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現代人普遍面臨睡眠品質不佳的困擾,不少人尋求自然、有效的助眠方式。隨著AI技術進步,邱文達執行長在《每一天的健康革命》特別提到從穿戴式裝置到智慧應用程式,AI不僅能追蹤睡眠數據,還能提供個人化的睡眠建議,幫助我們入睡更快、休息更深。
AI 在睡眠管理上的應用日漸成熟,成為協助人們改善睡眠品質的重要工具。透過穿戴式裝置或手機應用程式, AI 可以持續記錄使用者的睡眠時間、入睡與清醒時間、翻身次數等資料,再進一步分析可能影響睡眠的因素,例如生活作息、環境噪音或燈光明暗。這些數據有助於提供個人化建議,像是入睡時機、睡眠環境的調整方式,甚至引導放鬆練習,協助使用者養成更穩定的作息與睡眠習慣。
目前市面上已有多款軟硬體產品能結合 AI 進行睡眠輔助。芬蘭開發的 Oura Ring 是一款智慧戒指,可追蹤睡眠階段與生理數據,協助評估恢復情況與整體健康。瑞典的 Sleep Cycle 應用程式則能透過聲音分析睡眠品質,並在最適當的時間喚醒使用者,減少賴床與疲憊感。法國的 Dreem 裝置甚至結合腦波偵測與音訊刺激,幫助大腦進入深層睡眠,提高整體休息效果。這些工具各具特色,適合不同使用者需求,讓睡眠改善變得更加容易。
《自然數位醫學》研究顯示,使用 AI 睡眠輔助工具的人,平均睡眠品質提升約 20% 至 30%。有些人每天的入睡時間縮短了 15 分鐘,白天的精神狀況也大為改善,疲勞感減少、專注力提升。透過 AI 提供的個性化回饋與環境調整建議,例如調整房間溫度、限制晚間刺激活動等,使用者得以更深入了解自身習慣對睡眠的影響,進而主動修正,長期下來不只是睡得更好,更能促進整體健康與生活品質。
從過勞到《愈睡愈成功》
雅莉安娜.哈芬登(Ariana Huffington)是知名媒體《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創辦人,曾因長期過勞在辦公室昏倒,頭部受傷。這場經歷讓她重新思考生活方式,開始關注睡眠的重要性。她深入研究後出版《愈睡愈成功》(The Sleep Revolution)一書,主張睡眠不只是休息,更與專注力、情緒穩定與創造力密切相關。
她提倡建立規律作息、睡前遠離螢幕、營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甚至在公司設立睡眠空間,鼓勵員工適時補眠,以提升效率與幸福感。她強調,睡眠與飲食、
運動、壓力管理同等重要,長期忽視睡眠不僅影響工作表現,還可能引發肥胖、心血管疾病與心理問題,因此,成功不該以犧牲健康為代價,唯有好好睡覺,才能真正恢復能量與思緒,擁有持久的體力與清晰的判斷力。
網壇長青樹用睡眠延續傳奇
網壇傳奇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之所以能在競爭激烈的網壇長年維持高峰狀態,除了技術與心理素質,睡眠管理更扮演關鍵角色。他每天平均睡眠時間達10小時,視其為訓練與恢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費德勒了解,高品質睡眠能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協助肌肉修復與能量恢復,對應付高強度比賽至關重要,睡眠不足會影響反應與判斷,而這些細微落差,往往就是勝負分野。他的實踐證明,睡眠不僅是身體修復的機會,更是維持運動表現與延長職涯壽命的重要策略。不只是運動員,對一般人而言,穩定作息與充足睡眠同樣能提升專注力、穩定情緒,強化免疫功能。
全球最大電商創辦人用睡眠打造高效決策力
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認為,高品質睡眠是維持決策力與工作效能的關鍵。他每天堅持睡滿8小時,強調比起長時間工作,清晰思考與精準判斷才是成功關鍵。他曾指出,當睡眠充足,自己能做出更高品質的決策,情緒穩定、創造力也更佳。
對他而言,企業領導者的角色不是處理大量瑣事,而是做出少量但關鍵性的判斷。睡眠不足會削弱大腦前額葉功能,使人更容易出錯與做出衝動決定。貝佐斯的實踐顯示,聰明的時間管理不是犧牲休息,而是讓睡眠成為效率與創意的基礎。這不只適用於企業領袖,也適用於任何想在生活中維持清晰思緒與良好表現的人。
修復身心的最佳時光
睡眠,是身心靈最佳的修復時光。每晚的入眠,不只是閉上眼睛,更是給大腦一次重啟、給身體一次深層修補的時間,每晚 4 至 6 次 90 分鐘的週期都在默默修復著記憶、情緒、免疫與代謝系統。只要每晚睡滿 7 至 8 小時,就能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與失智的風險。相反地,睡眠不足或不規律,就像沒充飽電的手機,白天容易分心、情緒不穩、免疫力下降。無論是改善作息、建立舒適的睡眠環境,或透過正念、科技或專業幫助,每個人都值得擁有高品質的夜間時光。
√ 睡眠由非快速動眼期(NREM)和快速動眼期(REM)兩大階段組成,NREM中的深度睡眠有助身體修復、REM則與記憶鞏固與情緒調節有關。
√ 改善睡眠規律性與結構,可有效降低全因死亡率與慢性病風險。
√ 透過調整生活型態,改善睡眠的八大面向與24項注意事項,是失眠者自我檢視並改善失眠的第一步。
√ 五種科學實證支持的非藥物助眠方法,如4–7–8呼吸法、漸進式肌肉放鬆、靜觀冥想、MBSR及認知行為療法,皆經過各種研究證實,有助改善失眠,值得在使用藥物前一試。
√ 透過穿戴式裝置可以持續記錄使用者的睡眠時間、入睡與清醒時間、翻身次數等資料,再進一步分析可能影響睡眠的因素,有助於提供個人化建議,甚至引導放鬆練習,協助使用者養成更穩定的作息與睡眠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