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自白先勇製作的崑劇青春版《牡丹亭》在兩岸上演以來,引起多位學者及青年學生的熱烈迴響,蘇州大學特別為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召開專題研討會,多位學術界重量級的戲曲戲劇專家齊聚一堂,從戲劇研究、歷史回顧的角度,細細賞析青春版《牡丹亭》諸多曼妙之處。
引經據典,深度探討比較古今《牡丹亭》編劇、唱腔、舞美、服裝、舞台設計等,進而論及青春版《牡丹亭》代表的文化現象、帶來的影響,以及值得借鏡之處。
白先勇從多篇極具深度的論文,選輯精彩名篇,集結成書,成為研究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史的重要文獻。
【出版緣起】 井水與汪洋 陳怡蓁
【總策畫序】 曲終人不散 白先勇
【楔子】
《牡丹》還魂,驚豔學府-青春版《牡丹亭》研討會綜述 盧煒
【卷一】 賞心樂事
美的選擇 葉長海
肯綮在死生之際-對青春版《牡丹亭》改編構思的理解 趙山林
青春版《牡丹亭》的獨特創意和傑出成就 吳新雷
漫說花神 江巨榮
崑劇青春版牡丹亭蘇州製作過程「場記」 劉俊
校園舞台認識崑曲舞蹈化語彙的意義和思考-淺析青春版《牡丹亭》舞蹈呈現 桂迎
九天珠玉盈懷袖,萬里仙音響佩環-關於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的評價標準及所關涉的問題 張福海
論崑曲青春版《牡丹亭》表演中的舞蹈美 皇甫菊含
從劇本改編看青春版《牡丹亭》的藝術個性 李娜
古典藝術進入現代舞台藝術的成功嘗試-談青春版《牡丹亭》兩點可貴的經驗 李曉
情的堅持-談青春版《牡丹亭》的整編 華瑋
詩意的衍化-賞析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視覺美 倪韻
《牡丹亭》二度創作賞鑒-談滬、台、美《牡丹亭》演出之比較 費泳
一枝柳絲證死生-《牡丹亭》中「柳」意象分析 王國彬
古典怎樣走向現代-青春版崑曲《牡丹亭》與當代青年 張曉玥
青春版《牡丹亭》的數位化技巧 周傳家
淺談青春版《牡丹亭》的人情美 王燕飛
夢回鶯囀,寸草春暉-父親、我與青春版《牡丹亭》 朱雪峰
漫談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觀眾意識 裴亮
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 卞清波
古典情致的現代演繹 潘超青
【卷二】 餘音不絕
論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演出及其意義 何西來
聞弦歌而知雅意-從崑曲青春版《牡丹亭》開始的文藝復興 黎湘萍
人文教育與名劇進校-在南京大學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新聞發布會的發言 董健
愛情社會學與愛情哲學-《西廂記》《牡丹亭》之異同與青春版《牡丹亭》之貢獻 寧宗一
論青春版《牡丹亭》現象 棟霖
傳播學視角的青春版《牡丹亭》 俞虹
牡丹姹紫嫣紅,燕園春色如許 向勇
青春版《牡丹亭》美在何處 朱恆夫
讓古老的藝術煥發青春的嶄新創意 曹樹鈞
不信青春喚不回-白先勇與青春版《牡丹亭》現象 陸士清
雙重的再生-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意義 胡志毅
白先勇與青春版《牡丹亭》兼及崑曲傳承 翁敏華
在古典與現代之間-白版崑曲《牡丹亭》之青春意蘊的詮釋 鄒紅
青春版《牡丹亭》三題 陶慕寧
《牡丹亭》與「士文化」-「青春版《牡丹亭》研討會」感言 張平
青春與傳統的兩元消解與昇華-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文化解讀 凌建娥
傳統與現代之間 朱冬
【附錄】
傳承弘揚中國崑曲藝術倡議書
青春版《牡丹亭》自去年四月起在兩岸四地巡演下來,共五十場七萬人次,幾乎每場爆滿,觀眾反應出乎意料的熱烈。但最令人感動的是,在以北京大學為首的八大院校巡迴時,每次演完謝幕,總有數百青年學生擁到台前,喝彩鼓掌,拍照簽名,遲遲不肯離去。
