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真正改變健康的,不是醫療科技與藥物,
而是你日復一日的生活選擇。
從身體修復到疾病預防,
生活型態醫學六大支柱,給你維護健康的最強力量。
★第一本生活型態醫學最完整深入的實踐指南
生活型態醫學核心精神:與其等到疾病發生後再治療,不如從生活習慣下手,提前預防甚至逆轉疾病的發展。
根據WHO研究,影響健康最重要的關鍵並非基因,而是生活方式與行為,高達60%。這意味著想要活得健康,我們的日常選擇才是關鍵。
而近年來許多研究更證實,困擾多數現代人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等,其實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光靠藥物或手術無法解決病因。因此,一種從生活型態出發,以「預防為主」的新興醫學——生活型態醫學,應運而生。
作者邱文達為知名神經外科醫師及衛福部前部長,在醫界服務已逾40年,長年身處神經外科病房的高壓,以及擔負醫療政策領導工作的挑戰,讓自身的飲食、生活、睡眠漸漸失衡。
2015年赴美後,開始正式接觸「生活型態醫學」,並親身實踐,不僅改善健康,更讓他重新理解了醫療的真正價值:不只治病,而是預防、逆轉疾病,讓人活出有意義、有希望的人生。
★生活型態醫學的六大支柱
生活型態醫學的六大支柱看似平凡,卻是身體最深層的健康防線,若能全部落實,可有效降低死亡率與疾病發生率達60%至80%,真正達到預防、延緩,甚至逆轉多種慢性疾病,實現「活得久,也活得好」的健康目標。
支柱1:不生病的密碼就在餐桌上——健康飲食的效益
從地中海飲食到植物性飲食,從烹調方式到AI飲食追蹤,讓你理解食物與疾病的關聯,懂得怎麼在忙碌生活中做出選擇。
支柱2:一動解百病——規律運動與經常活動很重要
運動不單是燃燒卡路里,更是從心肺健康到心理平衡,從抗癌到抗老最有效的疫苗,尤其AI技術加入,穿戴裝置的個人化運動建議,讓運動變得更可持續。
支柱3:睡得好,比什麼都重要——充足睡眠有助大腦與身體修復
透過睡眠週期、失眠療法與科技監測,提供一整套實用工具,幫助我們重建與睡眠的關係,也重建與自己的關係。
支柱4:壓力管理找回平靜——提升身心韌性的關鍵
心理的免疫力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生活型態醫學不只關心焦慮與憂鬱,更談及創傷、正念、冥想與幸福感的建立。
支柱5:社會連結是良藥——建立支持系統,強化人際關係
社交網絡的貧瘠正成為新一代健康危機。透過實證數據與心理學架構,讓你理解人際關係如何強化免疫系統、降低心血管風險,甚至延長壽命。
支柱6:避免物質濫用,找回掌控權——拒絕成癮,守護健康
尼古丁、酒精、安眠藥到毒品等物質濫用,常在不經意中毀掉一個人的健康。透過建立替代行為、社會支持與AI的輔助,就能更早發現問題,走上復原之路。
本書是一位醫師對醫療與健康的真誠反思,提醒我們,真正的健康不是等病發後才追求,而是從每天的日常選擇開始累積。從現在開始,只要一點生活改變,你就有機會扭轉健康命運的軌跡,迎向更長壽、更快樂的生活。
致謝
序
打造預防導向的健康國力 邱泰源
從日常選擇出發的健康革命 蔣丙煌
生活型態醫學的文化轉變之路 吳元煌
邁向全民健康的實踐藍圖 林元清
讓生活成為處方,讓健康成為日常選擇 謝明哲
在詩與醫之間,尋回健康的步伐 李飛鵬
醫療之外的選擇 陳大樑
走過病痛,我學會如何生活 韓柏檉
讓健康進化的雙智慧引擎 李友專
讓生活成為最好的療癒師 蔡尚穎
行動,是通往健康的起點 劉燦宏
自序 從生活出發,改變世界
第1章 健康的根本在生活習慣——生活型態與健康的關聯
影響健康五大因素
不良生活型態產生不良健康後果
藍色區域的健康啟示
生活型態醫學的出現
生活型態醫學與傳統醫學相輔相成
朝更健康的未來踏出第一步
第2章 生活型態醫學的本質
生活型態醫學正在改變現代醫療
生活型態醫學六大支柱
生活型態影響自由基及粒線體
生活型態決定疾病的發生與走向
促進自我行為改變的四大策略
AI強化生活型態醫學
做自己健康的主導者
第3章 支柱1 不生病的密碼就在餐桌上——健康飲食的效益
健康飲食與不健康飲食
《美國新聞》評選五大健康飲食模式
其他熱門飲食模式
生活型態醫學推薦植物性飲食
烹調方式也會影響健康
AI智慧飲食時代
推動健康飲食的故事
飲食是健康選擇的起點
第4章 支柱2:一動解百病——規律運動與經常活動很重要
生活型態醫學的運動定義
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
運動與活動的健康效益
健康的運動模式
Zone 2運動健康效益大
運動也能成為處方
從鍛鍊到抗疫
AI驅動規律運動
運動激勵人生的故事
不須挑戰極限,只要堅持
第5章 支柱3:睡得好,比什麼都重要——充足睡眠有助大腦與身體修復
