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在學校念的是政治,卻以理財專家為人熟知;從小各項表現都十分優秀、多才多藝的作者陳忠慶,用十數年的時間,思考、探索他之所以「異於常人」的原因。
他發現,現代人受到太多人為文明、典章制度、思想、教化的束縛,反而自我設限,限制了發展的可能,人生因而顯得貧乏。同時,社會的高度複雜化,造成許多看似難解的痛苦和問題,讓現代人深陷其中、無法脫身。
因此作者主張「回到蠻荒」,也就是將心境拉回至蠻荒時期,或假想身處現今的蠻荒之地,可以改變以前做過的,也可以嘗試以前沒做過的。想想會有何種過程?可能有什麼結果?然後再回到現實世界,面對相關問題,可能就會豁然開朗,得到解決。
回到了蠻荒的領域
第一部 工作
01.工作只是為了活下去
02.只要像樣,就能活得好
03.有準備,才能像樣
04.工作像樣有三原則
05.工作只是生活的四分之一
06.工作只有經濟意義
07.能工作就工作,不會失業
08.靠自己學習與成長
09.工作是取得、累積、運用資源的連續過程
10.工作就要不負責任
11.回復動物習性勝於做規畫
12.以本能規畫生涯
13.退不退休不重要
第二部 兩性關係
14.女性才是第一性
15.雌性才握有主導權
16.珍惜現在的「性福」
17.愛情的基礎是互利
18.畫自己的感情曲線
19.男性不懂愛情
20.婚姻是一種契約
21.婚姻不能沒有感情
22.要結婚,就不能犯規
23.同性戀是個人選擇
第三部 親子
24.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25.做「像樣」的爸爸,需要學習
26.「壞」爸爸,只是沒學好
27.母子關係也有變化
28.女性生產是為了自己
29.父母該盡全力保持平衡
30.管教孩子也可以「很自然」
31.讀書是為了做準備
32.叛逆,只是身心不協調
33.尊重孩子的判斷
34.孩子獨立,父母放手
35.老人可以不孤單
第四部 健康
36.別讓腦袋綁架了身體
37.將自由還給身體
38.腹式呼吸有益健康
39.多吃素是必要的
40.多勞不息,必出問題
41.抽菸當然是健康殺手
42.健康的基本面重於與技術面
43.自然的才是真健康
44.觀念健康,身體才會健康
45.別再自作自受
第五部 宗教信仰
46.信仰是自己選擇的
47.是人創造了神
48.宗教源於恐懼與貪婪
49.信仰讓人「離苦得樂」
50.信仰讓人安寧平靜
51.信仰生信心
52.信仰不該與功利掛勾
53.修行就是說服自己
54.修行主要是修心
55.追求一生一世的快樂
56.宗教的教化功能
回到了蠻荒的領域
陳忠慶(群益證券投資信託公司執行董事)
我開始以「回到蠻荒」的觀點看待、思索、評斷一切事事物物,始於1993年。在和好友的交談中,朋友的說法觸發我尋找特殊的觀點,來解釋我的若干「異於常人」之處。
在很多人眼中,我是個頗特殊的人。從小,我的功課就很好,小學拿市長獎畢業,隨即考上當時的第一志願:大同中學,以後一路念公立學校至碩士畢業,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時,也有獎學金。
我出國原本是想拿個政治學博士學位,回國在大學教書,沒想到如今卻成了理財專家,寫了十四本理財專書。我沒有生涯規畫的概念,但工作卻不曾中斷過,領域跨及出版、媒體和金融,還有其他「只要我覺得有興趣的事」。不管我是上班,還是做個沒有老闆的自由工作者(free lancer),都一樣年年有收入,而且從沒找過工作。
我興趣廣泛,學習很快,往往短時間就可達到專業的水準。所以我可以從標準的理財白癡搖身一變,成為理財專家。我大一不懂什麼是小說,大二卻寫了一年小說,有超過十篇作品刊登在文學性雜誌和聯合副刊,還得過兩次政大小說獎:一次第三,一次首獎。現在,我還是鋼筆收藏專家,還有其他什麼什麼專家;對了,我雖然仍是電腦白癡,卻創辦過理財網站,開發了一些理財實務的分析軟體。
所以,按一般人的標準來看,我是個多才多藝的能人異士。1993年,我最親密的枕邊人似乎就是因此感受到了壓力,使得相處出現了問題。我的一位好友認為,我太優秀了,太厲害了,家人當然會受不了。
對於這種說法,我的反應是,有嗎?我有「太優秀、太厲害」嗎?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嗎?朋友說,「你以為每個人都像你這麼聰明?你不知道你特別聰明啊?」
我並不同意這樣的「聰明說」,我的理由是,從小到大,學校裡成績和我一樣好的人多得是,同班、同年級、同校、同樣台北市,甚至全台灣,不是多得數不清嗎?還有,就算同一個人,有時這個月成績好,下個月比較差,難道就是這個月較聰明,下個月變不聰明了?
