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減緩50+ 熟齡人的認知失調焦慮
1. 我真的要非要做到完美不行嗎?
三明治世代常有一種「不能出錯」的完美壓力,想對每個人都負責。
其實,不一定要全額幫孩子買房,也可以只給頭期款或短期補貼;旅行不必環遊世界,也可以是分期小旅行;裝潢也可以局部,不必大翻修。
像是我退休後前幾年去的是,澳門和東京,隨著理財上軌道,也找到斜槓收入之後,才開始出發去像歐洲這樣比較遠的地方。而2024 年我去旅行三次,2025 年上半年因為還在進行第二本書的打書活動,還有寫這第三本書。恰好又碰到川普關稅戰的股災,所以在寫書的5 月,一次也沒有去遠的地方旅行。後來,沒想到股市很快漲上來,書籍初稿也完成,我便放膽去了土耳其。
不必執著於每件事都要做到盡善盡美。感到疲憊時,不妨隨緣,邊走邊看。人生無常,即便真的把所有想做的事都完成了,在離開的那一刻, 是否就一定會覺得「我的人生比別人更值得」呢?別陷入「非全有即全無」的糾結。沒做到滿,也不等於什麼都沒有。
練習只在能掌握的範圍內努力,對於無法控制的部分,學會放過自己。試著欣賞自己—在有限的條件下,仍能做出最智慧、最合宜的選擇。多,真的那麼重要嗎?也許在「精」不在「多」 。「現在不玩,以後玩不動。」這句話聽起來簡單直覺,但有想過嗎—每年去旅行五次,真的一定比一次更好嗎?
我喜歡在旅程結束後寫遊記、回看走過的地方、研究當地的地理人文,讓旅程的樂趣被延伸。2024 年我去了歐洲三次,當下確實美好,但回來後忙家務、跑宣傳、寫書,沒空做「事後沉浸」,那幾趟在我心裡更像是「消費」,CP 值不如預期。與其如此,不如一年只去 一∼兩次,但能完成一次完整的「事前研究+ 事後整理」,更有滋味。
2025 年 6 月去土耳其回來,我才無意間翻到土耳其 2006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 帕慕克(Orhan Pamuk)的《伊斯坦堡》。心想:若是出發前讀過這本被稱為「土耳其版的《紅樓夢》」的作品,就更能理解這片土地的文化底蘊,也更能理解為何土耳其男性把公共空間當作自家客廳一般搭話;而不只是回來說一句「我也去衝了熱氣球」。
如果旅遊回來,只是多了幾句聊天話題,像是:「那裡我也去過、那個真的好好吃」,在這個大家都去過很多地方的時代,其實也不稀奇。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中,主角在瀨戶內海小島上帶著孤獨進行自我試煉,那種「自我放逐式的心靈之旅」提醒我:當預算有限,不必拚次數;把時間放在事前閱讀與事後梳理,反而能把旅程「做深」。
回到自己的例子:我曾一時失心瘋買了兩支熱門拍照手機,最後幾個月後就賣掉一支。對我而言,「多」只讓腦袋打結;留一支,鑽研到位,反而更有成就感。
2. 拒絕社會廣告,找到不花大錢的快樂方式
不同文化都有「集體廣告」:
• 日本人:不給別人添麻煩—電車上不講電話,加班到很晚才離開, 甚至生病也要道歉。
• 美國人:努力追求夢想—名校、好車、好房是「美國夢」,失敗被視為個人問題,成功則是應得的獎勵。
• 韓國人:真正愛自己的人要「投資外貌」—整形是「投資」,保養步驟越繁複越被視為「愛自己」,素顏出門則像是「不尊重他人」。
我們也一樣被這些「隱形廣告」影響。例如:看見別人幫孩子買房, 就覺得自己也該做;看到朋友常出國,就懷疑自己是不是太節省。可是冷靜想想:
• 一筆錢灑下去,真的能解決孩子所有的人生難題嗎?孩子會因此心懷感激?其實更難、更重要的,是時間的投入,因為真正能建立深厚親子關係的,是陪伴與支持。而能看見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才是父母最大的安慰。
• 旅行也是如此:你是真的發自內心嚮往某個地方,還是因為臉書和朋友的聊天話題「大家都飛來飛去」才覺得自己不能落後?
我常在演講結束後順遊一個小景點。記得有次在台中講完課,我在苗栗高鐵站下車,臨時包了一位熱情的司機先生的車。他帶我去通霄落日平台看夕陽,又繞去海邊小漁港。短短幾個小時,卻是一段意義深刻的小旅行。我最後把那天的講師費分享給他,錢因此有了溫度,而他也開心的說可以早點回家陪老婆吃晚餐。
那一趟小旅行讓我明白:快樂不一定要花大錢。它可能來自一場不期而遇的交流、一個剛好的夕陽、一段自在的陪伴。
所以,別被「社會廣告」綁架。問自己:對我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等到人生最後一天,我們在意的會是「出國幾次」嗎?還是與家人之間曾經並肩克服難關的記憶?
重點不只是結果,而是過程中,彼此相伴、共同成長的那些時光。
3. 把選擇做成「階段性」:不是不做,而是排好順序做到哪裡
我並不是要你一味的對抗社會風氣;如果那些確實是你真心想做的事, 重點不是「不做」,而是先排順序、看自己能做到哪裡。
先依「三桶金法」把資產按時間與用途分類—短期現金桶先備好, 其餘願望再分為「享受」與「夢想」兩類,逐步完成:
• 中期備用桶|享受人生基金
提撥合適比例放在這裡,再盤點在身體健朗階段想完成的清單: 例如幾趟「一定想去」的旅行、居家裝潢等,都先預留在此桶。
• 長期增值桶|人生理想基金 & 醫療照顧準備金
設定 10 年期的目標:為孩子準備到多少、為自己預留多少照顧基金。以股票型 ETF 等具長期成長性、風險分散的工具為主。同時與孩子討論,這段時間他/她能如何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到了 10 年檢查點時,再把這筆資金區分:可動用於「夢想費用」的部分取用,其餘繼續長線增值,以支應長照、醫療等需求。
以這種階段性方式安排,讓「現在的我」與「未來的我」不再對立: 想做的事不是不做,而是在可控的節奏裡逐一完成。
4. 增強你的能力,縮短「認知差距」
與其陷在焦慮裡,不如開始動手做一點點事情。像是:
• 查找相關資料。
• 列出個人預算。
• 釐清「三桶金」的短、中、長期財務安排。
• 試算 4% 法則的提領率。
這些動作能讓你逐漸縮短「知道要做」與「真正去做」之間的落差。
如果發現資金真的不夠,別停留在擔心,而是務實的去找斜槓收入或兼職工作,增加現金流。這樣一來,不只財務更有彈性,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會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