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本書由腎臟科暨毒物學專家顏宗海醫師撰寫,梳理台灣重大食安事件與居家常見風險,提供正確食品安全知識與健康飲食原則,幫助讀者遠離黑心食品,安心選擇,守護全家健康。
筆者自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後,進入林口長庚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並在「俠醫」林杰樑醫師門下專攻腎臟醫學及毒物學。在與林醫師學習的歲月,讓我深刻體會到,醫師的職責不止於臨床、教學和研究,還應把「救人濟世」的初心延伸到社會。於是我追隨林醫師的腳步,投身食品安全教育與公益行動,盼以專業力量守護更多人的健康。
在臨床工作之餘,筆者常與媒體合作解析國內外食安新聞,努力以淺白、正確的方式傳遞醫學知識。初衷很簡單,是為了讓社會面對食安議題時不致恐慌,並掌握「如何吃得安心、食在放心」的實用原則。
回顧過去十多年,國內發生過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2011年塑化劑汙染食品事件、2013年毒澱粉事件、2014年劣質豬油事件、2017年戴奧辛汙染雞蛋事件與龍葵鹼汙染薯條事件、2019年芬普尼汙染雞蛋事件、2022年環氧乙烷汙染食品事件,以及2024年蘇丹紅辣椒粉事件、台北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與台東小米粽食物中毒案等。層出不窮的風險,動搖大眾對政府把關與業者自律的信任,甚至流傳「不要固定買同一品牌」的無奈說法。
然而,要杜絕黑心食品,必須仰賴三方共擔。政府嚴監重罰,資訊公開透明;業者遵循標準流程並落實品質管理;消費者建立「一分錢一分貨」與風險辨識的觀念,選擇誠信口碑良好的商家。唯有如此,才能從源頭降低事件發生的機率。
另一方面,隨著食安事件頻仍,網路上也充斥著各種不實傳言,往往讓民眾無所適從。有鑑於此,筆者決定撰寫本書,希望能提供讀者正確的知識依據,避免受到錯誤訊息誤導。
本書除系統性梳理食品安全的核心議題,亦延伸至居家常見毒物、日常環境荷爾蒙、廚房器具材質選擇等實務面,並整理健康飲食原則:不吸菸、不飲酒;少油、少鹽、少糖、低普林;維持適當熱量與蛋白質;足量蔬果;少吃高溫油炸及含亞硝胺食物;減少深海大魚、重組肉、注脂肉與過量紅肉;避免肥肉、動物皮與內臟。這些原則看似樸素,卻是守護健康最穩健的基本盤。
本書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林口長庚醫院的支持,師母譚敦慈女士與臨床毒物中心的協助,以及家人的鼓勵,使筆者能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外,持續參與食安新聞的專業分析及公共溝通。也要特別感謝第一線醫療記者的專業與堅持,因為有他們,食安問題才能被看見、被釐清,我也因此得以與媒體攜手,將正確的醫學與食安資訊傳遞給消費者。另須感謝中央及地方衛生主管機關的依法行政與努力,使每一次的食安事件得以順利落幕。
最後,筆者要感謝天下文化出版社與合著人,讓我的想法得以落實,讓本書順利與讀者見面。期盼這本書能提供可靠的參考,協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安心與健康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