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我們是不是來到怪力亂神滿天飛舞的黑暗時代邊緣?我們是不是就要陷入裝神弄鬼、妖言惑眾的淵藪?占星、命理、預言、靈異之說,已侵入人心,人們變得盲從、迷信。
身為天文及太空科學家,薩根致力於用科學精神喚醒人們的理智,以科學思考力抵非科學、偽科學及反科學的狂瀾。他利用惡作劇、幻覺以及對自然現象的誤判等論點,破解飛碟來訪、麥田圓圈、外星人綁架、月球人、火星臉、通靈、神蹟、信仰治療等迷思,並提供一套偵測謊言的工具箱,以濾除政治、社會、宗教中聳人聽聞之說。另外,薩根也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探討濫用科技的危險後果。
科學是開採知識礦藏的利器、探索萬物原理的不二法門。薩根以科學這帖良藥針砭蛀蝕人心的社會亂象,語出鏗鏘、振聾啟瞶,充分展現一位卓越科學家的理性批判與感性企盼。
書中要傳播的是講證據、實事求是、寧可信其無、在不疑處有疑的科學精神。
本書是薩根的思想精華和智慧結晶,也是他遺愛人間的一把光明火炬。
序 憶恩師
第一章 人生至寶
當我們真正擁抱科學
並充分體會它的力與美時,
會發現這項交易實在太有利了。
第二章 科學與希望
人類逐漸喪失技能,
只會緊抓著水晶球,
神經兮兮地求助於占星術,
無法分辨真相。
第三章 月球人與火星臉
這全是人類望穿多變的大氣層後,
因為手、眼、腦錯誤組合,
所產生的幻影。
第四章 外星人
床尾出現幾個灰色小矮人,
碩大的頭部呈梨狀,
他們將你抬起,從臥室穿牆而出,
你就這樣飛向空中。
第五章 欺瞞與機密
他們看到不尋常的外星球物品、
謎般的象形文字,
還記得軍方威脅證人
不得對外說明目睹情形。
第六章 幻覺
若能夠更加了解正常人的
錯覺與幻覺現象,
便能進一步解開各種超自然經驗之謎。
第七章 惡魔的國度
當淫魔或妖精在凡人睡夢中進行誘拐時,
做夢者會感覺胸前有重物壓著。
第八章 虛實之間
催眠師個人的信念極有可能傳達給病人,
讓病人以為是記憶的一部分,
並深信不疑。
第九章 心理治療
當我們意識朦朧,神智不清時,
隨時會掉入一個刻意修飾的問題陷阱裡。
第十章 車庫內的噴火龍
任何說法無論多麼讓人嘖嘖稱奇,
如果無從驗證,根本毫無價值可言。
第十一章 悲情城市
其實人們口中的綠色小矮人或飛碟,
只不過是已經儲存在我們腦海中的影像。
第十二章 揭穿美麗的謊言
當政府與社會失去實事求是的思考能力時,
便是大災難來臨的時刻。
第十三章 執迷不悟
坊間四處可見命相士、
通靈預言家在愚弄著大眾,
而我們竟然如此容易受騙,
為什麼呢?
第十四章 反科學情結
有人覺得科學太武斷、與一般民眾無關、
違反愛國精神、瀆神,
或只是受當權者掌控。
第十五章 牛頓睡著了
如果我們想追求更為稱心如意的生活,
便應該找出最接近真理的事實。
第十六章 科學家也知道罪孽
我認為任何正常人在協助
發展這種致命武器時,
一定會覺得有違良心。
第十七章 懷疑與奇想的結合
相信大部分的科學家會說:
「寧可信其無,不可信其有。」
第十八章 風吹沙
單靠不迷信的態度是不夠的,
我們還必須養成質問自然與做實驗的觀念。
第十九章 天下沒有愚蠢的問題
聰明與好奇的小孩可說是
國家與全世界的資產,
他們必須獲得妥善的照顧、珍惜與鼓勵。
第二十章 失火了
每回來到這些博物館內便會發現,
所有小孩都張大了眼睛,
流露出奇妙的神情。
第二十一章 邁向自由之路
貧窮、無知、絕望會形成一種喪志心理,
它有如不停運轉的失敗機器,
嚴重打擊每一代人的夢想。
第二十二章 聯想力上癮了
許多電視節目不但以草率的態度
來處理科學觀念,
連順口提到的科學名詞也是錯誤百出。
第二十三章 怪胎馬克士威
砍掉基礎研究經費有如吃光玉米種子,
今年冬天或許還有存糧可吃,
但明年以後怎麼辦?