這樣的說法當然說服不了朋友,但觸發我想去尋找我之所以「異於常人」的答案。經過不斷的探討、思索和研究,我發現,相異之處真的不是聰明才智,而是態度。
我覺得,和別人比較起來,我比較好奇,比較願意去探索外在的世界,而且相當投入,十分專注,因此我常常取得一些資源,以及與外界互動的因應之道。
這樣的態度或習性,確實與一般接受制式教育,受家庭、學校、社會影響深遠的人不太一樣。再回想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也是受到他人的影響甚少,訴諸本能的居多,傾向於用自己的生活模式在過活。我覺得,我的生活方式「比較動物」,比較不是人。這樣的切入觀點引導我不斷的再深入探討,終於,我回到了蠻荒的領域。
「前世今生」還不夠
「回到蠻荒」的觀點對我而言,是一種尋思之旅,引發我去尋思的觸媒則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從我與別人的差異,到別人與別人的差異,然後又區隔出個人與團體兩個範疇。
除了每個人有各自的獨特性外,團體與團體之間也會有差異性,這些團體包括家庭,各式各樣的組織、社團,不同的族群,整個社會,乃至於種族、國家等。
我發現人的差異性,除了極少數是由先天的種族特徵造成之外,絕大多數是後天的、人為的,所以讓一個金髮碧眼的白人小孩在台灣鄉下接受教養,很可能就會變成一口台灣國語,英文很破。
其實很明顯,所有的語言、風俗習慣、思想觀念、行為模式、典章制度與文化,都是人為的產物,是後天學習、型塑或統整出來的。當然,還包括我們工作賺錢謀生相關的學識、技能,以及所投入的行業或產業,都是人為的東西。
人有差異性自然會出現衝突、造成問題,然後是尋求解決之道;小自日常生活、工作賺錢,大至社會繁榮、種族繁衍、國家發展,甚至是人類的生存問題,都是如此。
所以,問題無數,解決之道也數不清。我開始尋思時,正逢「前世今生」系列書籍大為暢銷,作者認為人只要了解自己的前世(可以是好幾世),就有助於解決今生的問題。我看過這兩本書後覺得,要解決人的問題,光回到前世並不夠,應該回到蠻荒!
