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
優惠價
79
$277

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

破解飲食迷思╳遠離毒物陷阱,專家帶你安心選、健康吃

書籍介紹

「食安守護者」顏宗海為民眾建立的第一道「無毒防線」

食物放冰箱就能保鮮?火鍋湯可不可以喝?
用電鍋煮飯會不會造成鋁中毒?
戴奧辛、塑化劑、雙酚A,聽起來都好可怕,該如何避免?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網路上四處流傳的食安疑慮與飲食迷思,往往令人無所適從。有人說吃隔夜菜會致癌,有人說多補充維生素有益健康,到底什麼才是對的?其實,食物放冰箱還是會壞,多喝水可能會有事,多C也不一定多健康。這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飲食知識,正是讓我們得以「安心吃飯」的基礎。

「食安守護者」顏宗海醫師在台灣深耕臨床毒物研究多年,透過本書,他將畢生的豐富經驗與知識,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整理出70個關於食品安全與飲食防毒的關鍵重點,幫助讀者正確認識各種毒化物、環境荷爾蒙、食品添加物等潛在危害,預防重金屬與細菌汙染造成的食物中毒,期盼為國人建立起一道健康無毒的食品安全防線。

顏宗海醫師的健康飲食原則

.不吸菸、不飲酒
.少油、少鹽、少糖、低普林
.維持適當的熱量與蛋白質
.攝取足夠的蔬菜和水果
.少吃高溫燒烤及油炸食物
.少吃含亞硝胺的食品
.少吃深海大魚
.避免重組肉、注脂肉及過量紅肉
.避免肥肉、動物皮與內臟

專家好評推薦

當今社會,環境、飲食與生活習慣密切影響著我們的健康。從一日三餐的選擇,到日常環境的潛在風險,我們所面對的不只是營養攝取的問題,更包括看不見的毒害與風險。然而,多數人對這些健康風險仍缺乏足夠的認識與警覺。本書能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套「防毒於無形」的健康觀念,從飲食選擇到生活習慣,處處做出聰明而安全的決定。
——陳建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

網路資訊既多又雜,有時總是真假難辨。每次看到似是而非的健康資訊在親友間到處轉傳,都讓我非常憂心。本書由顏宗海醫師親自彙整,從毒化物、食品添加物,到食物的保存與中毒防治,最後延伸至環境安全及腎臟保健等,旨在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防毒及食安觀念,過上健康安心的好生活,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期盼。
——譚敦慈/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

推薦序 建立「防毒於無形」的健康觀念/陳建宗
作者序 邁向「食在放心」的美好社會/顏宗海

第一篇 拒絕毒從口入

01 用鋁鍋煮飯,安全嗎?
02 吃到鎘米會怎樣?如何避免?
03 米洗三次再煮,減少砷殘留
04 大魚汞含量高,最好少吃?
05 避免鉛中毒,從預防做起
06 世紀之毒:戴奧辛
07 藏在塑膠裡的毒素:塑化劑
08 水壺與奶瓶中的毒素:雙酚A
09 不沾鍋表面的有害成分:全氟/多氟烷基物質
10 電子產品外殼的有害成分:多溴二苯醚
11 常見於飲食的致癌物:亞硝胺
12 禁用在食品的致癌物:環氧乙烷
13 手沒洗乾淨,A肝病毒從口入
14 輻射物質吃下肚,是否危害健康?
15 違法減肥食品,恐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16 喝酒傷身,假酒中毒要人命
17 如何避免蔬果殘留農藥?
18 鮮豔辣椒粉,竟含工業染料蘇丹紅
19 食品賣相佳,原來漂白劑超標
20 麵團白皙Q彈,背後全靠添加物
21 重組肉和注脂肉可以吃嗎?
22 萊豬開放進口,瘦肉精對人體是否有害?
23 加了金箔的食物,能吃嗎?
24 潤餅皮可以加吊白塊嗎?
25 硼砂做鹼粽,吃多恐腎衰竭
26 液態氮甜點安全嗎?
27 工業用氮氣填充食品包裝,有健康疑慮
28 笑氣可以用在食物上嗎?
29 別吃來源不明的網紅零食

