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書名《夢想比痛還重》,不是一個奧運金牌說給別人聽的漂亮話,而是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懷疑與堅持之間、在訓練場邊獨自流淚的時刻,對自己下的注解。......
張彤華/天下文化編輯部主編
第一次和林郁婷見面那天,她對在場的每一個人點頭微笑問好,閒適自在的姿態,透露出一種不張揚的自信與教養。那一刻,我心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這個人好有禮貌。」
那種禮貌不是客套,而是從小扎根在她身上的一種內斂與堅定,你能感受到,她十分明白自己為何而來,也清楚該如何朝自己想去的方向前進。
後來在採訪過程裡,從曾自強和郭坤維兩位教練口中,我才明白教練對運動員的要求,不僅僅是在體能與技巧的鍛鍊上,更在於品德的培養。待人有禮,是最基本的。郁婷的禮貌,是成長歷程中的自然養成,完美內化在骨子裡。
我對她第二個深刻的印象,是她的自律與冷靜。她談及如何管理體重、如何面對高壓的訓練與比賽、如何以為處於巔峰卻狠狠摔了一跤、如何從懷疑自己的谷底爬起,語氣是一貫地雲淡風輕。我很訝異,一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居然能抽離自己,客觀地回溯過往的成功與失敗。
但她也會在故作正經之間流露出開朗俏皮的一面,讓我這位老阿姨不禁心生感嘆:「哎呀,她還是個孩子。」或許是這個緣故,我和負責採訪撰文的淑宜在她家看著郁婷媽媽珍藏的照片時,對她幼時活潑可愛的照片見獵心喜,每一張都愛不釋手,最後索性在書裡做了一整個跨頁的照片牆。
還記得第一次採訪時,我問她:「你覺得自己是天才型還是努力型選手?」令人訝異的是,她落落大方地說自己是努力型。她並不認為自己特別有天分。但她也不諱言,自己十分努力。可以豁出一切、只為達成夢想的那種拚命。
她的這種努力、這種堅持、這種拚命,我們後來在許多人口中聽到各種版本:擔心媽媽反對她練拳,刻意隱藏練習所受的傷,報喜不報憂;在二姊眼中,她跟《火影忍者》的李洛克一樣,是個「努力的天才」;教練和隊友都記得她即使被打到流鼻血、練到哭,也會在收拾情緒後主動表示要繼續練……
這也是我們想透過這本書,傳遞給讀者的感動:有時候,夢想不是因為你多強才值得追,而是你願意為它撐下去,撐過傷、撐過累,也撐過那些只有你自己知道的低谷與孤單。
書名《夢想比痛還重》,不是一個奧運金牌說給別人聽的漂亮話,而是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懷疑與堅持之間、在訓練場邊獨自流淚的時刻,對自己下的注解。
她的拳,不只打贏了對手,也打破了命運為她設下的天花板。她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見。她的名字,也值得被更多人記住。
如果你也正在面對一段艱難的路,一個還沒實現的夢,一股說不出口的疲憊,或許這本書可以陪你一起走一段。它不會告訴你「加油,你一定行」,但它會讓你知道――你不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