第二十四章 任重道遠
科學家經常扮演社會批評者的角色,
專門挑戰自己國家內的各種政策與迷思。
第二十五章 諫諍報國
如果人民廣受教育,擁有獨立的思想,
便可成為當權者的「頭家」。
誌謝
延伸閱讀
憶恩師
卡爾.薩根
一九三九年秋天某日,公寓外狂風怒吼,街上此起彼落的小旋風捲起落葉,展現出各自的生命力。待在屋裡真好,既暖和又安全;母親此刻正在隔壁廚房內準備晚餐。我是家裡唯一的小孩,所以沒有年長的兄姊會無緣無故找岔。還記得先前幾天我才剛跟人打過架;只知道在一陣扭打纏鬥之間,我的拳頭不小心揮入薛屈特先生藥房的平板玻璃窗內。如今多年過後,我已記不得是跟誰打架了,或許是住在三樓的亞格塔吧!
薛屈特先生殷切地說︰「沒關係,我有保險。」他邊說邊在我的手腕上塗了消炎藥水,頓時間只感覺一陣刺麻,痛得我說不出話來。之後母親帶我去公寓一樓給醫生療傷。他用一把鑷子從我的傷口內取出一片碎玻璃,然後縫了兩針。
當晚我父親口中不斷唸著︰「竟然縫了兩針。」他是成衣工廠的裁剪師父,所以對針特別了解。他負責以一把恐怖的電動鋸刀將一疊疊厚厚的布料剪成各種樣式,例如女裝外套與西裝的背布或袖子布。紙樣裁剪完成後,便經由輸送帶傳至一列列女工的裁縫機上。他看見我生這麼大的氣,一改天生膽小的個性,心中甚為高興。
偶爾反擊一下也是好事。我原本不想動粗的,一切就這樣發生了。好像是亞格塔推我一把,然後我的拳頭便揮入薛屈特先生的藥房玻璃上。我傷了手腕,花了一大筆冤枉醫藥費,還打破一片玻璃,可是卻沒有人怪我。至於亞格塔,他之後對我倒是友善多了。
對於這場教訓的意義,我一直苦思不解。但與其跑到街頭上冒險找尋新的刺激與教訓,還不如待在樓上溫暖的家中來思考,順便可以凝視客廳窗外的下紐約灣海景。
母親如往常般已換好衣服上了妝,靜候父親的歸來。夕陽漸沈,我們兩人一起望著外頭波濤洶湧的海浪。
她略揮手指著大西洋說︰「外頭很多人在打架,殺來殺去的。」
我專心凝視窗外。「對啊!我看得見,」我回答說。
「才怪呢!他們在大老遠的地方,你怎麼看得見?」母親頗嚴肅地回答,然後轉身朝廚房走去。
我一頭霧水,心想母親怎會知道我看不見?我瞇起雙眼,幻想著遠方地平線上有一道細長的土地,上面許多小矮人相互拉扯,手持利劍廝殺著,有如在漫畫書上看到的情節。
不過母親或許說得沒錯,一切應該只是我的想像而已,就好像半夜熟睡當中偶爾夢見怪物而嚇醒,雖然只是想像,但我卻直冒冷汗,把睡衣弄濕了,一顆心還怦怦跳著。
如何判斷一個人只是在想像呢?我凝視著外頭灰暗的海水,一直到母親叫我洗手吃飯時,才發現天色已黑。父親看見我,將我一把摟入他懷中;我心裡好愉快。倚靠在他一天下來長滿的鬍鬚上,我可以感受到外頭世界的寒冷。
那一年某個週日,父親耐心向我解說一些數字概念,例如零在算術中屬於一種占位符號、沒有最大數字等等;他還補充︰「任何數字後面永遠可以加上一」,教我如何唸一些發音奇特的大數字。突然間,我有了一股天真的強烈衝動,想要寫下一至一千之間的所有整數。由於一時找不到紙,父親便拿出一疊他送洗襯衫後保存下來的灰色紙板。我興沖沖地開始寫,但卻發現進度慢極了。才寫到前幾百個數字,母親便喊著說洗澡時間到了。我頗為沮喪,心想能夠寫完一千該有多好。經常扮演協調人的父親此時插嘴了︰如果我乖乖聽話去洗澡,他願意幫我繼續寫下去。我非常高興地答應了。洗完澡之後,父親已快寫到九百;我接手繼續完成,寫到一千時只略微超過我平日上床的時間。自此以後,我對大數字的興趣始終沒有減低過。
