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作者郭正亮是民進黨新生代的中間份子,曾擔任文宣部主任及政策會執行長等要職。他以政治學者與政策智囊的雙重身分,橫剖縱析民進黨的優勢與困境;客觀而超然的描繪民進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整體圖像。從陳水扁台北市長選舉、大和解、國發會,到中國政策大辯論等民進黨重要轉型的歷史事件溯源,結合學理分析,寫成第一本評論民進黨專書。
本書申論的不是一黨的家務事,而是攸關台灣未來的政局發展,是為政黨轉型開啟的第一道窗,我們得以窺見即將來臨的歷史巨變。無論是當權者、從政者、關心國家前途或積極從事社會運動者,本書值得深讀。
序 擘劃新政黨方略,勾勒新台灣願景 朱雲漢
序 新興島嶼共和國即將誕生 司馬文武
自序 那美好的仗我已打過 郭正亮
第一章 轉捩點 內憂外患的衝擊
第二章 人物誌 推動轉型的旗手
第三章 告別革命 從反體制到進入體制
第四章 面對中國 從三不到強本西進
第五章 新危機 群雄並起的騷動
第六章 新民粹 媒體政治的極限
第七章 執政之路 變數與挑戰
附錄一 大事紀要(一九八六—一九九八)
附錄二 文件選編
文件一 廉潔、效率、便民
文件二 迎接大和解時代的來臨——我們對大聯合政府的基本立場
文件三 台灣獨立運動的砍世代綱領
文件四 尋找新夢,追求新夢
文件五 開啟全面品質競爭的新時代
文件六 繼續改革,共同開創新時代
文件七 平安、清廉、新政府
新興島嶼共和國即將誕生
司馬文武(評論家)
一九八三年西德綠黨在選舉中首次跨過五%的門檻獲得國會席次,當時我在德國下薩克遜的漢諾威訪問;看到綠黨內部的基本教義派和務實派,為了路線問題而激烈爭辯,想到台灣的黨外也正在為公職掛帥和運動路線而爭。綠黨主張每一位公職任期只能作一半,另一半任期由候補者接任,這樣既可以培養人才,也可以防止權力的腐化。而台灣的黨外也有人以「一屆立委,終身黨外」為號召,綠黨認為穿西裝打領帶是中產階級的保守象徵,他們認為內部不斷的批判,才能創造進步的動力,而台灣的黨外內部也有激烈的批判和人身攻擊,我從綠黨看到台灣反對運動的影子。但是十五年後的今天,綠黨仍然困在意識型態的框架中,在參加職合內閣或扮演社會良心的十字路囗,不知何去何從;而民進黨卻已經跌跌撞撞地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民進黨在一九八六年成立,這個事實本身即已打破「天無二日,地無二主」的儒家文化傳統。「忠誠反對黨」的概念,能為台灣社會所接受,已使台灣在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等華人社會中獨樹一幟,完全推翻了李光耀的亞洲價值。
台灣這個亞熱帶的海島國家,是一個以漢人為主的移民社會,它結合閩南地區的文化、東洋文化、西方文化、原住民文化,以及國民黨從大陸帶來的儒家文化,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的悲情,固然有助於凝聚情感和認同,但是地理和經貿環境,也界定了台灣政治發展和前途走向。
台灣民主運動雖然也以民主、自由、人權作號召,卻提不出有別於國民黨的社會經濟政策。省籍意識和國家認同是黨外運動最大的動力;因為外來政權的本質是國民黨的致命傷,然而,省籍意識和歷史悲情是兩面刃,它終必也會限制民進黨的發展。
在曠野中傳道,替弱勢團體作代言人,或者積極進入體制,讓自己的理想有實踐的機會,這是反對黨必須面對的抉擇。有人將它貶為把靈魂交給魔鬼,以換取永生的「浮士德式買賣」(Faustianbargain)。民進黨的轉型頗有成績,似可證明這是一樁不錯的交易。