回到蠻荒,是指將心境拉回至蠻荒時期,或假想身處現今的蠻荒之地,所謂「人類」仍處於原始狀態,和其他動物一樣,過的是野生原始生活。
想像一下,當時人類還是吃素,只須採食果蔬就可度日,生活相當簡單,通常是只靠自己就可過活,所以上智下愚的區別對生存並沒什麼影響,當然也無職業的分別。
野生動物重視的是如何利用大自然的資源求生存,人類之所以會從單純的吃吃果蔬就可度日,演化至今日有複雜的語言、文化,以及不斷精進的科技,當然也是與環境不斷互動的結果。環境不同,就會引導不同的發展。
也就是說,空間因素是人類差異性的根源,加上長達六百萬年以上的時間因素,時間與空間的相乘效果,造成了今天人類有如此複雜多樣的差異性。這好比人類最初是從山巔走下平地,走出了無數的路徑,有語言、文化路徑,有行業路徑,以及其他種種路徑,結果是「殊途不同歸」。
用這樣的概念來思考,誰說你今天非得經商不可,難道不能成為文學家、醫生?誰說做水電的不能成為大學教授?我們都知道自己可以選擇,但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卻會受到家人、朋友、學校、社會影響,早早就為自己的所謂興趣、性向、志趣,以及日後的專長設了限,這其實就是造成多數人都不「多才多藝」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願意,請讓心境回到蠻荒,讓一切歸零,其實你可以發揮的空間無限寬廣,你可以擁有無限的可能。你的今天是人為的結果,當然你可以隨時改變它。
所以,我們該回到蠻荒,而不是前世。
當我以「回到蠻荒」的觀點檢視自己的工作、生活各方面時,發現幾乎人生的所有面向都可以派上用場。
心境回到蠻荒,一切歸零,等於是一切從頭開始,可以改變以前做過的,也可以嘗試以前沒做過的。想想會有何種過程?可能有什麼結果?然後再回到現實世界,面對相關問題,可能就會豁然開朗,得到解決。
兩性都該珍惜現有關係
比如說,以蠻荒的觀點來看,兩性原本並無緊密的關係。由於最早人類是吃素,依賴採食果蔬就可過活,生活簡單,兩性可以獨立生存,所以並無相互依存的必要;即使女性需要養育小孩,也是不需男性協助,就可獨力辦到。
兩性關係只有在需要繁衍下一代、雌性動物發情時才和雄性進行交配,等到確定受孕,兩性又各自回到不相往來的生活,有些雌性動物(像熊)生下幼獸後甚至會避雄性唯恐不及。
所以在蠻荒時期,人類的男性其實相當孤單,不太有人搭理;女性無所謂工作問題,也沒有人會提供相關生活物資。
了解這樣的情況,再想想現在,生活比蠻荒時期複雜了千萬倍,以經濟行為為基礎,男性握有極大的發揮表現空間,並且可以用所謂「成就」贏得尊重、注目,以及親友的關心。
女性即使需要養育小孩,無法積極參與經濟活動,但也可以取得男性提供的生活物資,掌握若干經濟資源。
也就是說,現在的兩性關係已經比蠻荒時期好過千萬倍,我覺得兩性都該感激、都該珍惜,沒有必要斤斤計較,甚至怒目相向、反臉成仇。
當然,現時的情況並非盡善盡美,例如男性還是掌握了過多的資源,女性仍處於弱勢。但要解決問題,還是該以「回到蠻荒」來思考,該讓的、該放的,就會比較順理成章。
婚姻只是生活工具
同樣的,以「回到蠻荒」的觀點觀察,你可能就可以接受,婚姻原來是為了保障孩子的權益,而不是單純維繫兩性較長久的關係。
在蠻荒時期,親子關係絕大多數只發生在母子之間。以人類來說,由於生活容易,不需要男性協助,所以男性並沒有父親的角色可以扮演,孩子甚至不知父親是誰,或完全沒有父親的概念,這也說明了為何早期人類的社會是母系社會。
等到人的生活越來越複雜,男性在資源分配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後,繁衍下一代由本能進入意識層次,就出現了「誰的小孩可以分配到資源」的問題。男性既掌握了分配主導權,就會進一步去釐清小孩和自己的關係,於是創造出婚姻這種形式做為認定,只有婚生子女才能取得相關的權益。
所以,在我看來,婚姻是一種生活相關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該妥善運用,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當然也要保養、維修,不輕易任它敗壞或拋棄。
談到這裡,你不覺得以「回到蠻荒」的觀點思考,的確可以釐清、解決許多問題嗎?試試看,好嗎?
