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勵志

夢想比痛還重
優惠價
79
$356
優惠價
75
$338

夢想比痛還重

林郁婷的拳擊人生

$450

書籍介紹

我想感謝我自己,即使遇到多麼大的困難也沒有放棄,依舊為了夢想堅持努力。 ──林郁婷 


這不是金牌的故事,是跌得再痛也不放棄的故事。
她不是最閃耀的天才,但有最不服輸的骨氣。 


從鶯歌小鎮出發,一路挺進世界賽場,林郁婷寫下臺灣女子拳擊史的新篇章。 

2024年巴黎奧運,她奪下臺灣史上首面女子拳擊金牌,讓世界記住這個名字,也記住來自臺灣的力量。 

《夢想比痛還重》不只是關於勝利的故事,而是一段關於勇氣、超越與信念的生命歷程。 

面對性別偏見、身體傷痛與無數次想放棄的時刻,林郁婷以拳頭對抗命運,更以韌性打破世界對她的想像。她從不被看好,到站上運動員的最高殿堂,靠的不是奇蹟,而是不退縮的意志。 

書中不僅記錄比賽場上的激烈瞬間,更揭露訓練背後的心理掙扎與戰術思維。林郁婷的親身經歷,將讓每一位在低谷中掙扎的人重新相信:你可以痛,可以哭,但你還是可以有夢想。 

無論你正在對抗什麼樣的挑戰,她的故事,會是一盞照亮低谷的燈。 

獻給在人生擂臺上奮戰不懈的你──追夢的路上總有許多血淚交織的時刻,但每一步,都值得。 


★特別收錄林郁婷珍藏照片★ 


【感動推薦】 

吳宜倫(財團法人吳文達體育基金會執行長)
李洋(奧運羽球雙金得主)
林鴻道(中華奧會主席)
林瀛洲(長庚體系運動醫學總召集人暨巴黎奧運醫療長)
阿滴(知名影音創作者)
郭婞淳(東京奧運女子舉重59公斤級金牌)
曾自強(中華隊拳擊教練)
賈永婕(臺北101董事長)
(依姓名筆劃排序) 


《夢想比痛還重》深刻捕捉郁婷在挫敗與榮耀之間掙扎與蛻變的歷程,見證她如何在每一次跌倒後重新站起,並堅定地證明:只要內心夠強大,就能戰勝一切! 

──吳宜倫(財團法人吳文達體育基金會執行長)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怎麼靠著堅持和自律走到世界之巔,郁婷用行動證明了一切:痛不可怕,放棄才是真的輸。 

──李洋(奧運羽球雙金得主) 


郁婷的成功讓我們看到,每一份榮耀的背後,都是一整個體系與個人精神的完美協力,展現臺灣邁向世界一流的力道。 

──林鴻道(中華奧會主席) 


人生是一場無止境的試煉,當你了解郁婷為了每一場比賽在背後承受的痛苦和磨練之後,你會覺得她真的值得奧運金牌以及更多的掌聲! 

──林瀛洲(長庚體系運動醫學總召集人暨巴黎奧運醫療長) 


林郁婷是個真正用生命在拚的臺灣人。這本書記錄了她從鶯歌國中一路打到巴黎奧運奪金的歷程,每一步都寫滿了拚戰精神與不放棄的信念。 

──阿滴(知名影音創作者) 


希望能把這本書推薦給每一位正在賽局中的你。這是一份真實的紀錄,如何設下目標、拆解困難、執行到底的紀錄。 

──曾自強(中華隊拳擊教練) 


這不是一本只有運動員才會有共鳴的書,這是一本每個曾經懷疑過自己、曾經面對挫折、甚至曾經覺得「放棄比較簡單」的人,都會被深深觸動的生命紀錄。 

──賈永婕(臺北101董事長) 