同樣也是一九三九年,爸媽帶我去參觀紐約萬國博覽會,讓我見識到由高科技所繪製出的一幅完美的未來景象。會場內埋有一顆「時光囊」,裡面密封著我們這一代的文物供後代子孫了解先人種種情況;不過我想後人看了之後,也難以真正了解我們在一九三九年的生活情形。就我在會場上的觀察,「明日世界」將更為井然有序,乾淨又有效率,一點窮人的影子也沒有。
會場上有塊極為醒目的展示板寫著「觀看聲音」。趨前瞧看,只見一支小錘子在音叉上一敲,整個示波銀幕上立刻顯示出一幅美麗的聲音正弦波,逼真極了!另一張海報則寫著「聆聽光線」,只見閃光燈投射在光電管上的一剎那,便可聽見類似摩托羅拉收音機轉台時產生的沙沙靜電音效,同樣也是逼真不已。坦白說,這個世界真是無奇不有,一種東西有多種意想不到的形式;竟然連聲音也可以變成畫面,光線可以變成聲音。
我父母都不是科學家,對科學可說一竅不通,但他們卻帶我來參觀博覽會,讓我同時接觸到科學方法中兩種水火不容但又並存的重要思考模式——懷疑與奇想。當時我父母才剛脫離貧窮生活不久,但是當我表示立志要成為一位天文學家時,他們卻毫不保留地支持我(其實父母與我一樣,對天文學家的工作只知道皮毛而已)。即使他們經過通盤的考慮,也未曾建議我應該去當醫生或律師。
我真希望在小學、國中或高中時期,能夠碰到一些給我帶來啟示的科學老師,順便在此提出他(她)們的大名感謝一番,但如今回想起來卻連一位也沒有。我只記得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死背化學元素週期表、槓桿與斜面原理、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無煙煤與瀝青煤的不同;反而從未學到萬物的神奇、演化觀點或是大家曾經深信不移的錯誤觀念。
高中實驗課裡,每個問題已經預先有了答案;我們若找不出標準答案則會被扣分。老師不會鼓勵學生追求自己的學習興趣、探索直覺的想法或是探討錯誤觀念。每本教科書後面總是列有一些有趣的題材,但往往還沒上到之前,學期便結束了。有關天文學的好書在圖書館或其他地方均可找到,唯獨教室裡面沒有。老師教導長除法時,有如從食譜中教學生一套法則,從未解釋為什麼利用短除法、乘法與減法等一系列程序便可取得答案。高中教的平方根解法高深奧祕,有如西奈山(《聖經》中上帝授摩西十誡之處)傳承下來的祕笈。學生的任務純粹只是背誦老師命令下來的知識;只要知道正確答案即可,無需了解整個過程中的內容。小學二年級倒是有一位很不錯的代數老師,讓我奠定良好的數學基礎。不過他也是盛氣凌人,常常讓班上的小女生落淚。年少求學期間,我廣泛閱讀各種科學與小說方面的書籍、雜誌,對科學的興趣就這樣一直維持下來。
大學時期是我美夢成真的開始;一些老師不僅懂科學,也知道如何解釋科學。當時我有幸就讀芝加哥大學這所知名的學府。我是物理系的學生,整個系的教學方向以費米教授(見第二十四章注解6)為中心。從程卓斯卡教授﹙注解1﹚那裡,我了解到真正的數學之美;我也有幸向游理(見第十四章注解11)教授請教化學方面的問題。有幾個暑假我前往印第安納大學見習,與馬勒(見第十四章注解19)教授一起研究生物學;我在行星天文學方面的知識則來自當時該學科唯一的全職專家桂柏(G. P. Kuiper)教授。
