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全球寬鬆貨幣政策開始轉向、金融市場始終處於不穩定狀態,
經濟發展不再是熟悉的常態世界,
然而,我們是否還沉浸在經濟成長被拉動的愉悅裡,
或以「時間能解決一切」來安慰自我?
「質變」就從改變態度、正視自身的結構性問題做起。
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計?這樣的說法並不適用於後金融海嘯時代。
全球化浪潮逆轉、新興市場成長動能減慢、人口紅利優勢將盡,加上各大經濟體間經常帳嚴重失衡、青年人失業率過高,讓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處於質變中的不穩定狀態。
失衡的世界究竟如何影響各國經濟與金融?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國內與區域的難題?這一次,全方位經濟學家梁國源將帶領讀者,從台灣觀點出發,看透QE的退場漣漪、美日歐的復甦新政、BRICs與中國的成長趨緩,破除經濟質變下的層層障礙,順利走過重整之路。
自序 「質變」從改變趨同偏向開始
第1章 質變中的全球經濟
不容忽視的異常榮景/逐漸失準的經濟預測/質變一:全球出口與經濟表現出現逆轉/質變二:新興市場強勁動能不再/質變三:就業不佳恐成惡性循環/質變四:全球人口紅利泰半消失/失衡問題依舊無解/全書架構
第2章 QE的故事
經濟疲乏危機,催生QE/各階段操作的目標與方式皆不同/第三次量化寬鬆:無上限承諾/為什麼非推出QE3?/QE對美國經濟的影響/QE退場後的全球經濟走向?/QE3退場方式眾說紛云/落差1:前瞻指引真能緩解減碼衝擊?/落差2:QE3動態不明,引發市場雜音/「謹慎女王」的第一步?/聯準會主席的莫非定律宿命/陷入「定型危機」的葉倫
第2.1章 全球央行風向球:傑克森霍爾會議
天時地利造就日後成功/葛林斯班任內的大平穩時代/自我膨脹氛圍愈吹愈大/轉變:觀察貨幣政策的前哨站/傑克森霍爾會議的重要地位
第3章 安倍經濟學與日本的崛起
日本內閣交替的政經變局/安倍晉三重返首相之路/安倍經濟政策的藍圖/兩個2%帶來曙光/為何日本貨幣政策長期失靈?/日銀的改變:不達目的絕不放手/日銀新政對全球金融的影響/貨幣戰爭疑慮升高/安倍經濟學真能挽救日本經濟?/QQE絕非萬能/消費稅成為安倍內閣的莫大考驗/
第4章 美國經濟巨人的前路
財政改革之路崎嶇難行/美國結構性赤字探源/美國財政改革有哪些可能/以拖待變,錯失三贏契機/美國財政走進難解賽局/頁岩油、氣躍進,擺脫政經陰霾/美國頁岩氣如何影響國際政治生態/美國能源業的量變與質變/美國再工業化的契機
第5章 且戰且走的歐洲復甦
歐元區一體化貨幣的矛盾/趨同準則反讓成員國愈來愈歧異/2012 歐債重大進展/延燒全球的歐債問題/為何復甦僅曇花一現?/歐債危機質變中/歐元區通縮是「好」的通縮?/ECB為何對通縮無動於衷?/走出煙花榮景的歐元區經濟
第6章 走出絢爛的BRICs
快速崛起的耀眼經濟體/從絢爛回歸到常態/經濟結構性難題,非解不可/世界工廠燒出病灶/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之惡/國家愈脆弱風險愈大/如何正確看待新興市場發展?/金磚四國金融市場,人民幣獨強/人民幣:全球貨幣市場地位升高
第7章 中國經濟全解析
第18 屆三中全會看「習李」改革藍圖/中國式全方位改革/「頂層設計」的再運用/促穩健成長的微刺激政策/中國影子銀行的崛起與發展/升高中的中國地方債風險/中國經濟中速成長的為與不為
第8章 台灣的經濟與未來
非傳統性貨幣政策不是萬靈丹/寬鬆貨幣政策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化質變危機化為轉機/迎戰經濟質變,不容遲疑
「質變」從改變趨同偏向開始
梁國源
繼今(2014)年1月起,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聯合國組織(UN)陸續上修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並一致預期今年的成長可望較2013年更快後,3月公布的Duke CFO調查又顯示,美國、歐洲、亞洲及中國企業的財務長,皆對當地經濟看法較去年12月樂觀,讓國際經濟出現「步調齊一」的樂觀預期。但在這個舉世同喜的時刻,我卻隱隱感到些微的擔憂。
之所以擔憂,並非要以雖千萬人,吾往矣之名,唱衰全球經濟景氣。事實上,我亦與主要國際預測機構一樣,對今年的國際經濟抱持正面的看法。然而,正是這股吾道不孤的態勢,讓我心生不安。因為,當各界對經濟前景樂觀的看法太過趨同,易使市場輕忽風險事件的發生,並從事過度投機的投資行為。今年1月間紐約證交所資料顯示,融資買股的比例接近歷史新高,便是一例。
這種對風險事件準備不足的現象,讓經濟與金融市場處於脆弱狀態,很容易因為經濟走向未如預期,便出現市場大幅動盪,就像2011、2012年都曾出現市場一致看好美國經濟,之後卻因出現開高走低狀況,引發金融市場大幅震盪一般。這種趨同的危機,既如倫敦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初落成時的晃盪問題,又可於近年來金融市場過度信賴常態分配(normal distribution)的假設,助長金融海嘯成形的過程中得見。
猜測天意的妄行
常態分配是自然界最常見到的統計現象,舉凡群體中的身高、體重、智商、考試成績、政治取向、產品的品質變異與規格誤差,大多具有常態分配的特性。在1953年肯德爾(M. G. Kendall)發現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小麥價格與倫敦證交所上市的大多數股票價格週變動幅度近似常態分配、1962年莫爾(A. Moore)也在紐約證交所發現類似現象後,金融市場便開始普遍應用常態分配的理論假設,進而成為當代金融市場數理模型的重要核心概念。
常態分配有許多重要的理論性質,與生活的經驗息息相關。例如當一個群體的某一特質量度符合常態分配的話,不只大多數個體的特質量度會分布在平均數附近,且從中抽取出來的任一個體,其特質量度最可能出現在平均數的位置,亦即極端值發生的機率相當小。就像稻田中大多數的稻穗結實數都在平均值附近,僅有極少數稻穗會出現1、2顆果實或數倍於平均值的情況。
從數學、天文領域一路演進的常態分配,無疑是一個人類透過數學的語言,試圖猜測上帝想法的過程。但「常態」兩字過於化約,讓世人誤以為只要不服從常態分配的分配型態即為「非常態」。事實上,常態分配不等同於上帝的分配,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自然、社會現象,未必都可由常態分配得到解釋。
杜克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現職為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及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為寶來金融集團的智庫,研究範圍涵蓋台灣及全球總體經濟、利率、匯率及主要商品價格。2004年任職寶來金融集團前,梁教授主要從事學術研究的工作。其中,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與經濟學系系主任。其後,梁教授轉任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梁教授亦曾擔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梁教授於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預測、景氣循環、計量經濟及總體經濟研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tatistics、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Journal of Forecasting、Journal of Quantitative Economics等國際學術期刊。此外,梁教授的研究觀點亦常被《工商時報》、《經濟日報》及中央社等台灣媒體所引用。
2014/04/21
BCB52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3204367
296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