西方「品格」之路與東方「君子」之道───攀登兩座山巔的地圖
(一)兩本帳 40年前我曾批評「企業界的兩本帳」。一本是普遍存在的對外應付稅務機關的假帳;另一本才是記載內部各種收支的真實記錄。 當時我所提倡的「兩本帳」,一本是個人收支的小帳,另一本是社會收支的大帳。這本大帳大部分人都無法顧及,它是記載「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之間的平衡。這個觀念,正與近年歐美提倡的「企業社會責任」呼應。 今天仍有企業主,有生意人的精明,但缺乏企業家的識見。這種「精明」的商業行為有時是違法的,有時是短視的。有這種行為的商人只是市場上的短暫過客,遲早會被市場競爭及消費者的選擇淘汰。因此,接著再進一步提倡:事業雄心與企業良心。 十年前我向那些力爭上游的企業家們遊說:你們要面對兩座大山:以企業雄心攀登前山的「利潤」之山;以企業良心攀登後山的「責任」之山。 成功的登山者,在選擇上或有先後,在時間上或有落差;但最後的目標,是要出現在後山山巔,向大家大聲宣布:我到達了責任之峰。 (二)兩座山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中,有二位是我喜歡閱讀的。一是比較保守論點(Conservative)的布魯克斯(David Brooks)與另一位是比較自由論點(Liberal)的佛里曼(Thomas Friedman)。 所謂「保守」與「自由」,是泛指市場與政府,企業與個人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天下文化」曾出版過他們二位的重要著作。 四年前第一次出版布魯克斯的《品格》(The Road to Charactor)一書,廣受讀者讚賞,嚴長壽先生與我各寫了一篇「讀後感」。此刻在他的新著《第二座山》(The Second Mountain),嚴先生又寫了一篇生動深刻的序。引述二段: 作者以兩座山做為比喻,「第一座山」的核心在於建立自我、定義自己,成為不斷力爭上流的精英主義者;「第二座山」在於擺脫自我,放下自己,貢獻社會,成為平等主義者。 第一座山是關於「征服」,第二座山是屬於「臣服」。臣服於你內心對於家庭、志業、信仰、價值的承諾,奉獻於社會、織就親密關係、踐行寬厚的利他主義(altruism)。 (三)西方品格之路 在布魯克斯的第一本書的序言中(再版的書名:《成為更好的你》),我曾寫過幾段話,呼應了這本《第二座山》的新著: 「在第一本書中區分二種人性中的追求:一是在追求『履歷表』上資歷的輝煌,成功是座右銘。另一是追求令人懷念的『追悼文』,篤行道德、慈善、關愛。 作者是在鼓吹第二類的人性,人生應當要追求謙遜(Humility)。他歸納了15項對謙遜的論述與發展高尚品格的方法。概括地說:人首先要放棄『以我為先』(Big Me)。 人不只是追求享樂,還要追求使命。人生的本質是道德,非享樂。人的本身有眾多缺陷:如過度自信、對失敗合理化、所知不多、向慾望低頭等。」 在當今的高科技世界中,如要找到企業家既有輝煌的「履歷表」,又有令人尊敬的「追悼文」,大概都會想到微軟的比爾‧蓋茲,以及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 (四)東方君子之道 在西方中世紀以來的宗教與文化中,出現了不同的名稱描述人的氣質與行為:聖徒人格、紳士人格、騎士人格、靈修人格……。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人格、品格、美德、道德……就是做人做事的規範。 余秋雨在《君子之道》(天下文化,2015年),闡述了這些精闢的道理: 這就是為什麼四年前(2016)在台北舉辦的「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中,我們創設了「君子獎」。前三屆得獎的「君子企業家」分別為台灣的鄭崇華、周俊吉、童子賢;2019最近一屆「君子科學家」贈授給在美國執教40年、世界級科學家的錢煦院士。 我們要以君子做為華人世界做人做事的典範,鼓舞社會共享與人類進步。 人生的第一座山是在追求「履歷表」的成就與「追悼文」的讚美;人生的第二座山由四個承諾建構:志業、家庭、人生觀與社群。 中國的「君子之道」與美國的「品格之路」是相互輝映的二本地圖,面對東西文化孕育下的兩座大山,人人可以攀登,在山巔交會。 【書籍資訊】 出版日期:2020.01.21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成為更好的你》、《第二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