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

天地間的幾何法則(新版)
優惠價
$280

天地間的幾何法則(新版)

解讀宇宙的詩篇

Poetry of the Universe
書籍介紹

我們所生活的整個宇宙空間,是什麼樣的幾何構造?

擅長說故事的奧瑟曼教授,要邀請你帶著好奇心與想像力,跟著他從平直的直線、方塊、三角形出發,從古到今,神遊到彎曲的圓、球面與時空;跟著他一起了解天地間的幾何法則,解讀宇宙的詩篇。

(李國偉教授翻譯本書附錄之「注解」,並審訂全書內文。)

序 今夜星空非常的「幾何」 奧瑟曼

導讀 空間也是一種美 李國偉

開場白 心靈蛙鏡──在彎曲時空中自由來去

第一章 知其不可測而測之──從希臘到花剌子模

第二章 環繞地球──托勒密、哥倫布、麥卡托、大師歐拉

第三章 真實世界──數學王子高斯

第四章 虛擬世界──羅巴契夫斯基的非歐幾何

第五章 彎曲空間─先知黎曼

第六章 不可見的宇宙──馬克士威方程式的威力

第七章 回顧可觀測宇宙──哈伯定律

第八章 另一個維度──愛因斯坦得自黎曼的靈感

第九章 奇形怪狀的星系──從黎曼幾何到碎形幾何

結語 物理與數學之舞──費曼的話

附錄 名詞注釋
​   注解

今夜星空非常的「幾何」

1992年4月24日,全世界的報紙都報導了一則新聞,推崇它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宇宙學中所謂的「失落環節」與「聖杯」。這個發現以圖片的形式呈現世人眼前,本質上是一張宇宙的「快照」,拍的是宇宙演化中一個極特殊的時刻︰空間開始出現的那一瞬間。在此一時刻之前,宇宙間只有一大團基本粒子,處於不斷產生與毀滅的狀態。在此之後,電子與質子便結合成原子;原子之間首度出現空間,讓光與其他形式的輻射得以自由來去。這個「快照」的內容,就是在空間中旅行了長久時間(從那一刻到現在)、如今達到地球的射線所具有的規律,這些射線即所謂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簡稱「背景輻射」)。這張圖片會令研究背景輻射的科學家驚喜萬分,正是因為其中的確有規律。

根據大霹靂理論的預測,宇宙創生之初是一團絕對均勻的「太初渾湯」。但在其後的歲月,宇宙演化成高度分化的結構,也就是我們今日所見的星體與星系。均勻的背景輻射看來是個毫無特色的宇宙之洋,科學家花了數十年歲月,試圖偵測其中的變化,卻連一絲漣漪也未曾發現。如今,他們終於成功找到了︰從均勻背景到結構分化之間可能的聯繫。

可是當記者試圖解釋這張圖片的確切本質時,至少面臨了一項無法克服的障礙。不論是記者自己,或是讀者,都難以接受圖片中令人困惑的特質︰它雖是由地球向四面八方望出去的畫面,卻也從各個方向指向大霹靂這個原點。

摘自《天地間的幾何法則》序言


空間也是一種美

李國偉

這是一本講「空間」的書,講的空間不是「成長的空間」,不是「心靈的空間」,不是其他種種所謂的「空間」,而是正正統統的「幾何空間」,特別是整個宇宙空間的幾何構造。這似乎是一個極大的題目;其實從我們身體四周就開始了宇宙的空間,這似乎又是一個「切身」的題目。

空間很容易認識出來嗎?倒也未必見得。至少我可以回憶自己大約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第一次碰到「空間」這樣的字眼,就感覺非常的迷惑。雖然大人用房間,用其他的實例來比擬,我就是只能知道那些具體的例子,卻無法了解抽象的、貫穿一切實例的,作為概念的「空間」。要我作一個不一定很貼切的比較,這就有點像鐵器時代的人,早已用了鐵製農具、鐵製兵器、鐵製裝飾等等,然而若非到近代有了化學,知道了鐵的原子構造,人類其實沒有認識真正的鐵。

認識、了解、研究空間的利器就是幾何學。一般西方講到幾何學的歷史,總是說在古埃及時代,由於尼羅河年年氾濫淹沒田地,為了重新劃分界線而發展出幾何學。其實任何古老的文明,通過土地的利用、房舍的構築、天象的測度等等,都會發展出自己對幾何的認識,只不過表達的方式或有不同,流傳下來的資料或難窺全貌而已。譬如本書第一章講到涉及直角三角形勾、股、弦之間關係的畢氏定理,中國《周髀算經》成書雖然較畢氏為晚,但是裡面蒐集的數學、天文知識,有些是與畢氏同時代便已流傳的。從《周髀算經》中,其實也可以理解出中國風格的畢氏定理證明。

摘自《天地間的幾何法則》導讀

這本書把數學之美,以及數學與物理世界的緊密關連,做了非常漂亮的介紹。

——潘洛斯(Roger Penrose),牛津大學數學教授


閱讀這書,真是全然的喜悅。奧瑟曼教授的清晰解說和無比熱誠,讓這本書充滿了廣闊的視野和獨特的個人風格。我極力推薦這本書。

——史慕特(George Smoot),加大柏克萊分校天文學教授


奧瑟曼帶領我們回到幾何學的原點,回到地圖測繪的歷史裡……讓我們見識到:過去用來測繪地球的數學概念,如何能幫助我們探知宇宙的結構。

奧瑟曼非常擅長說故事,他把故事的焦點集中在三位大數學家身上,這三位數學大師:歐拉、高斯、黎曼,在數學界的地位就相當於古典樂壇的巴哈、貝多芬、布拉姆斯……

——《紐約時報》書評版

奧瑟曼 作者
優秀的微分幾何學家,史丹佛大學榮譽教授。1955年起擔任史丹佛大學數學教授,期間曾出任數學系主任六年;1990年起,兼任柏克萊數學研究院副院長。 奧瑟曼教授曾經獲頒史丹佛大學傑出教學獎、傅爾布萊特講座(Fulbright Lecturer),以及古根漢基金獎(Guggenheim Fellowship)。
葉李華 譯者

1962年生於高雄。台灣大學電機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理論物理博士。自1993年起,即全心投入科普與科幻推廣工作,十數年如一日。曾獲中國時報張系國科幻小說獎首獎、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銀籤獎。著有科幻小說《時空遊戲》、「衛斯理回憶錄系列」,科普譯作包括《喜悅時光》、《大霹靂》、《大自然的數學遊戲》、《胡桃裡的宇宙》等十餘種,科幻譯作包括艾西莫夫「基地系列」、「帝國系列」等近二十種。


2011/01/25

BCS147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2167007

247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