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更是一場生命的對話,一次對人生終點的深思。在有限的時間裡注入生命,是郭強生對死亡最溫柔的回應。
面對生命的終點,我們能否以溫柔擁抱死亡?郭強生新作《死亡可以是溫柔的》,是他在父喪後的回望,也是對自身老去與死亡的深刻凝視。書中,他透過「念」、「思」、「愿」叩問:「盡頭都是從哪一步開始的?接受與父母的終須一別,接下來換成我要如何獨自去面對盡頭?」
十年前,郭強生在《何不認真來悲傷》中,剖析生命中失落的片段,透過書寫,和現實搏擊,與過往和解。隨後,單身初老的他以《我將前往的遠方》描摹孤獨、以《來不及美好》告別遺憾、《用青春換一場相逢》回首歲月的美麗與哀愁。
陪伴父親的十年光陰,他的人生軌跡幾乎都刻畫在書寫之中。如今,父親去世,他成為「大齡孤兒」,長年陪伴父親的日常也畫下句點。
長照過後,迎接自己的,是孤獨、無依,還有對未來的恐懼。這段時光,他曾陷入「失語」,腦中思緒難以組織成句。他重新翻閱文學經典,從卡繆、西蒙.德.波娃、托爾斯泰到樹木希林,與死亡對話,文字自然而然成為慰藉。甚至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為自己的人生預做安排。
最終,他重拾筆墨,寫下「始於牽掛,終於緣滿」八個字,道盡這段長照獨旅。
與父母告別後,他凝視死亡的靜謐與震盪,重新勾勒人子角色與生命局限。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更是一場生命的對話,一次對人生終點的深思。在有限的時間裡注入生命,是他對死亡最溫柔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