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面對高齡化社會與日益突顯的「孤獨死」議題,我們不禁思考:難道一個人終老,註定只能被視為失敗與遺憾?郭強生在《死亡可以是溫柔的》中以平實卻深刻的文字,挑戰社會對獨居老人與死亡的標籤,從希望與指望的差異談起,帶領我們重新思考如何面對終老與人生謝幕的方式...
可以希望,但不能指望,將是未來歲月裡需常記在心的提醒。
指望是一個及物動詞,指望某人,指望某事,來為自己解套。但希望並不一定需要受詞。「我希望」可以是一種狀態,就像我走路,我呼吸,目光永遠看向前方,即便是一步步走進夕陽。
無論「孤獨死」這三個字聽起來多麼驚悚,對沒有親人子女家屬在側的我來說,已是寫好的結局,根本沒有不想孤獨死這個選項。
已沒有選項的局面,還需要為它傷腦筋嗎?
即使做好了防範,向孤獨死說不,能夠倒下嚥氣時立刻被人發現,這種運氣也不是人人都有。
高齡 95 歲的奧斯卡影帝金.哈克曼,被發現與小他 30 歲的妻子雙雙死在自家的新聞,不是引發了全球影迷的討論?最後調查報告判定,是影帝妻子,他身邊主要的照顧者,突然在浴室中暴斃。已失智的哈克曼,不了解妻子已故,也不知求救,獨活了數日後無以為繼而亡。
指望安心終老,即便做好了看似最穩妥的安排,都可能在最不可思議的時刻,化為泡影。
原是日本社會近年出現的一個現象。許多青壯年突然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在從眾人眼光中消失許久後,最後被發現陳屍住處多時。把形容這現象的用語,扣在高齡化社會中的獨居老人頭上,汙名化了老人,也汙名化了孤獨死這三個字。
孤獨老人死在髒亂的房裡,這樣的印象被加強後,將老人排除在社會日常之外便更加理所當然。
一旦被標記成孤獨死,彷彿在暗指這些老人做錯了人生選擇,才落得這樣的下場:因為你不婚不生,因為你沒有投資理財,沒有簽生前契約,因為你沒有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何必自願對號入座,跳進了這個被時代製造出來的詛咒?
厭老文化的作祟,另外加上道德挾持與商業操作,硬是把生命的真相量化成為人口報表,扁平化所有人生故事,將獨居與死亡劃上等號,這樣的操作背後顯然有看不見的收割者,從製造更多的對立,操作不安全感中,各種的詐騙與假分配正義都正悄悄蔓延……
人生謝幕,無論是隆重或淒涼,終究是一場馬拉松的完成,為何不能多一點祝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