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杜拉克以他一貫的宏觀視野、深邃的分析與有力的筆調,透過《視野》指引人類社會未來的方向。本書分為四篇,涵蓋企業外部環境的新挑戰、經營的實踐理論、資訊社會與知識工作者、企業組織的新類型,以及未來的經濟市場等主題。
首篇,杜拉克將告訴經理人,什麼是管理?內容包括,什麼是不確定性規劃、企業有哪五種忌諱、如何管理家族企業、總統有哪6個守則,與網絡社會的管理,杜拉克針對經理人,多年來一直視為理所當然的市場假設與經營準則,提出不同的思考角度。
第二篇,討論管理、經濟與社會的重要變化,就是「資訊」的出現並成為知識工作者的關鍵資源,以及組織架構將會受到資訊社會的何種衝擊;包括,新組織社會的出現、零售業的資訊革命、哪些才是關鍵資訊。
第三篇,是關於市場與世界經濟,其中有新權力中心、新成長市場,與新興的產業。杜拉克會告訴你,未來的新市場在哪裡、環太平洋區有哪些新的經濟勢力,以及海外華人新經濟強權的崛起。
最後,杜拉克將會分析社會與政府的角色變化,對中國大陸、日本以及海外華人提出他的建言;包括,知識工作與性別角色、21世紀的經濟世界、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未來功能。
導讀:巨變時代的五大管理主題-許士軍
前言:超越未來 面對大師
(一):後資本主義主管
第一篇 什麼是管理?
第1章 企業的應變力
第2章 不確定性規劃
第3章 企業致命五忌
第4章 管理家族企業
第5章 總統六守則
第6章 網絡社會管理
第二篇 資訊取代權威的年代
第7章 新組織社會
第8章 三種團隊
第9章 零售業資訊革命
第10章 善用資訊
第11章 衡量重於計量
第12章 關鍵資訊
第三篇 全球經濟大趨勢
第13章 世界經貿教訓
第14章 美國經濟權力移轉
第15章 新市場在哪
第16章 環太平洋地區與世界經濟
第17章 躍升的中國市場
第18章 式微的日本經濟
第19章 美元疲軟坐大日本
第20章 海外華人新勢力
第四篇 巨變的知識社會
第21章 20世紀的社會變遷
第22章 善有善報
第23章 知識工作與性別角色
第24章 政府再造
第25章 民主國家能贏得和平嗎?
面對大師(二):杜拉克談未來企業管理
銘謝
超越未來
本書各篇文章(兩篇訪談紀要,一在頭,一在尾,中間穿插25章)儘管包羅萬象,主題只有一個:它們都在探討一些已經發生且不可逆轉的變化。也就是說,這些都是主管能夠且必須採取因應行動的變化。本書各篇文章都不是要預測未來,而是討論主管可以做些什麼、必須做些什麼,以便成功地邁向未來。
預測未來沒那麼難,只是沒什麼意義。許多未來學家的預言命中率很高,這是他們自我評價與別人評價他們的一種衡量標準。他們在預測某些事情上表現不錯;但是,已經發生的基本變化永遠是更重要的,卻沒有人預測到,或根本不可能預測到這些變化。
回顧10年前,沒有人在1985年預測或可能預測到,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的建立,竟無法帶動歐洲經濟爆炸性成長,反而帶來十年的經濟停滯與為小事紛爭不已。因此,就世界經濟的實力來看,一九九五年統一的歐洲,反而比1985年分裂的歐洲還要弱。
10年前,沒有人預測到或可能預測到,中國大陸會有石破天驚的經濟成長;這個成長是總要來的,和政府的政策沒什麼關係;也沒有人可以預測到,5,500萬海外華人會成為新興經濟強權。10年前也沒有人可以預測,資訊革命對企業的最大衝擊,會是徹底的重新思考與改組最古老且深入各層面的資訊系統,也就是財務人員的會計模式。
不過,同樣重要的是,一個人不可能替未來作決策。決策是行動的承諾,行動永遠是現在式,而且只有現在式。然而,現在的行動也是唯一能夠實現未來的方法。主管拿人錢財就是要做事,要採取有效的行動;他們只能就現況思考,並且善用已經發生的變化,才能採取有效的行動。
本書一開始要探討主管的工作,也就是管理;在管理者的世界中已經發生的事情,使得過去40年來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假設、準則與實務,再度受到質疑(甚至變得過時)。第二篇,我會討論管理、經濟與社會的一個特定基本變化:資訊的出現並成為主管的關鍵資源,以及組織的架構;此篇的討論前提是一個古諺:你不是掌握工具,就是被工具控制;主管要學習什麼,才能掌握新工具呢?