有時已近晚上十一點鐘,青年學子眷戀之情不已,曲終而人不散,那些年輕人,經歷了一場四百年前湯顯祖以生花妙筆編織的青春綺夢,似乎仍然沉醉其中,不願驟醒。是《牡丹亭》中的「艷曲」警動了他們的「芳心」,是兩位年輕貌美的演員精彩表演,使他們全心投入的著迷;據我觀察,更重要的是,這些為數甚眾頭一次接觸崑曲的名校學生,他們對中國傳統戲曲甚至於傳統文化多已產生疏離,觀看九個小時的青春版「牡丹亭」,對他們來說,等於是接受了一場中國古典美學的洗禮,可能已經啟動他們對中國幾千年古文明的皈依之情──這就是出版《姹紫嫣紅開遍》這本書的主要動機,這本書記載了這些青年學生最純真的心聲。
當然,也記載了這一年半來,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後,原創人員:製作人、導演、演員、設計家、藝術家的一些嚴肅的省思、有趣的花絮。
青春版《牡丹亭》無論是在社會或校園的演出,另一個非比尋常的現象是引起了大批教授、學者、專家的高度關注,他們的專業戲曲、戲劇、文學、藝術不一。校園演出後,往往隨即召開研討會,學者專家以及研究生針對青春版《牡丹亭》紛紛發言,熱切討論:有肯定、有建議、也有批評。
有一位教授告訴我,一齣戲能引起這麼多學者專家認真研究,先例不多。今年七月初,蘇州大學特別為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召開一場兩天下午的專題研討會,與會者來自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除了八所名校的教授外也有中國社科院文研所、台灣中央研究院文研所、上海戲劇學院、華東師範大學的學者們,其中有幾位都是學術界重量級的戲曲戲劇專家。
兩天研討會深入觸及青春版《牡丹亭》的方方面面;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這些學者專家不約而同達到一個共識: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演出,其意義已經遠超過一齣戲、一齣崑曲,已經成為值得學界研討的一個「文化現象」了。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這是二十一世紀中華「文藝復興」的先兆。
會議結束,學者專家共同簽定了一份建議書,希望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鑑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崑曲,能納入高等教育系統,做為大學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科目。這些學者專家們極具深度的論文,結輯成集──這便是《曲高和眾》的由來。我相信,《曲高和眾》將成為研究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史的重要文獻。
攝影家許培鴻自青春版《牡丹亭》排演以來,一直跟拍,替演出全程做了相當完整的影像紀錄。他了解戲,也了解演員,所以他能在霎那間準確的捕捉住戲劇最精彩的鏡頭、演員最優美的姿態表情。《驚夢 尋夢 圓夢》是從許培鴻攝製數千張劇照中挑選出來的精心之作合成一冊的影像書。兩百張劇照,美不勝收。
由於「天下文化」及「趨勢基金會」的大力支持,編輯們日以繼夜的努力,「牡丹」三書得以同時推出,做為文化趨勢系列叢書的先鋒。這是一次大手筆的製作,替青春版《牡丹亭》一年半的演出,做了一個圓滿的總結。
盧煒、葉長海、趙山林、吳新雷、江巨榮、劉俊、桂迎、張福海、皇甫菊含、李娜、李曉、華瑋、倪韻、費泳、王國彬、張曉玥、周傳家、王燕飛、朱雪峰、裴亮、卞清波、潘超青、何西來、黎湘萍、董健、寧宗一、朱棟霖、俞虹、向勇、朱恆夫、曹樹鈞、陸士清、胡志毅、翁敏華、鄒紅、陶慕寧、張平、凌建娥、朱冬
2005/12/01
BCT003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86-417-593-9
424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