各界推薦 
推薦序 夢想不靠奇蹟,是一拳一拳打出來的/曾自強
推薦序 為夢想出拳,為自己站上世界舞臺/賈永婕
自序 我不是不痛,我只是選擇不放棄 /林郁婷

序章 心有多大,夢想就有多大 

第一章 初生之犢不畏苦──挺進國際賽的青春熱血 
1.不服輸,受得住訓練的苦
2.體重管理,靠刻進骨子裡的自律與自制力 

第二章 輸,也是一種準備──在挫折中成長 
3.英雄出少年,卻因連敗陷入自我懷疑
4.輸不是壞事,每一場輸都有它的意義 

第三章 信念,是我最強的一拳──從深谷站起 
5.東京奧運首輪即吞敗,是一記當頭棒喝
6.相信自己!失利也要繼續前進 

第四章 沒有奇蹟,只有拚到底的決心──奪金之路
7.金牌征途,拳力出擊
8.拳擊打敗魔法,展現風度與格局 

終章 擂臺之外的風景
9.無可替代的存在
10.期待自己有更多可能 

我不是不痛,我只是選擇不放棄 

林郁婷/巴黎奧運拳擊金牌得主 

很多人認識我,是從站上頒獎臺那一刻開始。但這本書裡,寫的是我從跌倒再爬起來的過程。拳擊是一場又一場的戰鬥,但最難的從來不是對手,而是自己。 

《夢想比痛還重》這個書名,是我一路走來最深的體會。 

我不是不痛,我只是選擇持續朝夢想走。 

我知道自己不是最有天分的選手,但我願意苦練。每一滴汗、每一道傷、每一次流淚,背後都有我想完成的目標。 

從國中加入拳擊隊、一路撐過沒有人看好的時候,到站上奧運擂臺。過程當然是辛苦的,但我寧願在臺下流血,也不要在臺上流淚。 

國中剛開始打拳的時候,常常被男生打到流鼻血,甚至練到哭,但我收拾好情緒後會去和教練說:「我還可以繼續!」 

練體能的時候,跑階梯跑到想把那段樓梯炸掉,跑操場跑到晚上想到隔天還要跑就睡不著。 

但我從來沒有因為這些苦而想放棄,因為我知道――這些痛,是為了我想走的路。 

拳擊讓我學到的,不只是拳技,更是意志力。跌倒再多次都沒關係,只要願意站起來,就還有下一場可以拚。 

東京奧運落敗後,心裡很痛,但我選擇撐下來,繼續練,繼續比,繼續挑戰自己。因為我知道,我不是只有現在,我還有下一場比賽、還有一個夢想要去追。 

這一路上,我最感謝的人是我的教練曾自強。如果沒有教練一路上教導我、引領我、為我鋪路,我沒辦法走到今天這個位置。 

這一路走來,我們都曾經懷疑過自己,但未曾懷疑過彼此,最後我們一起努力走到了最高點。每次拿到金牌背教練,不是因為我有多厲害,而是想讓大家知道,有一個人一直在背後為我付出。 

這面奧運拳擊金牌,來得並不容易,從里約的遺憾、東京的痛,到巴黎的淚,都是我的故事。它不是我最厲害的證明,而是我最不願放棄的證明。 

比賽場上的痛,是瞬間的;夢想的重量,卻是我每天都背著往前走的信念。這份重量,有時會讓我喘不過氣,但它也讓我更勇敢。 

夢想比痛還重,真的很重,但我扛得住。因為那是我自己選的路,是我嚮往的方向。 

如果你也有想做的事,如果你也曾經懷疑自己、想放棄,希望這本書能陪你走過那些痛的時刻,一起朝夢想走。你並不是一個人。 

夢想不是永遠都閃閃發亮,它也會讓人受傷、讓人懷疑。但只要你願意繼續往前,它就值得。 

謝謝你願意翻開這本書,也謝謝每一個曾經在我生命中出現的人,讓我成為現在的我。 

夢想不靠奇蹟,是一拳一拳打出來的 

曾自強/中華隊拳擊教練 

「教練這個工作,最怕的是全心全意押注一個人,結果沒人相信你會成功。」 

過去我常常寫信給郁婷。對我們這種不擅表達情感的人來說,信是一種無的放矢的默契。書裡郁婷沒有明說,但字裡行間,我彷彿讀見她給我的第一封回信。 

文字沒有輸贏,只有一個選手如何一步步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回應。你可以看到郁婷的血性與柔軟,也能感受到她如何逐步演化為更堅實的自己。你也可以把這看作一位臺灣女兒的成長日誌,或是一對命運共同體,拿青春、知識、信念,乃至生活裡所有的選擇,堆出來的一場長達十三年的賭局。 

書稿我看了很久,因為太多情境,讓思緒不斷游進那些彼此歷經過的片段。有些是我看過千百次的比賽現場,有些是我從沒料到她記得這麼清楚的時刻。這好像是我第一次,跟著郁婷的視角運鏡,電影般地回溯那些點滴―― 

