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真的完全正確、萬無一失嗎?在不疑處有疑,才是轉變的契機
這是一本很妙的書,讓我們面對真實,讓我們知道原來我們如此脆弱,如此無力,但我們卻又如此堅強,靠著有限的線索與所謂的科學,在這個地球上活了數百萬年。作者是一位英國最權威的數據及證據型廣播節目的製作人與主持人,也是暢銷作家,布拉斯藍德(Michael Blastland)。 這本書由敘述一種特殊的大理石紋螯蝦入手,這種螯蝦是單性生殖,也就是可以直接產卵複製下一代,而下一代與上一代的基因組合都是一樣的,因此實驗者設計了一個環境,包括溫度、濕度、營養,甚至餵養人都是同一位,確保主導遺傳的因素:「環境」、「基因」都一致,依據這樣的設計,實驗者預期每種蝦子長大後的大小都應該一樣,結果並不然,每隻蝦子大小不一,花紋也不一樣,到底影響變異的第三種神祕因素是什麼呢?科學家進行了各種辯證也都無法證明,只能推想各種可能,作者指出我們面對的世界,其實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影響因素,這本書的情節就由此一例子開展。 整本書舉出很多實例說明科學的界線,藉由這些例子提醒我們不要輕易相信科學的結果,保持審慎的態度,我舉幾個書中的案例來說明。 第一個例子,是哈佛大學的地下室發現了幾盒塵封的資料,裡面有五百名小時候惹禍上身的男性基本資料,另外則是五百名背景類似的男孩,但並未惹禍,兩位教授開始了他們偵探的旅程,進行追蹤這些男性目前的生活狀況,結果發現我們熟知的童年因素並未影響成年的生活好壞,這結果帶來了正向的結論,「童年不等於命運」,但是相對的,我們也不知道,是否完美的教育會不會教出罪犯?影響我們命運的隱藏因素是什麼呢?到底差異何從發生呢? 第二個例子,在印度有些地方的孕婦因為營養不好,怕胎兒頭太大,而採取減食的措施,結果反而使孩子的存活率更低,科學家於是對於孕婦採取衛教等等營養計畫,結果成功的讓這些孕婦不要減食,嬰兒存活率提升,結果科學家將這套方法複製到有同樣孕婦減食問題的孟加拉卻慘遭失敗,研究結果的外推性究竟如何呢? 第三個例子更驚心動魄,2012年澳洲的學者貝格利對於血液腫瘤領域的53個重要發現進行驗證,這些發現都是在自然、科學和細胞頂尖雜誌上刊載過的實證研究,他加以複製重作,結果發現能夠複製成功的只有六個,原來我們相信的很多研究,很多的人才、金錢、時間都浪費在不穩固的線索與科學證據上。所以到底什麼是真實,原本我們以為十拿九穩的羅盤與海圖,卻讓我們撞上暗礁。 我僅僅舉出書中的三個例子,可能讀者就會很想與作者辯論了,這本書總共有九章,提出了不同的角度檢視科學的真實性,可以慢慢的思辨,但是作者也不是只會吐嘲的怪咖,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他在第九章還是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不規則性,他的十二項建議我改寫成為比較容易懂的標題如下,細節內容讀者要去看書本說明,更為精闢。 1. 進行實驗與調整。 否證論是整本書的精神。讀者看了,有可能會覺得人生就是沒有法則的機會主義,很多法則是騙人的,但這本書的用意並不在此,而是提醒我們科學有界限,科學很多是事後諸葛,我們必須在不疑處有疑,有疑處經常才是轉變的契機,擁抱不確定性,不斷的往前走去,或許我們可以找到神秘重要的50%因子,不要急著跳向結論,那可能會讓我們送命。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李明憲,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系教授
2. 進行三角檢證。
3. 建立抗拒渴求定論的能力。
4. 即使有信心的決定也是下注。
5. 政策應該對於不確定性更加謹慎。
6. 擁抱不確定性。
7. 傳達不確定性。
8. 管理不確定性。
9. 別用機率掩飾無知。
10. 改變運用更精細設計的因果關係。
11. 珍視例外。
12. 放輕鬆面對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