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機車意外席捲美國市場?企業的成功,往往不僅依靠單一的理由
在企業界,有個很突出的成功案例經過五十多年到現在還找不到明確原因(並不是因為沒人在找)。這個案例就是本田公司在1960年代初離奇打進美國機車市場的故事。 當時本田機車在亞洲大賣,但在美國則否,當地是由哈雷等老牌稱霸市場。本田在1959年進軍美國,但不夠認真,幾乎沒費心。銷售團隊幾乎沒有行銷預算。 那時的負責人川島喜八郎說:「沒有什麼策略,只想看看我們能不能在美國賣點什麼。」他們對成功並沒有很大期望。 經過一小段跌跌撞撞的開始,銷售竟然一飛衝天。眨眼間本田產品就從零到無敵。到了1965年,在美國售出的機車,每兩部就有一部是本田。 關於這是怎麼發生的,爭論持續至今。是他們在策略上應變得宜,迅速從希望用大型重機分食既有市場的規畫,轉為用小型機車協助開創全新市場呢?還是當本田員工騎著小型機車到處兜轉的時候被人看到,意外導致某家零售商聯繫本田懇求代售呢? 是行銷傑作「你會在本田上遇到最好的人」(You meet the nicest people on a Honda,據說是某個實習人員的點子)嗎?是本田能夠迅速將大量資源投入行動嗎?是這些事情的全部呢,還是每一件事情的一部分呢,或者統統都不是呢? 本田在美國的故事是很著名的商業個案研究。它至少應該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如果你得盯著看幾十年去指認一大商業奇蹟的原因,那麼也許根本沒有原因。 也許那裡有的只是幾十個小影響和合適境況的獨特結合,其中一個個都有神祕變異而具體的細節。本田在美國取得突破的確切條件不大可能重現,所以這項成功豐碑可以讓我們確切看見,沒有什麼事情能做為未來行動的模範。 經濟學家凱伊說:「真正的故事並不存在,也沒必要爭論它會是什麼樣子。」 本田的案例特別難以捉摸和參考嗎?是的,那些突出的例子通常什麼東西都不會告訴我們。為了領會這點,首先要注意的是:有大量研究在討論一般所謂「運氣」在企業成功裡的角色,而且其中往往懷疑是別種解釋。 正如華威商學院的劉正威(ChengweiLiu)和劍橋的德龍(MarkDeRond)在一項關於這類研究的調查中所說的: 雖然都盡了力,但個人和組織都會發現很難預測其舉措的後果。當我們假設一切都出於善意,還能怎麼交代那些經常登上通俗報刊頭條的失敗公司呢?即使憑藉後見之明,那些研究各組織的人也會發現很難為其成功提供穩健而全面的解釋。 如果強調「運氣」讓你懷疑企業領袖憑什麼拿高薪,那麼你並不孤單。績效與能力的關係是管理科學最受爭議的問題之一。但是,同樣的道理,你也該懷疑,如果事情出了大錯,企業領袖是否應該承受這麼多責怪。 我沒打算在這裡解決整個爭論。但是,只要你承認企業成功裡經常會有一些神祕因素,就很容易指出這些因素在更大的成功裡可能更為重要。 首先是因為,初步的小成功往往會因著「富者愈富」的動態讓你踏上通往大成功的道路:舉例來說,第一個獲得新市場利基的人就處於能進一步開拓的有利位置。因此,最小的境遇可以化為很大的優勢。其次是因為,非凡的成功往往需要非凡的境遇。 【書籍資訊】 出版日期:2020.11.30
圖片來源:Unsplash
《只有一半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