我也是從桂柏教授那兒首次體會到「信封背面計算法」的便捷與好處。所謂「信封背面計算法」,便是當你對某個問題的答案不確定時,可以拿出一個舊信封,思考一下基礎物理學的原理,然後在信封背面寫下數個近似方程式,互換幾個可能的數值,看看求出的答案可否解釋這個難題。如果無法解答,便繼續找尋其他答案。這種算法就好像拿刀子切奶油一樣,可以去掉一些無價值的答案。
在芝加哥大學求學期間,我也有幸參加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曾任芝加哥大學校長)主持的通識教育課程。這門課將科學看成是人類浩瀚知識面的一項構成要素;而任何有抱負的物理學家都必須了解一些前人的思想,否則無法真正了解科學的真諦。這些前人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巴哈、莎士比亞、吉朋(見第一章注解9)、馬林諾夫斯基(注解2)、佛洛伊德等人。在一堂科學入門課中,老師介紹托勒密(見第十七章注解6)提出的太陽繞地球運轉理論,由於上課內容精闢生動,讓某些學生重新思考哥白尼(注解3)理論的正確性。在赫欽斯主持的課程中,幾位老師的上課內容與他們平日的研究幾乎無關;老師受尊崇與否,完全取決於他們的教學成效以及是否可以為下一代帶來新知與啟示。這種有違常理的做法雖與今日美國各大學的教學標準不同,卻能夠讓學生受益良多。沈浸在此一啟發性十足的學習環境中,我得以填補以往教育過程中欠缺的許多知識。原本深感疑惑之處(包含科學以外的領域),如今大部分已豁然開朗。此外,校內一些前輩因發現些許宇宙的奧祕而歡愉不已,我也有幸獲知第一手資訊,與他們分享快樂。
對於我在一九五○年代的幾位恩師,我至今依舊心存感激,也努力試著讓他們知道我的感恩之情。然而回首來時路,我愈加感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知識並非得自學校老師,甚至也不是大學教授,而是來自我的父母。早在一九三九年他們對科學仍一無所知的時候,便為我奠定了今日的基礎。
元培醫事技術專科學校放射科畢業,東吳大學英文系學士,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碩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語料庫翻譯學博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兼任講師。已問世譯作包括《生而為人》、《萬種心靈》、《位元城市》、《愛因斯坦》(下)、《魔鬼盤據的世界》、《蓋茲的野蠻兵團》、《微軟的創新推手》、《B2B》、《看漫畫,學環保》等書(皆為天下文化出版)。現旅居美國加州,擔任母校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暨語言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閒暇之餘仍從事口筆譯工作,並著手建立英漢口筆譯語料庫,做為翻譯及口譯之研究及教學資源。
1999/07/30
BCS05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5854
356
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