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直覺鍛鍊
現代文明的批判(紀念版)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皮徹鎮的礦業繁榮最終將小鎮毒害成鬼城,河內老鼠大屠殺也因錯誤誘因讓問題惡化。《達爾文陷阱》寫下這些故事正揭示了人類短視行為帶來的代價,提醒我們必須重新調整價值與制度,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關閉
華文創作、古典文學、歷史小說、世界文學小說、翻譯文學、懸疑推理小說、經典文學小說等書籍。
86% 台灣人支持醫師協助末期病人死亡,背後反映的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集體對「無品質活著」的恐懼。從瓊瑤的選擇,到《病人自主權利法》與預立醫療決定書的難題,死亡不只是終點,而是關於尊嚴、制度與成全的選擇。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更是一場生命的對話,一次對人生終點的深思。在有限的時間裡注入生命,是郭強生對死亡最溫柔的回應。
在情人提出分手的那一刻,郭強生才意識到,原來童年時那份「被遺棄的恐懼」從未真正離開過。〈誰在燈火闌珊處?〉是一段關於愛情與孤獨的散文,從童年的記憶、青春期的孤立,到成年後唯一慎重對待的一段感情....
哥哥罹癌過世的消息,竟然是透過朋友的簡訊才得知。那一刻,我才深刻感受到:對於他的家來說,我們的家或許早已不存在。郭強生不僅紀錄了家族關係的裂痕與失落,也揭露了在無常命運面前,一個人如何用文字追問、抵抗與自我療癒。
郭強生記錄了母親罹癌末期時的生命最後時光。從一個兒子的視角,他見證母親病勢急轉直下的身影,也回顧了母親不為人知的童年傷痕。當死亡的腳步逼近,母子之間短短的對話卻深刻得令人心碎。
十年前郭強生以專欄結集而成的散文《何不認真來悲傷》出版後,感動了無數讀者。如今迎來十週年暢銷典藏版,這本書不只是散文集,更是一本陪伴讀者穿越人生幽谷的療癒之書。
父親的告別式,原本只是單純的儀式,卻在郭強生眼中,意外成為一場深刻的生命課。從花籃的制式布置,到民俗習俗的繁複講究,他發現死亡從來不是「規格化」能解決的問題。真正的告別,或許不是形式,而是與親人最後一次誠懇的對話。
面對高齡化社會與日益突顯的「孤獨死」議題,我們不禁思考:難道一個人終老,註定只能被視為失敗與遺憾?郭強生在《死亡可以是溫柔的》中以平實卻深刻的文字,挑戰社會對獨居老人與死亡的標籤,從希望與指望的差異談起,帶領我們重新思考如何面對終老與人生謝幕的方式...
父親過世的這兩年,讓郭強生進入了與死亡相處的靜默時期。他在《死亡可以是溫柔的》一書中細膩寫下失親後的夢境、記憶與生命感悟,從「死亡是一種暴力」的反思,到開始為自己規劃善終的那一刻,重新定義何謂死亡的溫柔。這不只是對父親的告別,更是一段生命練習的開始。
9/14郝旭烈年度實體講座|思維進化 × 決策升級 最後晚鳥機會別錯過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