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新論
優惠價
85
$119

領導新論

他們是如何成功的

LEADERS-THE STRATEGIES FOR TAK

$140

書籍介紹
本書正是作者麥凱對現實商場環境與人性弱點的經驗結晶。麥凱將三十年來累積精煉的商場智慧,生動的歸納成七十九篇風趣易懂的短文,內容包括銷售、談判、管理……等不同主題,讓讀者了解如何運用心理戰術,活用商場智慧,領先競爭對手,並且能夠即學即用。(CB151)
序 活用智慧、邁向成功-推薦《攻心為上》 胡立陽 序 歷久彌新的人生智慧           布蘭登 第一章 麥凱銷售短篇 第一課   價值感才是決定的關鍵 第二課 讓顧客自動上門 第三課 了解客戶和了解產品一樣重要 第四課 麥凱66客戶檔案 第五課 「麥凱66」續篇-戰場點滴 第六課   別太有「個性」 第七課 知己知彼 第八課 因應「難纏」之道 第九課 創造你的私人俱樂部 第十課 紙短情長 第十一課  尋找新顧客 第十二課 人愛其名 第十三課 確實把握時間 第十四課 訂下目標 第十五課 有志者事竟成 第十六課  找個好榜樣 第十七課 美夢成真 第十八課 惠而不實-常被忽略的廣告方式 第二章   麥凱談判短篇 第十九課 學會說「不!」 第二十課 投石問路 第二十一課 旅館客滿了?沒那回事! 第二十二課 攻心為上 第二十三課 欲擒故縱 第二十四課 虛虛實實 第二十五課 面面俱到 第二十六課 有憑有據﹑有備無患 第二十七課 放長線釣大魚 第二十八課 不打沒把握的仗 第二十九課 致命傷-感情用事 第三十課 揭開華而不實的外表 第三十一課 凡事好商量 第三十二課 買賣的戰爭 第三章   麥凱管理短篇 第三十三課 經理人最容易犯的大錯 第三十四課 錢可買到經驗,經驗可以賺到錢 第三十五課 壞消息比好消息更該聽到 第三十六課 天下無難事 第三十七課 對待你的供應商,一如對待你的顧客 第三十八課 人盡其才 第三十九課 老闆不要自己扮「黑臉」 第四十課 如果你打算自己扮「黑臉」 第四十一課 成大業由小事做起 第四十二課 找出贏家-如何發掘勝利者 第四十三課 讓你的愛將有時間發呆 第四十四課 保持自發的興趣 第四十五課 邊工作邊示威的罷工 第四十六課 做得多還要做得巧 第四十七課 信任專家,他們......也會出錯 第四十八課 該用的人沒用,該留的人沒留 第四十九課 不怒則不威 第五十課 不要讓大牌選擇繼位者 第五十一課 精神獎勵一樣重要 第五十二課 你有多少業務員? 第五十三課 接受新挑戰 第五十四課 聽聽老人言 第五十五課 要能動也要能靜 第五十六課 適時地授權 第五十七課 勿臨渴掘井 第五十八課 員工與顧客同等重要 第五十九課 被開除也無妨 第六十課 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第六十一課 花錢消災 第六十二課 「我從未見過壞的履歷表」 第六十三課 選才試紙 第六十四課 想當好人得先有本錢 第六十五課 省時絕招 第六十六課 憤怒和報復一樣不可取 第六十七課 認識敵人 第六十八課 別被盛名所累 第四章 速成秘訣 秘訣一 感激是人類情感中最弱的一環 秘訣二 有一就有二 秘訣三 廣結名流的方法 秘訣四 自尊自重 秘訣五 根本沒有「記性不好」這回事 秘訣六 人不能忘本 秘訣七 預測未來可保心智敏銳 秘訣八 日光浴的秘密 秘訣九 邀百萬富翁共進午餐 秘訣十 廣結善緣 秘訣十一 勿裹足不前 秘訣十二 如何戰勝供需法則 秘訣十三 勇於任事者得寵 秘訣十四 演講前多做練習 秘訣十五 一生中完全孤絕的時刻-臨死前和演說前 秘訣十六  現金之美 第五章 幫助你的孩子掌握勝算 提醒一 幫助你的孩子掌握勝算 提醒二 不如教他釣魚 提醒三 找你喜歡的工作,並讓它替你賺錢 提醒四 相信父母有時候是對的 提醒五 畫地自限者前途無「亮」 提醒六 在父母成功的陰影下更難出頭 結語 邁向成功之路 問題 如何成功? 答案    成功=決心+設定目標+專心 