郭正亮像一位外科醫師,他銳敏的觀察力,有如手術刀般的鋒利。民進黨在轉型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和當時的國內外背景,他均有全面性的觀照,重大事件和議題爭議的前因後果,交代得清清楚楚,脈絡分明,他把民進黨的李豋輝情結,分作「擁李、聯李和反李」三個階段,各有不同的背景。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前後矛盾,從早期的正常化主張到激進台獨的保守化,以及中國政策大辯論,其中的來龍去脈,一目了然。
民進黨從早期的住民自決、台獨黨綱到不必也不會宣布台獨,這中間走了一段曲折道路。最後,「新世代綱領」主張台獨不是神聖使命,也不是任何黨派的私產。這是民進黨轉型過程中最重要、也最具爭議性的題目,要了解民進黨,不能不了解這段心路歷程。
這本書旁徵博引,不論對人物個性的分析,媒體政治的利弊,執政之路的變數,皆有深入觀察。作者本人遊走於學術與政治之間,兼具參與者和觀察者的雙重角色,加上熟悉國際政治,援引各國政黨的轉型實例,手到擒來,不費功夫。使這本書在歷史的洞察力上增添不少國際視野。
兩黨往中間路線靠攏
美中不足的是,這本書以民進黨為主軸,因而對國民黨的轉型著墨不多。其實,在同一個時間,國民黨轉型所遭遇的困境並不亞於民進黨,基本上,這兩個政黨的轉型是互相激盪,互為因果的。
國民黨在蔣經國晚年就開始修正方向,推動本土化和自由化的路線。但是真正的轉型從李豋輝開始,在意識型態上,他拋掉大中國意識,大談台灣優先、台灣人的悲哀和新台灣人主義,他積極鼓吹台灣主體性,推展務實外交。「認同台灣」是民進黨的私有權,現在李豋輝也舉起這支大旗,使它變為公共財。
兩黨的轉型,使他們不約而同的逐漸往中間靠攏,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次選舉,都使他們互往中間靠一點;但是轉型是要付代價的,國民黨的代價是流派之爭、新黨的出走和中生代的卡位。可惜,國民黨至今找不到新定位,它像一艘破舊的老船,連要轉個彎都很困難,它的轉型轉得七零八落。
日本的社會黨和英國工黨,都成功地拋棄老教條,才能獲得執政機會。但是南韓反對黨領袖金泳三,先與盧泰愚交換條件,結成至盟,然後才獲得單獨執政的機會,並不算轉型。因為,南韓的政黨均以領袖為核心,政黨組織十分鬆散,他們的分合與成敗,對台灣的參考價值不高。
以芬蘭模式和波蘭模式來作為未來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參考架構,勢必引起很多討論。事實上,「芬蘭化」的概念在十多年前即有人提起,在冷戰後的今天,重新檢討這個模式,仍然具有啟發作用。因為,儘管從地緣政治學來看,台灣是地理的人質,然而「地球村」與「部落化」這兩種完全相反的力量同時並存,科技經貿的發展,使天涯若比鄰,政治和文化上的需求,卻使許多先進民主國家產生分離和獨立的聲浪。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也包含各種可能性。
回顧民進黨的來時路,不難看到它的發展軌跡,但是,未來何去何從,卻必須摸著石頭過河,無人可以指點明燈。例如,轉型轉出了人頭黨員這種比國民黨更惡質的選舉文化,真是始料所未及。幸好,民進黨已經克服了那麼多的挑戰,雖然萬山不許一溪奔,但早已越過高山峽谷,奔向平原。
看完這本書之後,不只會對民進黨有進一步了解,也會增加對民主政治的信心,因為民主價值和政治意識的提升,也使台灣社會逐漸轉型,一個新興的島嶼共和國即將誕生了。
擘劃新政黨方略,勾勒新台灣願景
朱雲漢