第三篇,內容將脫離管理與組織,轉向市場與世界經濟,其中有新權力中心、新成長市場,與新成長產業。最後,在第四篇我會分析社會與政府的變化;或許這是「社會的變遷世紀」(Century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s)中最大的變化,在20世紀,政府曾經輝煌一時,也曾一敗塗地。
不過是30(或許只有20)年前吧,人們常說雖然當時的經理人與主管比1920年代要多(一次大戰前就更別提了),但做的事情與做事的方法幾乎沒太大差別;現在可沒人這麼說今日的經理人與主管了。如果今天有一件事是確定的話,那就是明日的經理人與主管所做的事,會和今日的同事更加不同,做事的方式也會更為不同。讓今日的主管,超越這個迥然不同的明日,其實也就是成功地讓這個明日成為主管的明日,這正是本書的目標。
彼得.杜拉克
1995年5月,于加州克萊蒙特
摘自《視野:杜拉克談經理人的未來挑戰》前言
巨變時代的五大管理主題
許士軍教授
當今企業經營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恐怕就是在變動迅速的經營環境中,為企業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機會。近年發生於資訊業界中蘋果、迪吉多和網景的困境,既是即係明顯的例子。基本原因在於:過去證明有效的許多想法和作法,乃假定外界環境,包括市場需求、技術、法令規章、競爭型態,甚至人們的價值觀念,都是靜止不動的。令人驚奇和感到敬佩的是,直指這一問題的核心並指點迷津的,不是別人,而是一位1909年出生,於2005年11月11日辭世,享年95歲的當代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
杜拉克在這部《視野──杜拉克談經理人的未來挑戰》中,以他一貫宏觀的眼光、深刻的分析和有力的筆觸,探討未來人類社會的走向;有些是趨勢顯然,為我們所知的;但有些卻是透過他的洞察和剖析,才讓我們恍然大悟的。全書共收錄25章專論,歸納為四篇,其標題分別為:
(1) 什麼是管理?
(2) 資訊取代權威的年代
(3) 全球經濟大趨勢
(4) 巨變的知識社會
自這些大標題裡,我們可以體會得到他的思想脈絡,也會迫不及待地想要知
道其精彩內容。
縱觀全書,主要環繞著五個主題,分別是:
(1)外界環境
(2)經營理論
(3)資訊和知識
(4)組織類型
(5)經濟市場。
雖然每一主題有時分散於不同章節中,但是各主題之間卻是環環相扣的。
巨變的外界環境
先就外界環境這個主題而言,不但佔有較多篇幅,同時也構成全書的骨幹。杜拉克在各章中,分別討論到社會和經濟結構的變化、轉型中的世界經濟、網路社會的興起、組織型社會的特性,以及民主政治的問題等等。特別就經濟成長而言,他指出,今後不再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基礎,而出現於通信和資訊、環境生態保育、基礎建設與老年人口這四個新市場。再以世界經濟轉型而言,服務業貿易將取代傳統的商品貿易;今後的跨國投資方式,將由不同形式的「聯盟」進行。這些改變,對於企業經營策略的釐定,都將具有重大的意義。
打造「經營理論」
杜拉克在本書首章中,以「打造經營理論」為全章內容主旨,可見他對於他所稱「經營理論」(theory of the business)的重視。如果我們將他所分析的外界環境視為舞台,則此處所稱的「經營理論」無疑是舞台中的主角。簡言之,「經營理論」代表企業對於本身在所處的外界環境中所持的策略構想。因此,它是一種針對一定時空條件下的企業的特定想法,而不同於通常所認知的一般性和普通性理論,譬如廠商的行為理論之類。這種特定性的構想,依杜拉克的詮釋,包括:
(1)有關該企業之組織環境的假設
(2)有關該企業特殊使命的假設