郁婷並不算有天分。但在拳擊這項要求人直視恐懼、違逆本能的競技裡,真正需要的從來不是天分,而是能撐過去的意志。 

當年臺灣拳擊資源匱乏,更遑論為女性設計的訓練系統。郁婷的阿嬤曾拜託我:「教練,請不要再帶我孫女了。」怕她受傷,也怕這條路太苦。我把這句話放在心裡,也因此,我對訓練的要求更加不容許有任何閃失。 

性別的阻力、環境的限制,加上我近乎苛刻的標準,成為她開局最沉重的三道牆。書中開篇寫的,就是郁婷如何照著男性選手的訓練模式,在不屬於她的規則裡,一邊流著鼻血,一邊熬過最初那段時光。 

即使她在國三時初露鋒芒,我仍對她的體格感到遲疑。拳擊路上,身體是一把無情的尺,精準丈量著一個人是否夠格。 

二○一一年,女子拳擊即將被納入奧運賽程。我帶她去北京,看那座曾舉辦奧運的鳥巢體育場,刻意安排她與中國選手對打。她被打得很慘,我問她:「這樣還要繼續嗎?」她回我:「要,而且要打到奧運。」 

那年她十五歲,我也從受傷的前國手身分癒合,重新以奧運教練之姿開始。我曾想過自己會踏上奧運舞臺,但沒料到,是以師者的身分站在場邊。從那天起,這個夢開始變得可以丈量。我們沒有轟轟烈烈地立誓,但賭局可以算是就此開始了。 

沒想到挑戰不只是她的,也是我的。除了缺乏經濟支持,時間的貧困也讓我分身乏術。檯面上的問題百種千樣,水面之下的更是隱祕而沉重。郁婷在擂臺上切換步伐、調整重心,我則在商人、嚴師、慈父與將軍之間切換身分,每一種角色都有其立場與掙扎。 

拳擊像一場賭局,它的戲劇性在於即使策略正確,也不一定能贏。裁判的自由心證、場邊的氣氛等,戰術無法從腦海跨越到物理世界,從思維到執行的巨大鴻溝,正是競技體育最遠的距離,在書裡占了不小篇幅,也能讀到郁婷以戰略視角來思考比賽的過程:「拳擊比賽是鬥智鬥勇的博弈,也需要表演」。 

我曾帶著這些煎熬出席無數酒局,那些我與小女孩、拳擊、奧運、金牌有關的故事,在杯觥交錯中被當作談資,有人視之勵志,有人當作天真的理想主義。 

二○一三年,情勢才開始有了轉機。那年,她在女子世界青年拳擊錦標賽中拿下臺灣拳擊史上第一面金牌。也是從那一刻開始,在新聞畫面裡,原本是我背著她,卻慢慢變成她背起了我。 

但運動場不會只有高峰的劇本,畢竟這一切沒有奇蹟,只有累積。書中有許多挫敗的場面,東奧應該是我們彼此默認的最低谷,也藏著郁婷不知道的那個我。 

郁婷說:「東京奧運是我打拳以來最大的挫敗。下擂臺後,我一路爆哭到媒體的採訪區。」她沒有錯,我們是以世界排名第一的身分參加,不應該第一場就止步。那時候的壓力,績效、贊助、國家、媒體,全壓在我身上。其實我也哭了,但基於教練的原則,我們不能言說。所以我以為她不會懂,也不需要懂。 

隔月父親節,我們在東京奧運會期間協助黃筱雯選手訓練後,我照慣例拉著她的行李往前走,她一樣累得很沉默。直到晚上無意間看到我的背影出現在她的貼文,配上「父親節快樂」。我總在臺下看著她在臺上的背影,卻沒想過她也會在我背後理解我。 

她說,她視師如父。我不是她真正的父親,卻總覺得她像是我唯一,也是第一個女兒。 

然而我們這一代的父執輩,始終被夾在兩種腳本的罅隙裡,一邊要做會共情懂溝通的友誼夥伴,另一邊是克制嚴格的嚴師厲父。選手自然也逃不開影響,郁婷時常一開口就詞窮,我則多次透過信件與第三人轉達想法;從國中生到大學生,關於成長的矛盾並沒有劍拔弩張,而是早在孩子心裡潛伏、緩慢無聲卻日日滲透。 