郭正亮教授要我為他這本新書作序,誼不容辭。正亮在台灣學術界、政論界早就以視野寬宏、洞察敏銳、思路清晢、筆鋒犀利著稱,在他的同輩中,鮮有出其右者。正亮在辭去民進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後不久就曾預告,他準備把過去幾年民進黨轉型過程中每一個重要歷史轉折點,從陳水扁的台北巿長之役、大和解、國發會,到中國政策大辯論,以自己親身參與的所見所聞、所慮所得為基礎材料寫成書。以正亮所享有的獨特條件與經歷,這本書的潛在史料保存價值、學術震撼力與政治爆發力,不言可喻。所以我從去年年底開始,就對這本新書引頸期盼。
在細讀原稿後,我又是一連串的驚喜與驚歎。驚喜的是,正亮雖然經常身處民進黨派系傾軋的漩渦之中,但對於政治人物的臧否,直率坦誠、而又不流於門戶之見。在細數民進黨各路英雄豪傑之際,他既能以歷史見證人的身分,為我們提供唯有近距離觀察才能有的細膩;又能把握民進黨的歷史機遇與挑戰的大局經緯,為我們提供唯有從戰略制高點觀察才能研判的功過成敗。驚歎的是,正亮在全書中所開展的格局與框架,已經大幅超越了民進黨的轉型問題,他所思考的更深層問題是︰台灣在面臨國際新秩序重組以及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的歷史挑戰之際,兩千一百萬人何去何從的大抉擇必然在下個世紀初更為迫近,台灣如何能經由民主程序,以及政黨體質的調整,凝聚新的政治主流力量,孕育新的政策思維,來引導兩千一百萬人開創歷史新局。
正亮在書中所展現的政策思維格局,正是當前民進黨檯面領導人所普遍欠缺的,正亮完全擺脫了一種「自閉性的台灣中心觀點」,沒有歷史悲情意識的糾纏,擺脫自憐自愛情緒的蒙蔽,對台灣前途沒有一廂情願的幻覺,也掙脫了邊陲島國對大國的過度依附心理;正亮所開展的是一種「進取性的台灣中心觀點」,他的論述體現一種有歷史深度的政治包容性;他對於國際新秩序的制約有高度的現實意識,對於發展兩岸關係的歷史大課題不迴避,不掉以輕心;在正確評估歷史形勢之餘,他不失台灣主體意識的立場,更不輕忽歷史潮流中政治人物的自覺與自主意識的重要,與積極作為的可能。作為民進黨新生代中的翹楚人物,正亮再度證明他並未浪得虛名。
面對他曾經付出心血,貢獻青春的民進黨,正亮的心情是複雜的。他深知「大位不能以智取」古訓的深義。政權如果僥倖得之,也可能大意失之。民進黨不能將其執政的資格建立在對台灣民主化的歷史貢獻之上;更不能將執政的希望寄託在「後李豋輝時期」的權力真空與國民黨中生代的分裂之上,而且就台灣所面臨的歷史抉擇大課題而言,綠色執政也不能以提供清廉與效率為滿足,而是必須培養處理國際事務與兩岸關係的能力與視野。因此,在字裡行間,他衷心期盼民進黨在邁向執政的過程中可以脫胎換骨,可以充分承擔起凝聚社會主流力量,孕育新政策思維的歷史任務,能有效扮演一個能引導歷史過程的權力集團(powerbloc)角色,而不是一個沈迷在政治資源爭奪的利益重分配集團,或沈浸在媒體鎂光燈與民意支持度幻覺中的歷史蜉蝣。但是,對於民進黨的跨世紀政治人物是否普遍有這種思想準備,他並不十分樂觀;相反的他對於民進黨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浮誇與錯亂現象,感到憂心忡忡;對於部分政治人物思維的僵化與封閉,感到相當無奈。作為黨主席許信良的重要智囊之一,正亮在過去兩年內參與了所有黨內的重要政策辯論過程,對於鼓吹新政策思維所可能遭遇到的阻力、反彈、責難與惡意攻訐,了然於胸。所以他對民進黨轉型成功的預估,既非全然悲觀,但也非全然樂觀。對於政黨重組的可能性,並不排斥。雖然全書的結論還是充滿著振奮之意,但他的憂慮之情更溢於言表。所以,他個人在進退之間的心境寫照,應該可以用「可輔則輔之,不可輔,則可以『新政黨』取而代之」這幾句話,作為歸納。
1998/05/20
BGB103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465-3
342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