「我非走不可。待在這兒簡直都快腦死了──他們只需要我發揮百分之十的能力而已。雖然我願意貢獻一切,可是他們根本不需要;他們只要我把這個工作做好,其他的一概謝絕!」 這段話是一位「個人工作者」對原來服務的公司所提出的可悲控訴。這位仁兄顯然不是自願加入個人工作者行列的。儘管過去幾年來,許多管理書籍都在討論如何開發企業的創造潛力,然而這家公司仍然損失了這樣一位忠心、肯奉獻而又有創造力的員工,只因為沒有發現他的潛能並加以利 用。 不過,本書並不是要討論企業應如何在現有人力中,儘量開發潛在資源;而是想討論員工應如何主動掌握職業生涯,以提高收入、豐富人生。本書也為成千上萬想進一步掌握自己職業的人而寫;無論他們是野心勃勃的年輕主管、中年想改行換業的新族類,或只是認為自己應該更有所發揮的 員工。 在被誤以為是「管理方面的無政府主義者」之前,我們必須趕快澄清一下:其實我們的用意是希望藉著員工的備我實現使企業也身受其惠。即使有些企業會眼看著一些好員工為了追求自我的發展而流失;有些卻會因為進取心強的部屬在工作中得到了滿足,而受益匪淺。 未來企業趨勢 人力資源究竟應該是「由上而下」(top down)發展的,還是「由下往上」(bottom up)發展?事實上,近年來我們看到許多「由上而下」發展的策略都失敗了。奈思比(John Naisbitt)在「大趨勢」(Megattends)中就曾說過:時尚的蔚然成風是由上層帶動的,而趨勢的形成則是由基層開始。 趨勢的力量很大,雖然開始時很慢,但它會漸漸往上發展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動力,只要突破了臨界點就成了社會秋序的一部分。想想看今天全球「綠化」潮流的形成──五年前誰聽過臭氧層、氟氯碳化合物(CFCs)以及溫室效應?雖然,有些人討論這些問題已經十年、二十年了,但它的 力量卻是漸漸形成的,直到有一天聲音夠大了,才喚起了這個世界上位者的注意。 在企業界情況也很類似:有一種人漸漸明白,如果自己要把人生大部分清醒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那麼工作就必須能使他們自我覺現,而不只是糊口而已。目前這種趨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穩定成長中。 以英國為例,人人都知道在未來幾年內,許多產業將面臨嚴重的技術人員短缺。而人口學上的變化也顯示,一九九○年代,十六歲人口中只有不到三○%會投入勞力市場,所以企業將回到賣方市場去尋找適當的人。在大學校園求才方面,同樣也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勞資關係將反轉過來:將 由畢業生面試公司,而不是公司面試畢業生。 許多有遠見的企業紛紛設法把這種影響減至最低。例如,為員工子女設立托兒所及遊樂場;徵召五十歲以上的人重返工作;用獎生鼓勵員工介紹朋友到公司上班。有些企業並設立了「員工發展訓練基金」,除用來開設與工作相關的一系列訓練課程外,還包含了休閒活動以及大學課程等。 「追求卓越」一書作者畢德士(Tom Peters)曾一再指出,這是個革命性的時斂。他相信在西元兩千年左右,從事基礎工業的企業將產生巨大變化。所以,在未來幾年內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將是如何吸引並留住能幹的員工。 下面十年出現的是機會還是難題,全視你如何因應。對那些有所準備──知道自己要什麼、以及必須付出什麼的人來說,機會正等著他們。 先了解自己 本書為以下這種人而寫:他想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將來該朝哪個方向發展,以及如何達成目標。這本書會幫助他們了解自己主要的內在驅力(drive)和動機,以及它們如何塑造人生和工作取向;還會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長處和限制,而能在規畫職業生涯時作更佳的抉擇。 書中,我們將不斷交互討論了解自己和別人。這樣作有兩個原因:第一,如果你不了解別人,就不可能了解自己;反之亦然。第二,如果你想在目前的工作、長期職業生涯或人生方向上謀求突破,就必須與別人溝通。 大多數人工作時,必須與別人打交道才能克竟全功。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在完全孤立的狀況下完成任務。所以,有效溝通的能力可說是達成目標最重要的一環。 而溝通的基礎就是了解自己、也了解別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過去十年來,我們深刻了解到,大多數企業在職訓練的方向都有嚴重的偏差;員工接受的只是知識性的專業訓練(包括了解自己的職務、產品、流程等)。而許多人也把管理或某些個人職業的技巧(例如面談、談判、小組管理、銷售),當作一種「技術」訓練──幾乎所有的「個人」發展 課程,都忽略了如何了解自己。 