第二篇 聰明選食,安心吃飯

30 吃隔夜菜會致癌嗎?
31 變黑的蝦子還能食用嗎?
32 薯條綠綠的,有毒嗎?
33 蛋最好在4週內吃完
34 吃粿條中毒,為什麼嚴重致死?
35 河豚料理不當恐致命
36 食物發霉,別捨不得丟
37 花生、咖啡易生黴菌毒素,應冷藏保存
38 食用海鮮的隱形風險:弧菌感染
39 生菜裡的致命危機:李斯特菌
40 真空包裝為什麼還會有肉毒桿菌?
41 點外賣,要注意哪些食安問題?
42 火鍋湯淺嘗即可,不宜多喝
43 誤食乾燥劑,千萬別催吐
44 不鏽鋼餐具編號多,到底怎麼選?
45 廚房裡的問題鍋具,看到就該換
46 中元普渡,三牲四果這樣拜
47 健康烤肉,無毒過中秋
48 咖啡有利有弊,每天喝幾杯最合適?
49 補充維生素究竟有沒有好處?
50 紅麴保健食品為什麼吃出人命?
51 自來水用氯消毒,有致癌風險?
52 水喝太多太少,都會有事
53 瓶裝水比自來水更乾淨?
54 號稱有功效的包裝飲用水健康嗎?
55 保溫杯只裝水,也要天天洗
56 淨水器種類多,該裝哪一種?

第三篇 遠離生活毒害

57 藥好苦,能不能配果汁吃?
58 吃藥時應避免攝取哪些食物?
59 漂白水用途不同,稀釋比例也不同
60 清潔用品買抗菌的比較好?
61 選對成分,防蚊液才有效
62 空氣汙染問題嚴重,如何防治?
63 室內甲醛超標,該怎麼辦?

第四篇 如此腎好

64 五大警訊,揪出腎臟病
65 告別重口味,愛腎第一步
66 腎功能不好,應慎用止痛藥
67 血液透析患者該怎麼吃?
68 糖尿病患者打胰島素會導致洗腎嗎?
69 肌肉痠痛,竟然影響腎臟健康?
​70 吃菠菜配豆腐,會造成腎結石嗎?

邁向「食在放心」的美好社會

顏宗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

筆者自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後,進入林口長庚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並在「俠醫」林杰樑醫師門下專攻腎臟醫學及毒物學。在與林醫師學習的歲月,讓我深刻體會到,醫師的職責不止於臨床、教學和研究,還應把「救人濟世」的初心延伸到社會。於是我追隨林醫師的腳步,投身食品安全教育與公益行動,盼以專業力量守護更多人的健康。

在臨床工作之餘,筆者常與媒體合作解析國內外食安新聞,努力以淺白、正確的方式傳遞醫學知識。初衷很簡單,是為了讓社會面對食安議題時不致恐慌,並掌握「如何吃得安心、食在放心」的實用原則。

回顧過去十多年,國內發生過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2011年塑化劑汙染食品事件、2013年毒澱粉事件、2014年劣質豬油事件、2017年戴奧辛汙染雞蛋事件與龍葵鹼汙染薯條事件、2019年芬普尼汙染雞蛋事件、2022年環氧乙烷汙染食品事件,以及2024年蘇丹紅辣椒粉事件、台北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與台東小米粽食物中毒案等。層出不窮的風險,動搖大眾對政府把關與業者自律的信任,甚至流傳「不要固定買同一品牌」的無奈說法。

然而,要杜絕黑心食品,必須仰賴三方共擔。政府嚴監重罰,資訊公開透明;業者遵循標準流程並落實品質管理;消費者建立「一分錢一分貨」與風險辨識的觀念,選擇誠信口碑良好的商家。唯有如此,才能從源頭降低事件發生的機率。

