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健康不只是沒有疾病,而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平衡與力量。邱文達醫師在《每一天的健康革命》中分享他 40 多年醫療現場與政策推動的體悟,指出真正能守護我們的不是昂貴的藥物與儀器,而是「生活」。
愛迪生早就預言:「未來醫師將不會給藥物,而是教育病人關於人體的照護、飲食與疾病的預防。」這句話說於一百多年前,如今生活型態醫學的出現,可能更接近他的真義。
我在醫界服務已逾 40 載,走過神經外科病房的急促腳步,經歷衛福部部長任內的政策掙扎,也曾站上國際舞台,為台灣的醫療體系發聲。從執刀看病的臨床現場,到醫院管理與國家政策的系統規劃,無數挑戰與轉折都凝聚為一個核心信念:醫學的真正目的,不該只是治病,而是守護「全人的健康」。而如今,當我們站在醫療變革的門檻上,我想要談的,不是更高端的儀器,不是更新穎的藥物,而是「生活」。
當年我在台灣推動安全帽立法、傷害預防研究,乃至主持全民健保的策略會議,曾以為只要制度設計得當、醫療可近、財源穩定,健康就會自然發生。但當我在美國的醫院,看著一位又一位因慢性病反覆住院的患者,看著一張張因為手術及藥物而疲憊的臉,我突然明白:我們的醫療能改變檢驗數值,卻改變不了生活。而生活,正是健康的根。
在擔任美國 AHMC 醫療體系共同執行長期間,我更努力地投入「生活型態醫學」的推動。生活型態醫學的重要,不在於它多麼新奇,而在於它多麼根本。這套醫學系統所強調的六大支柱: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壓力管理、社會連結與避免物質濫用,每一項看似平凡,卻是我們身體最深層的防線。
它從全球公共衛生的高度出發,指出「生活型態」其實是影響健康最關鍵的決定因子之一,甚至占六成以上。書中從藍色區域(Blue Zones)的長壽密碼談起,回顧生活型態醫學在美國及世界的演進軌跡,它不排斥傳統醫療,但更進一步,補足了現代醫療所忽略的「日常力量」。
談健康飲食時,不只是告訴你要吃什麼、不要吃什麼,而是告訴你怎麼理解食物與疾病的關聯,怎麼在忙碌生活中做出選擇。從地中海飲食到植物性飲食,從烹
調方式到AI飲食追蹤,讓讀者知道,原來「吃得健康」可以是具體而簡單的改變。
談運動,不再只強調燃燒卡路里,而是重拾對身體的信任與連結。從心肺健康到心理平衡,從抗癌到抗老,運動是現代人的疫苗,尤其當AI技術加入,從穿戴裝置到個人化運動建議,讓行動變得更聰明、更可持續。
談睡眠,不再只是「幾小時」,而是身體修復與心理整合的核心,透過睡眠週期、失眠療法與科技監測,可以提供一整套實用工具,幫助我們重建與睡眠的關係,也重建與自己的關係。
談壓力管理,不只關心焦慮與憂鬱,更談及創傷、正念、冥想與幸福感的建立。我們終於開始承認:情緒也是醫療的範疇,心理的免疫力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
談社會連結,更是對現代孤獨社會的回應。從長者孤寂到青少年的虛擬依附,社交網絡的貧瘠正成為新一代健康危機。而書中透過實證數據與心理學架構,讓我們理解人際關係如何強化免疫系統、降低心血管風險,甚至延長壽命。
談物質濫用,則是生活型態醫學中最警醒的一環:從尼古丁、酒精、安眠藥到毒品,每一項都可能在不經意中毀掉一個人的健康;然而,只要有機會自我檢測、建立替代行為、社會支持與AI的輔助,我們可以更早發現問題,也可以走上復原之路。
這本書也證明了我們不孤單。書中有許多名人的真實故事、研究佐證的案例分析、臨床醫師的現場經驗,更有技術如何輔助人性的深度討論。無論你是醫師、老師、照顧者、企業領導者,還是正在為健康困擾的人,都可能找到想法與建議。
我自己也不例外。20 多歲擔任神經外科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時年少輕狂,經常熬夜看病及開刀,三餐幾乎都不規律,充斥著不良的生活型態及各方面的壓力;40 歲以後逐漸承擔更多醫院、醫學大學甚至衛福部的行政與領導職務,責任與挑戰不斷升高,使飲食更不規律,同時也缺乏運動、睡眠不足,加上高壓與高節奏的生活型態,讓我在健康上拉起了警報。
所幸,2015 年我有機會來到美國,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也開始正式接觸「生活型態醫學」,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更重新理解了醫療的真正價值:不只治病,而是預防、逆轉疾病,讓人活出有意義、有希望的人生。
我不是營養師、健身教練,也不是養生專家,只是一位醫師與管理者,願意誠實分享這些年來的反思與轉變,希望能幫助更多人,在壓力中找回平衡,在忙碌中重拾健康,重新點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