過去我們學習各種知識和技巧以增加工作效率,就像工人學習使用工具一樣;鐵鎚是用來作這個的,鑿子是用來作那個的……。似乎沒有人強調要對使用工具的「人」有所了解;例如他們如何使用工具、工作風格如何,以及為何總是如此處理等等。也許你曾見過許多精通推銷術的推銷員; 他們對產品的知識豐富,所以答辯如流,而搭訕技巧更是高明……。但這些操縱人的技巧,只會使你對他敬而遠之。也許你還認識不少精通公司組織和調度的能幹經理,他的部屬不但覺得他很難相處、不易親近,甚至認為他相當專橫! 一般企業很少讓員工檢討彼此的工作表現,使他們更了解自己。比較類似的作法是,每隔一段時間由上司作一次個人評估──通常是隨便誇獎一番,再加上幾句勸告。 其實,要增進個人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需要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術,還要了解自己。也許正因為大家都害怕受到批評或傷害,所以企業裡才把相互檢討視為禁忌。然而,檢討的原意應該只是客觀的又映實情。畢竟在自我反省時,每個人都只能省察到自己可察覺的部分,難免有盲點。所以除 非相互檢討,我們很難看到自己的「後腦杓」──別人眼中的自己。 心靈之旅 運用本書所提出的方法,加上同事及朋友的協助,你可以在不預設立場的情況下想辦法夕了解自己。畢竟了解自己的內在驅力、主要作事方式、長處及能力限制,並不真的那麼難! 現在,我們邀請你加入「發現自己」的心靈之旅,帶你進入自己的內在世界──一個主宰你行為模式的世界。不過,我們並不打算用深奧的心理分析,也不打算討論整體人格的複雜性。 我們把探索的重點放在一個人內在的需求、驅力、動機和行為模式上。因為只要研究這些因素,就可以了解它們如何左右人生及工作取向,而不必知道這些因素當初怎樣形成的。但是我們無意貶低心理醫生了不起的貢獻,只是說在複雜的心理領域中,我們走的是不同的路線。 任何旅行都需要地圖──不管是畫在紙上或是記在心上的。地圖是用抽象方式所描繪的實際情形。而觀念即可說是心靈的地圖。我們用觀念描繪事物以便與人溝通;或透過觀念預測世事。這樣的地圖告訴我們:水永遠是溼的,而且總往下流;對路人而言人行道比馬路安全,而且通常不會通 往懸崖峭壁;還有春去了夏會來等等。 當然地圖也有好壞。「好」指的是指比較準確、比較詳細,或描繪的方式比較實用而言。我們的挑戰是要讓這幅「發現自己」的地圖,在複雜的理論和通俗簡單的問卷間維持一種平衡。 這幅地圖的前提是「必須實用」。不僅要與讀者的實際經驗相通,而且還必須具備高度的可預測性。 我們的研究架構是依照主要驅力,把人畫分為七大類型。這是我們多年來與國內外各類型人士一起工作的成果。我們也曾讓數以千計的人了解這七大類型,使他們在工作時更有效率。 無論是專業知識或只是一些技巧,我們的重點都在於喚醒一個人對自己內在的驅力及行為的了解,使他們知道如何在工作中全面發揮或有所節制。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不僅是讓人讀的,也是讓人用的。就像坐在屋裡研究地圖和它它帶在身邊去實地探險是兩回事一樣。前者就像有些人只想翻翻這本書,欣賞一下其中的觀念;後者是想實地探險,來了解七大驅力與自己內在的關係。所以我們在每一節中都提出了一種方法,作為發掘自我的工具。 打算花些力氣藉這本書了解自己的人,相信一定收穫頗豐。因為了解自己就能產生抉擇力。而且如果能清楚的了解到是」什麼在驅策我們,以及我們為什麼會如此作的原因,就可以選擇較適當的方式滿足需要。此外,如果能認知個人及他人的看法其實是可以預測的,那麼就可以運用不同的 方式與人溝通。 這些方法不僅可用來自省,也可以用來發掘或欣賞別人的動機和驅力,使我們更能深入的了解同事、老闆和客戶,進而知道與他們溝通的最佳方式。 雖然這本書的重點是在與事業相關的活動上,然而每個人都在「生活」,所以我們將從各個層面擷取案例。此外我們要注意,不能把對自己的了解局限於工作的層面,因為大多數人在工作上無法滿足時,通常會藉著休閒活動來達成。 我們希望這本書很有趣,而不只是很實用。因為我們愈來愈發現,在趣味中學習可以學到更多。更何況了解自己應該是很有趣的!我猜想(雖然並沒有實際的數據證明),一個人如果覺得取笑自己很困難,那麼他一定很難接受真正的自己,而且也很難有所改變。

1988/02/25

BBK2001

天下文化

假精裝

      

957-621-011-9

0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