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2016.09.05 19:00 ~ 2016.09.26 20:30
徐明松 / 建築史學者、義大利國家建築師、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那一代 台灣戰後建築的粗獷與詩意
【那一代 台灣戰後建築的粗獷與詩意】
台灣光復後,經過一段混亂、不穩定的時期,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1950韓戰爆發,緊接著美援的挹注、西方宗教團體的大舉行進入,再加上跟國民政府一起來台的許多優秀人才,與本地接受日式教育的精英份子,共同匯聚成一股多元的力量,成就了台灣戰後一段美好的記憶,表現在建築文化尤顯突出。
講師:徐明松
建築史學者、義大利國家建築師、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著有《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王大閎先生 靜默的光,低吟的風》
大綱:
9/05 早年東海校園規劃設計 貝聿銘、陳其寬與張肇康
東海大學校園的規劃與設計是台灣早年最重要的建築實驗,它一則繼承了包浩斯現代主義的精神,再則也試著探索中國傳統文化再運用的可能性,特別是道家空無精神與華人庭園的運用。其中關鍵人物為貝聿銘、張肇康、陳其寬等三人。
9/12 王大閎 華人庭園與合院的現代性詮釋
王大閎,作為一位接受完整包浩斯教育的華人建築師,因中國特殊的歷史情境來到另一個華人社會,台灣。他如何在遠離“故土”/中原文化的台灣建構他那內省式、禁欲、反都市,並帶鄉愁的住宅美學,及如何在失望後遁逃至他的文學世界。
9/19 台灣戰後第一代的多元嘗試 從金長銘到陳仁和
台灣戰後建築是在一個既威權又開放,既本土又寰宇的架構下發展。既有來自大陸,又有許多在西方接受前衛教育的建築師來台,本地則有留日歸國的台籍建築師,不同語言的衝撞,形成了難能可貴的多元發展。
9/26西方宗教的引介 從公東高工聖堂大樓到八里聖心女中
建築的移植,這並不是台灣最早的移植建築,台灣百年來一直就是習慣接受不同的新事物。日據五十年不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然而戰後由西方宗教團體引介進來的現代建築卻最為璀璨,多位設計者日後也都成為世界矚目的建築師。
課程資訊:
時間:2016/9/05(一)-2016/9/26(一)19:00-20:30
地點:93巷人文空間 台北市松江路93巷2號2樓
費用:全程4堂課1,400元(定價1,600元、單堂400元)
報名專線:02-25095085轉753、754
https://www.accupass.com/go/cafebookzone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