(3) 有關該企業達成其組織使命所需之核心能力的假設。
換言之,杜拉克所稱的企業之「經營理論」,乃建構於其「組織環境/特殊使命/核心能力」一連串假設之上。一企業只要能找到正確有效的「經營理論」,自然也找到了本身的生存理由和發展機會。在這正確的方向下,每個人才能知道,他該集中精力做哪些對公司有貢獻的工作,使組織生產力提升。
企業經營的關鍵資源:資訊與知識
經營理論並不是憑空臆想而來,而是發自資訊和知識。資訊的素材來自資料,但卻不同於資料,在本書第12章〈關鍵資訊〉中,杜拉克指出,資料應配合特定工作和決策的需要予以重組,才能算是資訊。他歸納企業所需的資訊有四種:(1)基礎性資訊,(2)生產力資訊,(3)能力資訊,和(4)珍貴資源的分配資訊。他以成本與價格決策為例,說明當年西爾斯百貨(Sears)或馬克斯賓塞百貨(Mark & Spencer)兩大零售機構的成功,在於一反傳統的「成本導向訂價」作法,而採「價格導向的成本決定」作法。這些公司之所以能夠採取此一作法,乃因擁有充分「瞭解和掌握整個經濟鏈的所有成本」資訊的條件下,才能選擇最佳的價格決策。
除了內部資訊,企業還需要獲得外部資訊,其主要作用乃用於檢驗公司的經營理論,此即有關外界環境以及外部機會和威脅的假設。當一個組織以資訊為其運作基礎時,早期所依賴的命令和控制層級即將為資訊系統所取代。這時,那種層級結構就變為多餘的了。
杜拉克在本書以及他的其他著作中都聲稱,我們目前正處於一個轉型的時代中,正朝著知識型社會邁進。在這個社會裡,「知識是個人乃至整個經濟的主要資源。」前此被認為是主要資源的土地、勞力和資金,在重要性上,都變為第二順位了。由於知識和工作整合必可產生生產力,因此,每個組織的目的和功能,都是為了整合各種專業知識與工作而設計,這也帶來對於管理的最大挑戰。
對於特定機構的探討
在這一個知識型社會中,原有的許多機構都發生本質和功能上的改變。在本書第四篇中,特別包括了兩章討論「非營利組織」和「政府」的專論。對於前者,杜拉克寄予極高的厚望;他認為,對於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政府和企業都是無能為力的。這方面的成功,要靠由非營利組織予以完成。他顯示,非營利組織目前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雇主;他甚至預言,「非營利化」也許是現代社會擺脫福利政治管理不善的最佳出路。
反之,他對於政府機構卻提出予以「徹底改造」的呼籲。這不是哪位總統,或哪個政黨的錯。真正原因是,由於政府在當前巨變的環境中仍然沿續過去那一套結構、政策和規則,以至於產生不能適應的問題。自這點看來,如果政府機構不能好好徹底改造,將會落得和那些被淘汰的企業同樣的命運。在這方面,有關政府組織應當如何改造的問題,書中也有十分精闢的分析。
對於地區經濟的探討
最後一個主題,乃在探討「經濟型態扭轉下的新市場」,也就是本書第三篇所包括的八章專論中的七章,自美國經濟、太平洋盆地、中國大陸、日本以至海外華人等,杜拉克都針對這些地區或特定人群提出他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美、日這兩個已開發國家中,由於通路業者掌握了顧客的行為資訊,因而也掌握了決策的權力,代表這種國家經濟結構的新的現實。至於經歷了泡沫經濟破滅的日本,他認為,如今必須改弦易轍,走出自己一條新的途徑。他指責,對於日本所遭受到的打擊,美國不應抱持幸災樂禍或落井下石的態度;反之,美國應設法多去瞭解日本的問題,並給予協助,使其步入坦途。
反之,在探討華人世界的兩章專論中,杜拉克所持的態度,基本上都是正面的。不過,細讀其內容,在「中國大陸潛力無窮」的背後,卻也指出其種種問題有待克服。例如國營事業的龐大人事包袱,城市中緊張的社會關係,金融、醫療和教育條件的落後等等。基於這些現象,他認為,中國大陸的最大市場不在於製造業,而是服務業,這是十分有趣的診斷。
