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父親過世的這兩年,讓郭強生進入了與死亡相處的靜默時期。他在《死亡可以是溫柔的》一書中細膩寫下失親後的夢境、記憶與生命感悟,從「死亡是一種暴力」的反思,到開始為自己規劃善終的那一刻,重新定義何謂死亡的溫柔。這不只是對父親的告別,更是一段生命練習的開始。
父親過世已滿兩年了。近乎閉關的兩年時光,有時跌撞,有時靜止,我卻恍惚感覺,日子像是踩在一個個巨大的腳印裡前進。那些巨大的腳印讓人敬畏,令人好奇,腳印的輪廓卻也在我的靈魂四周形成了護圍。
不必然是某種凶猛怪獸入侵的證據。有時我會懷疑那才是死亡真正的面貌。世人想像中的死亡有張猙獰面孔,但死亡怎麼會有著具體人形呢?或許更像是山川地景才對,幾百萬年前就存在的,只是人類都已記不得與它的初次相遇。
我相信波娃絕對無法體會我這段時光裡的感受,因為她為她母親之死所下的結論是,死亡是一種暴力。我想她是攪混了母親的痛苦與自己的痛苦。也許後者才更像是一種暴力,它讓逝者永遠被遺留在生者情感的陰影裡,除了標記著生者一次必須認輸的恥辱外,能夠留給生者的記憶就只剩下那座墓碑。
也許就是那些腳印帶走了父親,帶走了我所有的親人。
某夜做了一個夢,夢裡我要與父母出國旅行,到了機場我卻發現護照忘了帶,於是倉皇地搭了計程車要回家拿,卻碰上一路上塞車寸步難行,我在夢裡焦急地喊著,他們已經起飛了……
曾有十年時光,讓父親晚年能盡量減少痛苦成了生活的重點,現在的我來到必須正視如何為自己的善終打算的階段了。
好好自問,願意做出什麼樣的犧牲,換來安詳無恐懼的最後一里路,或許將是每個人餘生中最有價值的新發現。我能否平靜而堅定地告訴醫師,而不是由醫師告訴我,什麼才是對我最好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