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更是一場生命的對話,一次對人生終點的深思。在有限的時間裡注入生命,是郭強生對死亡最溫柔的回應。
面對生命的終點,我們能否以溫柔擁抱死亡?郭強生新作《死亡可以是溫柔的》,是他在父喪後的回望,也是對自身老去與死亡的深刻凝視。書中,他透過「念」、「思」、「愿」叩問:「盡頭都是從哪一步開始的?接受與父母的終須一別,接下來換成我要如何獨自去面對盡頭?」
十年前,郭強生在《何不認真來悲傷》中,剖析生命中失落的片段,透過書寫,和現實搏擊,與過往和解。隨後,單身初老的他以《我將前往的遠方》描摹孤獨、以《來不及美好》告別遺憾、《用青春換一場相逢》回首歲月的美麗與哀愁。
陪伴父親的十年光陰,他的人生軌跡幾乎都刻畫在書寫之中。如今,父親去世,他成為「大齡孤兒」,長年陪伴父親的日常也畫下句點。
長照過後,迎接自己的,是孤獨、無依,還有對未來的恐懼。這段時光,他曾陷入「失語」,腦中思緒難以組織成句。他重新翻閱文學經典,從卡繆、西蒙.德.波娃、托爾斯泰到樹木希林,與死亡對話,文字自然而然成為慰藉。甚至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為自己的人生預做安排。
最終,他重拾筆墨,寫下「始於牽掛,終於緣滿」八個字,道盡這段長照獨旅。
與父母告別後,他凝視死亡的靜謐與震盪,重新勾勒人子角色與生命局限。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更是一場生命的對話,一次對人生終點的深思。在有限的時間裡注入生命,是他對死亡最溫柔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