杜拉克注意到華人的超級經濟力量,稱之為「海外華人新勢力」。他們不但為東南亞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起了帶頭作用,也是中國大陸的最大投資者,而且其業務範圍擴及歐美和紐澳各地。杜拉克似乎對於傳統華人企業集團,多數建立在血緣和婚姻關係這一點上,感到相當大的興趣。
累積近百年的觀察和經驗
人們對於老年人往往持有一種刻板印象,那就是固執、保守或抗拒新事物。似乎這一刻板印象很難在杜拉克身上找到半點痕跡;反之,在他所有著作中最常出現的主題,卻是「改變」和「創新」。這也符合他個人的特質,更可能和他一生的學問閱歷和經歷有關;凡是讀過他那部回憶錄《旁觀者》,應該都會同意這一點。如今,他將累積了將近一世紀的經驗和觀察所得結晶,結合近年世界上最新的發展事實和趨勢;將他最關切的一個問題:「巨變時代的管理」,有系統、而且脈絡分明地,自各個層次、各個構面的問題一一加以剖析和探討。這使身為讀者的我們,不管是管理實務工作者或學界人士,甚至一般對於人類社會前途有某種關心的人,都可從中獲益匪淺。
(本文作者:元智大學講座教授、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
摘自《視野:杜拉克談經理人的未來挑戰》導讀
當代頂尖的管理思想泰斗,有「現代管理學之父」、「大師中的大師」之譽。
1909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從小興趣廣泛,喜歡接觸新事物,擁有法蘭克福大學國際公法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報社記者、證券分析員、經濟分析師。
杜拉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全球經濟大恐慌,親身見證德、日兩國戰後的復甦、共產國家的興起與瓦解。動盪時代帶給杜拉克的刺激,對他日後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37年移居美國後,曾任教於紐約大學商學研究所,專攻企業策略及政策研究。
在杜拉克幾乎橫跨整個二十世紀的九十五年人生中,思考、探討、撰寫有關人、組織和管理的課題,啟發一代又一代的組織管理者。
無論在管理、組織、策略、領導發展、激勵員工等方面,杜拉克皆洞察犀利,不斷提出擲地有聲的觀點;而他對未來潮流及趨勢發展的預見更是精準,宛如為世人劃下「明日的地標」。他曾提出「分權」、「知識工作者」、「目標管理」、「利潤中心」以及「不連續」等觀念,如今已在真實世界中得到印證,並成為主宰世界的潮流。
杜拉克終身撰述不輟,在他長達60餘年的寫作生涯,出版近四十本著作,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發行全世界,是當代影響力最深遠的管理學權威。2005年11月11日,杜拉克於洛杉磯以東的克萊蒙特家中安詳辭世,享年95歲。
紐西蘭懷卡托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旅遊管理博士。譯有《視野:杜拉克談經理人的未來挑戰》、《大象與跳蚤》、《引爆變革之心》、《新經濟時代管理大師觀點》(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譯作 《大象與跳蚤》 曾獲2003年經濟部金書獎。
2006/08/31
BCB603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750-8
377
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