睡眠不只是休息
認識睡眠週期
睡眠與健康大有關聯
四大常見睡眠問題
生活型態醫學改善睡眠策略
科學實證五種非藥物助眠法
不同族群的失眠對策
AI帶來的睡眠革新
睡眠提升工作表現的故事
修復身心的最佳時光
第6章 支柱4:壓力管理找回平靜——提升身心韌性的關鍵
壓力是一種身體反應
生活中的簡易紓壓法
壓力如何轉化為心理疾病
心理與生理健康會雙向影響
源自壓力的三大心理疾病
科學實證有效的減壓三大策略
照護心理健康的醫療對策
AI智能減壓
減壓找回平靜身心的故事
在日常中為情緒添加養分
第7章 支柱5:社會連結是良藥——建立支持系統,強化人際關係
避免陷入社會孤立的方法
改善社會連結也改善健康
促進老年人及特殊族群福祉的關鍵力量
AI開啟社會連結新格局
社會連結創造共鳴的故事
有連結走得更穩更遠
第8章 支柱6:避免物質濫用,找回掌控權——拒絕成癮,守護健康
七大常見濫用物質
戒斷藥物的使用
生活型態醫學的物質濫用預防策略
AI助力戒癮
從成癮到重生的故事
重新找回自主人生
第9章 改變生活型態,就從現在開始
六大支柱強化健康與抗疫效果
現在就開始行動
愛迪生早就預言:「未來醫師將不會給藥物,而是教育病人關於人體的照護、飲食與疾病的預防。」這句話說於一百多年前,如今生活型態醫學的出現,可能更接近他的真義。
守護全人的健康
我在醫界服務已逾40載,走過神經外科病房的急促腳步,經歷衛福部部長任內的政策掙扎,也曾站上國際舞台,為台灣的醫療體系發聲。從執刀看病的臨床現場,到醫院管理與國家政策的系統規劃,無數挑戰與轉折都凝聚為一個核心信念:醫學的真正目的,不該只是治病,而是守護「全人的健康」。而如今,當我們站在醫療變革的門檻上,我想要談的,不是更高端的儀器,不是更新穎的藥物,而是「生活」。
當年我在台灣推動安全帽立法、傷害預防研究,乃至主持全民健保的策略會議,曾以為只要制度設計得當、醫療可近、財源穩定,健康就會自然發生。但當我在美國的醫院,看著一位又一位因慢性病反覆住院的患者,看著一張張因為手術及藥物而疲憊的臉,我突然明白:我們的醫療能改變檢驗數值,卻改變不了生活。而生活,正是健康的根。
身體最深層的防線
在擔任美國AHMC醫療體系共同執行長期間,我更努力地投入「生活型態醫學」的推動。生活型態醫學的重要,不在於它多麼新奇,而在於它多麼根本。這套醫學系統所強調的六大支柱: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壓力管理、社會連結與避免物質濫用,每一項看似平凡,卻是我們身體最深層的防線。
它從全球公共衛生的高度出發,指出「生活型態」其實是影響健康最關鍵的決定因子之一,甚至占六成以上。書中從藍色區域(Blue Zones)的長壽密碼談起,回顧生活型態醫學在美國及世界的演進軌跡,它不排斥傳統醫療,但更進一步,補足了現代醫療所忽略的「日常力量」。
談健康飲食時,不只是告訴你要吃什麼、不要吃什麼,而是告訴你怎麼理解食物與疾病的關聯,怎麼在忙碌生活中做出選擇。從地中海飲食到植物性飲食,從烹
調方式到AI飲食追蹤,讓讀者知道,原來「吃得健康」可以是具體而簡單的改變。
談運動,不再只強調燃燒卡路里,而是重拾對身體的信任與連結。從心肺健康到心理平衡,從抗癌到抗老,運動是現代人的疫苗,尤其當AI技術加入,從穿戴裝置到個人化運動建議,讓行動變得更聰明、更可持續。
談睡眠,不再只是「幾小時」,而是身體修復與心理整合的核心,透過睡眠週期、失眠療法與科技監測,可以提供一整套實用工具,幫助我們重建與睡眠的關係,也重建與自己的關係。
談壓力管理,不只關心焦慮與憂鬱,更談及創傷、正念、冥想與幸福感的建立。我們終於開始承認:情緒也是醫療的範疇,心理的免疫力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
談社會連結,更是對現代孤獨社會的回應。從長者孤寂到青少年的虛擬依附,社交網絡的貧瘠正成為新一代健康危機。而書中透過實證數據與心理學架構,讓我們理解人際關係如何強化免疫系統、降低心血管風險,甚至延長壽命。
談物質濫用,則是生活型態醫學中最警醒的一環:從尼古丁、酒精、安眠藥到毒品,每一項都可能在不經意中毀掉一個人的健康;然而,只要有機會自我檢測、建立替代行為、社會支持與AI的輔助,我們可以更早發現問題,也可以走上復原之路。
重新理解醫療的真正價值
這本書也證明了我們不孤單。書中有許多名人的真實故事、研究佐證的案例分析、臨床醫師的現場經驗,更有技術如何輔助人性的深度討論。無論你是醫師、老師、照顧者、企業領導者,還是正在為健康困擾的人,都可能找到想法與建議。
我自己也不例外。20多歲擔任神經外科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時年少輕狂,經常熬夜看病及開刀,三餐幾乎都不規律,充斥著不良的生活型態及各方面的壓力;40歲以後逐漸承擔更多醫院、醫學大學甚至衛福部的行政與領導職務,責任與挑戰不斷升高,使飲食更不規律,同時也缺乏運動、睡眠不足,加上高壓與高節奏的生活型態,讓我在健康上拉起了警報。