到蠻荒找回健康
相信很多人會同意,現代人越來越長壽,但越來越不健康。君不見現在小孩肥胖的越來越多,伴隨肥胖所產生的病痛當然也越多;至於小學學童四眼田雞的比率持續升高,也早已不是新聞。
另外,所謂文明病,像心臟血管病變,肝炎、肝硬化之類的肝病,各種癌症,也早已是人類健康、生命的頑強死敵;還有,那些可能要不了命,但又十分折磨人的腰酸背痛、頭痛、胃痛、感冒等等,更是時時與我們長相左右。
為什麼我們會越來越不健康呢?因為在現代社會裡,工作壓力越來越重,導致我們每天疲憊不堪,生活起居嚴重失調,還要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身心實在不容易真正放鬆、充分休息,非生理因素很明顯帶來了生理的病變。
沒辦法啊!今日的世界就是這麼競爭,不上緊發條拼命,恐怕連日子都無法過。我們都這麼想,所以也持續這麼做,讓身體繼續疲累、繼續不健康,只求有一天,儲備了足夠的錢財,就可逃脫艱辛打拼的方程式,安逸舒適的過日子。這一天,就是一般人期盼的擺脫工作,邁入退休生活。
真的只能這麼做嗎?如果你用心、用腦去認真思索,看那些辛苦有成的人,想那些不夠努力、生活悲慘的人,你會越堅定的相信,是該這麼做。但事實卻是,你可以不用等到退休,也能放鬆身心,讓身體更健康。
放鬆的方法十分簡單,就是讓身體從腦袋中解放出來,把身體還給身體。如果你願意仔細的想想,你應該會同意,我們的身體已經失去了許多的自主性,受到了腦袋的控制。
看看這樣的例子好了。小莉是某公司的文書處理人員,她的腦袋告訴她,要好好工作,完成任務,所以她每天坐在電腦前工作八小時,不斷的以雙手輸入千、萬計的字。但她的身體卻用病痛告訴她,這樣的工作方式已超過負荷,於是小莉患了手部的肌腱炎,視力也越來越差。
要減少甚至袪除病痛,必須讓身體不過量工作,有足夠的時間回復到健康的狀態。其實身體本來就有自我調節的功能,只要我們願意假想回到了蠻荒,將身體還給身體,身體就會自己做好調節,自然而然的比較健康。
回蠻荒安頓身心
一位好友邀我在他的社團活動中發表一場演說,我發現該社團訂的講題類別中有一類是「身心安頓」。我很認同朋友的看法,設計這類講題的主要理由,是現代人很多都無法身心安頓。
的確,在經濟不景氣時這種情況尤其明顯,自殺的案例不斷增多,患有憂鬱症的人數也水漲船高,連為人師表的教師也多達28%需要心理方面的調適。
事實上,很少人能夠在工作、生活、人際關係各方面都完全順遂如意的,如果我們的處理方式會產生負面的後果(例如前述的自殺、憂鬱,甚至只是不快樂),就不能不設法處理。
其中,透過命理、宗教尋求心靈寄託,在國內甚為常見,有時甚至過當到讓人感覺是走火入魔、匪夷所思的地步。還有不少所謂「新興宗教」更是五花八門、良莠不齊,時不時引發一些愚民詐騙的事端,喧騰一時的「宋七力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
以「回到蠻荒」的觀點來看,宗教信仰本質上還是人為的,是文化產物,在自然界並不存在。
放眼自然界數不盡的動物物種,即使是群居的動物,都看不到有類似人類的宗教活動或宗教行為。動物的行為模式相當固定、一致,生活習性是本能與生存環境長期互動的結果,不像人類會依循自己的認知、思想、信念去採取行動,顯示出行為的差異性、多樣化。
認知、思想與信念創造了人類的文明,讓人類明顯「異於禽獸」,差異與多樣豐富了人類的文明,但也帶給我們諸多苦惱。
要解除苦惱,人就開始尋找認同、理解、同情、支持與幫助,對神的信靠、依賴也因而出現了。因為人與人會有爭鬥,至於神超乎眾人之上,不在人間,所以不會與人爭,只要你願意接受神,就會得到神的幫助,而且不求回報。
人類於是不能沒有神,以神為基礎的宗教也紛紛出現。
問題是,很多人即使有了宗教信仰還是無法「離苦得樂」,對很多事事物物還是會想不開、看不開,除非能拋開一切。
「拋開一切」就是「回到蠻荒」的觀點,假想一切歸零,沒有人世的負擔,重新檢視現有的紛雜,重做取捨,一切就會比較自在。
其實我們當中很多人都體會過,遠離人煙、上山下海時心情自然而然就會開朗舒坦,所以只要你願意常常將心境帶回蠻荒,現有的一切可以不是苦惱。
2004/11/25
BBP186
天下文化
平裝
14x20.5cm
黑白
986-417-399-5
259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