第一次的「生長痛」或許是她拿下第一面亞洲女子金牌那晚(二○一七年在胡志明市)。飯局時我照往例怕她自滿,對功績低調帶過,沒想到她忽然說:「教練,我希望你正面讚美我,你這樣不算鼓勵。」 

接著東京奧運亞大區資格賽前,我們第一次公開爭執。她被打得流鼻血,我忍不住破口大罵。我腦中突然浮現她十四歲剛進隊的模樣,流著血默默忍受一切挑戰。這一次她仍流著血,卻語氣堅定地回嘴了,眼神清亮。 

我當下很震驚,一種陌生的平行感油然而生。那不是我熟悉的服從忍耐,而是選手的獨立意志。我不安著卻也深深欣慰。孩子長大了,她長成一個有自我意志的選手,有立場、有判斷,也有力量。從那以後,我開始學著從更全面的角度看她,承認她有她的內在運作,她的靈魂有自己的節奏,也是那時,我們從師徒變成了夥伴,多了新的身分。 

我覺得這也是做為教練最珍貴的部分,除了教選手,選手也會反過來教育你。為了回應選手的努力,我跑贊助、找團隊、寫企畫、創建拳擊隊、考裁判,搭建科學訓練系統,就像經營一家公司。甚至在性別事件的衝擊之下,我第一次走進婦產科醫師的診間;我領悟到教練不能只會教,還要成為能在系統裡推動改變的人。 

這段日子裡,我們像是在同一條路提燈前行,剛好照亮彼此。我始終相信,運動員與教練的感情,從來不是因為勝負而結合,而是在一次次的低谷與高峰中,身邊永遠都有彼此。 

當勝利來臨的那一刻,那份喜悅是共通的。領獎臺上的燈光,也會照在我們的身上。能走到巴黎奧運,是靠著一點一滴的信任與堅持堆疊而成的。她從不退,我也從不讓步。 

巴黎奧運的難忘,是冷門小眾的賽事卻讓全世界看見臺灣的不容易。除了舉國上下歡騰不已,贏了之後也讓我難忘――無論是做為師者,還是父親,我們都注定要經歷兩次動容的時刻:一次是陪伴新生命踏上旅程,一次是目送獨立靈魂遠行。 

我心裡總在上演一場與自己過不去的拳賽,孩子有了自己的原則與選擇,而身為師長,往往得假裝放下成見,卻在心裡與自己的價值觀搏鬥。支持她,怕她受傷;不管她,又怕她忘記初衷。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真正的為難。巴黎奧運後,她依然站在擂臺上與對手交鋒,我則在場下,與自己的信念交戰。 

或許,我們無法要求一個二十幾歲的孩子,去理解四十歲的現實。 

她在書裡提到我說過:「得了奧運金牌之後,你的人生會不一樣。」奧運之後,我依然留在拳擊的崗位上。我成立了新的培訓營,希望繼續栽培更多孩子。成為公眾人物,最難的不是被看見,而是清楚知道自己被誰看見、為了什麼被看見。既然我們因拳擊而為人所知,也該讓拳擊因我們而被更多人看見。 

李智凱的教練林育信說過:「最怕突然變臺灣之光,後面輸光光。」選手的本業始終是運動,而不是光環。讀到巴黎奧運的段落,我心中依舊澎湃,期待郁婷在拳擊領域裡,繼續創造新的價值。 

很多人說林郁婷完成了我未竟的夢想,但我的學生不必成為任何人的續篇,包括我,選手只需長出屬於自己的生命形態。我只希望在出現愈來愈多形態選擇後,依然能保有一顆乾淨的靈魂與明澈的心。 

這段過程,也成就了郁婷人生第一本傳記。一個不被看好的孩子,和一位負傷退場的前選手,如何合力完成一場看似不可能的計畫。 

我的信仰是永遠的目的論,夢想不能只是憑感動燃起的熱血,是需要耐性、思維與紀律的系統工程。希望能把這本書推薦給每一位正在賽局中的你。這是一份真實的紀錄,如何設下目標、拆解困難、執行到底的紀錄。從無數場賽事的失敗中,你會看見修正錯誤的最好時機,就是現在。不管多難,今天的代價,都會是未來最小的代價。 

謝謝所有臺灣的選手,讓曾是運動員的教練,在場邊繼續發揮自己的光。謝謝不管多痛苦,也想證明一切的郁婷,謝謝你的信任,謝謝我們。 

當年請我不要再教的郁婷阿嬤,如今不在了,我會記得在下一個祭典告訴她:「我把孩子毫髮無傷地還給你了,而且是功成名就,加倍還給你了。」過去我們在場下背著彼此,今後不用再背著我了,你身上有更大、更無形的責任,必須自己背負。 