所幸,2015年我有機會來到美國,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也開始正式接觸「生活型態醫學」,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更重新理解了醫療的真正價值:不只治病,而是預防、逆轉疾病,讓人活出有意義、有希望的人生。
我不是營養師、健身教練,也不是養生專家,只是一位醫師與管理者,願意誠實分享這些年來的反思與轉變,希望能幫助更多人,在壓力中找回平衡,在忙碌中重拾健康,重新點燃希望。
我誠摯推薦此書,願更多人透過它認識生活型態醫學,啟動自身的健康轉化旅程。
——衛生福利部前部長 邱泰源
本書正是我長久以來所期待,我期盼它能在台灣掀起一場安靜卻深遠的革命:讓健康,從生活開始。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 蔣丙煌
我衷心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一本讀物,而是一盞燈、一份陪伴,照亮你我面對健康抉擇時的方向。
——美國仁愛醫療集團總裁 吳元煌
讓這本書成為我們邁向健康社會的共同起點,願我們不只是閱讀,更從中行動,從自己開始,從今天開始。
——美國衛生福利部前副助理部長 林元清
我們需要一本如此兼顧實用與理論的作品。它鼓勵我們,只要一點改變,就有機會迎向更長壽、更快樂的生活。
——台灣營養學會前理事長 謝明哲
本書把健康重新交還給每一位人,用知識與實踐架起醫療與生活之間的橋梁。
——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 李飛鵬
願這場從生活開始的醫學革命,能夠為大家帶來一個更健康、更有尊嚴的未來。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前理事長 陳大樑
你也能用日常的一點一滴,慢慢修復自己。這不是口號,而是我活生生的見證。
——北醫大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 韓柏檉
當科技與人文交會,健康照護不再只是病痛的應對,而是生活智慧的實踐。本書正是這場醫學轉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國際醫學資訊學會前主席 李友專
願這本書能讓所有讀者,雖然外在的軀體漸漸衰敗,但內在的生命卻日日更新!
——北醫大醫學院前副院長 蔡尚穎
希望這本書,能陪伴讀者在生活的每一天,累積起屬於自己與家人真正的健康資本。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院長 劉燦宏
神經外科教授與醫療管理專家,自2015年赴美後,擔任美國仁愛醫療集團(AHMC HealthSystem)共同執行長,同時積極倡導生活型態醫學,並經常在醫院、社區及教會演講。
1986年前往史丹佛大學進修,1990年取得美國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博士學位,隨後獲得日本大學醫學院神經醫學博士學位。曾任萬芳醫院與雙和醫院院長,並在2008年至2011年擔任臺北醫學大學校長,帶領學校躋身QS世界大學排名前500名之列。2011年至2014年出任台灣衛福部部長,並四度代表台灣在世界衛生大會(WHA)發表重要演說。
除此之外,多年來發表超過506篇論文及35篇書籍章節,並榮獲25項國內外獎項與榮譽,包括美國公共衛生協會頒發的David P. Rall獎,表彰推動台灣安全帽立法上的卓越貢獻。赴美後,除繼續擔任管理職務之外,也開始改變生活型態,本書即為其經驗的分享。
現任奇美醫院院長、台灣生活型態醫學會理事長,推動慢性病預防與健康促進不遺餘力。
擁有神經外科與急診專科資格,曾任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部主任、副院長,以及醫策會執行長。近年來倡導生活型態醫學,帶領2024年國際年會吸引超過300位專家參與,聚焦六大健康支柱。此外也推動醫療創新,合作開發國產智能化療機器手臂,並引進生成式AI,持續以科技改善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2025/09/30
BGH219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1.6cm
彩色
9786264175586
280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