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層樓」的末班車
歷久不衰是罕見的,企業會在到達瓶頸後走向黃昏,個體會在到達人生的頂峰之後走向寂靜。盛極必衰,這似乎是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通行規律。 這個星期解讀的是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的書,叫做《第二曲線》,但在談第二曲線之前,我們得先從第一曲線談起。 韓第所說的的第一曲線,指的是數學裡的西格瑪曲線(sigmoid curve),形狀如下圖: S型曲線是一種數學概念,也是許多人熟悉的隱喻,許多企業更用這樣的概念來預測未來。 S型曲線也可以說明我們的人生,以及組織、企業、政府及其相關機構發展歷程。在每個案例中,最初都會有個投入階段,無論是財務上或教育上的投資。在這個階段,投入會大於產出,S曲線的線條乃是直線滑落,付出多於收穫。 等到產出提升,成果顯現,曲線的線條也開始上揚。如果一切順利,線條將持續向上爬升,但不可避免的,曲線終會觸及頂峰,開始下滑。 西格瑪曲線很簡單直接,且可以描述很多事情。 從經濟學看來,一開始你投入大量精力去學習,但因為你剛開始的能力還很低,所以曲線一開始是往下的。隨著你學習的時間久了,你的經驗、知識得到了累積,能力提升,產出增加,曲線開始往上爬。但到最後,你會遇到瓶頸,在能力的頂峰停留,難以進步。 西格瑪曲線似乎在說明一個道理,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難逃盛極必衰。 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最需要轉變的時候 韓第認為,如果我們能在曲線的頂峰之前做出改變,開拓另一個曲線來更上一層樓的話,或許就可以逃過盛極必衰的命運: 事情不見得一定如此,總是有可能出現如下圖般的第二曲線: 問題是,必須在第一條曲線尚未觸頂時,就展開第二曲線,才能掌握充足的資源。你怎麼曉得第一曲線什麼時候快到達頂峰呢?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一切都很順利時,我們自然預期情況會持續下去。 唯有當事過境遷,才會恍然大悟。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說明這是破壞式創新常碰到的問題,例如柯達公司長期漠視數位攝影技術可能創造的新機會,等到圈外人大舉入侵,代替柯達開創出第二曲線時,柯達悔之已晚。 當收入、生產力或聲譽都下滑時,通常難以孕育新想法。在企業界,這可能意味著你必須和自己競爭,甚至需要將既有產品砍掉重練。簡單來說,第二曲線要求你在還未到達頂峰、瓶頸之前,就開始籌謀轉變,以期在第一曲線到達頂峰並開始下滑之時,你已經能透過第二曲線繼續往上爬。 對此,韓第提出的建議是——不要把眼前的成功當作是「永久性成功」,所有的成功都只可能是暫時的。你應該在獲得暫時的成功之始,就投入第二曲線,因為在下滑之路開始之後,轉變只會更加的困難。 第二曲線思維 韓第在書中提到了一個例子: 早在麥金塔電腦尚未成功時,賈伯斯和他的團隊已計畫靠iPod打入音樂市場。等到iPod開始主導市場時,賈伯斯已經開始設計iPhone。一旦iPhone開始成功,蘋果公司隨即推出iPad。每一條曲線都在上一條曲線尚未攀上頂峰時,就開始醞釀,又跨足截然不同的市場。 當所有訊號和周遭每一個人都告訴你不需要這麼做時,你必須仍有足夠的膽識踏入未知領域,才能實踐第二曲線的思維。 第二曲線就是讓你別只在原有的路線上更上一層樓,而是透過轉換到另一條路來到達新的頂峰。 科技界早已意識到第二曲線的重要性,因為在科技界的盛衰週期短。谷歌會讓員工自由的調用20%的工作時間來研究一些他們想研究的項目,這一些項目有時候會催生出一個新的成功產品(例如Gmail)。 對於個體來說,如何找到和實現第二條曲線呢? 韓第在《第二曲線》書中提到一個見解——人們需要金錢才能生存,但金錢無法讓人無限滿足,只要你的收入達到一定的程度,金錢能帶來滿足的效果就會減退。這時,你就應該投入你的第二曲線,找到其他能為你帶來幸福的事情,韓第認為,追求幸福、利用自己的專長幫助他人,是人生的第二曲線。 總而言之,透過第二曲線思維來思考,如果盛極必衰是無可避免的,你會採取怎樣的手段,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本文摘自4THINK知識部落格 更多《第二曲線》資訊: 數位編輯:吳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