回到開場白,我想,教練這個工作,最開心的也是:「全心全意押注一個人,然後看著賭注,變成我們願意一起走過的路。」 

郁婷,歡迎你再次從戰場上凱旋歸來。 


為夢想出拳,為自己站上世界舞臺

賈永婕/臺北101董事長

有一種痛,是你看不見的。但她,讓我們看見了。

第一次聽到林郁婷這個名字,是在她為臺灣拿下女子拳擊世界冠軍的那一年。新聞畫面裡的她,短髮,瘦削,眼神卻堅定得不得了。她不是那種一眼就會讓人驚豔的選手,但你只要看她一場比賽,就會知道,她有多想贏──不只是為了金牌,更是為了她所相信的那個「可能」。

我一直都相信,臺灣不缺天賦,只是缺乏資源與機會。而林郁婷,是那種靠著堅持和紀律,一步一步把夢想拉近現實的人。讀完這本書,我更確定了這一點。

這不是一本只有運動員才會有共鳴的書,這是一本每個曾經懷疑過自己、曾經面對挫折、甚至曾經覺得「放棄比較簡單」的人,都會被深深觸動的生命紀錄。她寫的不只是比賽,更是每一次的「想要放棄」與「再撐一下」之間,那些最孤單也最誠實的掙扎。

你會看到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在教練的引導下,從鶯歌出發,慢慢站上世界的擂臺。她贏過,也輸過,每一次比賽,不只是體能的對決,更是心智的鍛鍊。她會害怕、會猶豫,但她沒有停下來,因為她知道,她不是為了討好別人而戰,而是為了成為一個連自己都佩服的人。

書中有一段讓我特別感動:

「對拳擊選手來說,每一次訓練、每一場比賽,都是自己與自己的對戰與較量。」林郁婷希望自己做到全力付出,不留遺憾。

她在擂臺上打敗的不只是對手,更是一次次面對內心恐懼與懷疑的自己。那份勇氣,不是為了博得誰的掌聲,而是為了忠於自己心裡那個想努力、不放棄、不服輸的自己。

在一個充滿標籤與比較的時代,郁婷的故事告訴我們:你不必符合誰的期待,只要問問自己,願不願意為那個你心中相信的「更好的自己」多努力一點點。

身為一名母親、一名企業領導者,也是一個長期關心社會議題的實踐者,我常常在想:我們怎麼樣才能讓臺灣變得更好?或許答案不在某個政策、某場選舉,而是在一個個像郁婷這樣願意為夢想咬牙走下去的年輕人身上。她不是喊口號,而是用每一次練習、每一次流汗、每一次跌倒又站起來,讓我們相信:臺灣的孩子,真的有機會跟世界一流選手正面對決,而且,她正在做這件事。

謝謝郁婷,願意把這一路上的跌跌撞撞與深刻領悟,以文字記錄下來,分享給我們。我相信,這本書會讓更多人看見的,不只是拳擊,而是夢想的分量。它真的,比痛還重,但也比痛,更值得。

願你繼續以拳頭寫夢,以生命發光,我們都在你身後,為你喝采。

林郁婷 作者

2024年巴黎奧運女子拳擊金牌,創下臺灣史上首位女子拳擊運動員的得牌紀錄。出生於新北市鶯歌,自國中起接觸拳擊,從一個為了保護家人而戴上拳套的女孩,成長為站上世界舞臺的頂尖選手。她在迎來掌聲與榮耀之前,歷經無數的練習、失敗與重新站起來。她的堅持,不是為了給別人看,是為了讓自己不留遺憾。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技擊運動暨國術學系,隨後取得該校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學位。2024年起擔任文化大學體育系專任助理教授,並於運動教練研究所博士班攻讀學位,持續在學術與實戰之間耕耘,希望將自身經驗回饋給下一代運動員。 


邱淑宜 採訪整理

政大新聞系畢業,任職《聯合晚報》多年,現為自由撰稿人。

著有《拚公義,沒有好走的路》、《台灣大崩壞》、《張心湜醫者之心》、《我是小志工》、《清淨赤子心》、《草根的力量》、《善的循環》(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2025/08/11

BBP51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0cm

彩色

9786264175241

252

438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