另一方面,隨著食安事件頻仍,網路上也充斥著各種不實傳言,往往讓民眾無所適從。有鑑於此,筆者決定撰寫本書,希望能提供讀者正確的知識依據,避免受到錯誤訊息誤導。

本書除系統性梳理食品安全的核心議題,亦延伸至居家常見毒物、日常環境荷爾蒙、廚房器具材質選擇等實務面,並整理健康飲食原則:不吸菸、不飲酒;少油、少鹽、少糖、低普林;維持適當熱量與蛋白質;足量蔬果;少吃高溫油炸及含亞硝胺食物;減少深海大魚、重組肉、注脂肉與過量紅肉;避免肥肉、動物皮與內臟。這些原則看似樸素,卻是守護健康最穩健的基本盤。

本書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林口長庚醫院的支持,師母譚敦慈女士與臨床毒物中心的協助,以及家人的鼓勵,使筆者能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外,持續參與食安新聞的專業分析及公共溝通。也要特別感謝第一線醫療記者的專業與堅持,因為有他們,食安問題才能被看見、被釐清,我也因此得以與媒體攜手,將正確的醫學與食安資訊傳遞給消費者。另須感謝中央及地方衛生主管機關的依法行政與努力,使每一次的食安事件得以順利落幕。

最後,筆者要感謝天下文化出版社與合著人,讓我的想法得以落實,讓本書順利與讀者見面。期盼這本書能提供可靠的參考,協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安心與健康的選擇。

建立「防毒於無形」的健康觀念

陳建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

當今社會,環境、飲食與生活習慣密切影響著我們的健康。從一日三餐的選擇,到日常環境的潛在風險,我們所面對的不只是營養攝取的問題,更包括看不見的毒害與風險。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重金屬汙染、病原菌感染、錯誤的用藥觀念,甚至是家中裝潢所釋出的有害物質,都可能對身體造成長期且深遠的影響。然而,多數人對這些健康風險仍缺乏足夠的認識與警覺。

本書以四大主題分篇論述,從第一篇「拒絕毒從口入」開始,探討我們每日入口的食物中,是否隱藏著鋁、鎘、砷、汞等有害物質,並提供簡單可行的方式,例如正確洗米與挑選魚類,幫助讀者減少攝入風險。第二篇「聰明選食,安心吃飯」則深入日常飲食細節,說明隔夜菜、海鮮、生菜、火鍋等常見食物中的潛在危機,以及如何透過妥善的處理與保存來避免致病。第三篇「遠離生活毒害」中,將焦點從飲食延伸到用藥與居家環境,強調服藥時的正確方式與注意事項,並提出因應甲醛超標的實用對策。第四篇「如此腎好」則針對腎臟健康給予實質建議,無論是一般人的日常保養,或是腎病與透析患者的飲食指導,都力求科學且貼近生活。

作者顏宗海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腎臟專科教授,也是本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除了專研腎臟疾病治療外,更是全力投入藥物食品毒害防治等研究。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套「防毒於無形」的健康觀念,從飲食選擇到生活習慣,處處做出聰明而安全的決定。畢竟,真正的健康不只是吃得飽,更是吃得對、吃得安心。

顏宗海 作者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醫學博士,專攻腎臟醫學與毒物學,現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至今已發表逾300篇國際期刊論文,曾獲頒環保署2023年「綠色化學應用及創新獎」及教育部2024年「社會教育貢獻獎」。

繼承「俠醫」林杰樑言傳身教,認為醫者應致力於診治、研究和醫學教育。長期透過辦理衛教活動、協助媒體分析食安新聞,維護報導正確性,以行動推廣全民健康意識,宣導食品安全觀念。同時擔任多個政府機關諮議會委員,參與規劃醫療及衛生政策,期盼為國家食品安全盡一份心力。


張靜慧 作者

獨立記者,著有《平衡免疫力:中西醫共治免疫疾病,以科學實證扶正祛邪,打造不生病體質》、《放下的勇氣:安寧病房的生命故事》、《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國界白袍紀事:半世紀臺大醫院國際醫療史》等書,曾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台灣醫療報導獎」。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健康亦如此。願本書提醒的諸多小事,能帶給讀者日日好日,歲歲康健。

E-mail: chinghui1@hotmail.com


2025/09/22

BGH21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1.2cm

套色

9786264175838

192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