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為什麼巴菲特會說:美國是一個「佃農社會」?
因為負債累累的美國人,每賺一筆錢,就要將一大部分交還債主!
美國人借錢卻無力償債的問題超乎想像地嚴重,導致卡奴和房貸奴數量激增,甚至釀成「次級房貸」風暴,美國景氣因而走入衰退,全球經濟也跟著遭殃。
本書指出,問題的根源,就是美國銀行為了增加獲利,太輕易把錢借出去(easy credit),甚至是策略性針對無力還錢的人來推信用卡、房貸等金融商品。現今美國不僅處處是有債在身的人,連美國政府也外債高築,整體經濟是靠借錢消費撐起來的。據統計,每個美國家庭平均負債八萬美元(約台幣250萬元),清償之日遙遙無期。
本書以紀實的手法,帶我們看美國債奴如何在無收入的狀態下申請到多張信用卡、如何借到月付額遠高於月薪的房貸,最後又如何被高利率逼上絕路;銀行、貸款仲介、債信評等公司、專業討債人、理財顧問、債務傳教士等各種角色形成的債務生態圈,是如何交織運作;還有美國金融業如何靠強大「遊說」力量,左右議會法案,拿掉種種對消費者的保護。
導讀 荒謬的借貸遊戲
前製作業
第1章 銀行神話
第2章 信用卡的勝利
第3章 入侵校園
第4章 銀行的VIP
第5章 以效率之名
第6章 討債這一行
第7章 信用調查與個人資料
第8章 破產的權利
第9章 社會版的悲劇
第10章 窮人的銀行
第11章 國債誰買單?
第12章 全世界上了債的癮
解決之道
作者聲明
誌謝
導讀 荒謬的借貸遊戲
從二○○六年年底開始,美國次級房貸危機逐漸浮現,之後有近百家承作次級房貸的金融機構陸續宣告破產。這些金融機構將房貸證券化,供投資市場買賣,次級房貸的破產,也表示這些經過證券化的次級房貸金融商品價值暴跌,遍佈全球的持有者莫不連帶受波及,世界各國的股市也受到牽連。
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這門生意本來就風險極高。美國金融機構為了賺錢,把錢借給本來借不起的人(也就是信用評等屬「次級」的人,可能是收入不夠高、或信用紀錄不佳的人),並收取較高的利率。這些人償還本金的能力原本就低,面對高利率更是無力負擔,以至於違約率偏高,承作次級房貸的金融機構,壞帳金額愈堆愈高,終於崩塌。
怵目驚心的現實
閱讀《販賣債務的銀行》作者史庫洛克所揭露的內幕,我們將能明白美國金融機構為了牟利,不僅害了自己,更將消費者推入永難翻身的債坑。月薪只有一千三百美元的賣場出納員,可以貸到的房貸,月付額是她收入的一倍;只要肯付高利率,銀行可以貸給顧客超出房屋價值的金額,甚至是用房屋的「未來價值」來估價,而這個比市值還高的價格,卻不一定能夠實現。史庫洛克指出一個驚人的統計:在金融業者強力促銷房貸之下,美國「房貸債務總額高於所有證券市場的價值」(參見前製作業與第一章)。
急功近利的金融機構將同樣的策略用在信用卡業務,也引發雷同的問題。金融機構濫發信用卡,誘使消費者花了太多花不起的錢,使美國這個國家出現大批「卡奴」。還不起卡債的人自殺、鋌而走險犯案的新聞頻傳,讓聞者已司空見慣。這樣的情節,台灣讀者讀來一定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美國市井小民與金融機構在這場借貸遊戲中兩敗俱傷?答案簡單地說,就是金融機構信用貸款的策略不當。這樣的結論可以說得扼要、不帶感情,但本書作者史庫洛克卻透過敘述一個個人物故事,讓人看到其中的莫名荒謬與慘痛教訓。
為了賺取名目繁多的費用(如存款不足罰款、違約金等)和高利息,金融機構眼中的VIP不是那些有錢的客人,而是「上麥當勞吃飯」的中低收入者,或是「願意每月只付最低應繳額的人」(見第四章)。在同樣的邏輯下,金融機構慷慨發給無收入的大學生和老人一張又一張的信用卡(見第三章),或是一面窮凶惡極地向違約不還錢的顧客催討債務,一面又積極招攬同一個顧客繼續借錢(見第四章)。
策略失誤害人
在這種策略下,銀行短期的獲利確實增加。作者即在書中指出一個不平的現象:「這個國家中房子遭拍賣和個人宣告破產的數量激增,但富翁與銀行獲利卻一年比一年多。」(見「前製作業」)但是長遠來看,銀行也受呆帳損失威脅。哈佛大學法學院的華倫教授曾經應邀到銀行演講「如何控制呆帳的損失」,她給銀行的建議很平實:「不要再借錢給那些顯然無法還錢的人,就能將呆帳減少一半。」但銀行主管的回答竟是行不通,因為「如果我們放棄這些人,就是砍掉我們的主要獲利;我們就是靠他們賺錢的。」(見第八章)近來金融機構的虧損連連,甚至宣告破產,正應驗了華倫教授的警告。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發生在小人物身上的悲劇,實在無法只用「策略失誤」一筆帶過。六十歲的家庭主婦伊芳,在無收入的狀態下申請到多張信用卡,但原本一萬五千美元的卡債,卻因高利息膨脹成五萬美元,逼得她駕車開入俄亥俄河,了結債務的沉重負擔。拿全國績優獎學金上大學的尚恩,刷爆了十張信用卡,輟學打工勉強還了部分債務、並宣告破產之後,仍因為抵擋不了心中的自我譴責,而上吊身亡。她母親不解的是,像尚恩這樣沒工作、沒收入的學生,「誰會發給他信用卡?」
認清銀行的目的
許多債奴以為欠債是自己的道德失敗,未嘗過欠債滋味的人一般也如此認為,但作者史庫洛克毋寧是採取同情的立場。他根據華倫教授的統計分析,發現大部分欠下債務的人,並非揮霍無度的人,而是在生活陷入困頓時,借錢來支應醫療、育兒、失業的緊急需要,卻因此掉入難以逃脫的陷阱。另一方面,史庫洛克也在書中指出,銀行的強力行銷手法也要負點責任。他說,「如果有人天天送你免費的香菸試用品,你是不是會在某個時候就開始抽煙了?」菸酒公司被規定必須在產品和廣告加上「有害健康」的警語,香菸公司甚至要面對抽菸上癮者的集體求償訴訟,信用卡公司卻一點限制也沒有。
之所以會掉入銀行行銷的陷阱,史庫洛克在本書中指出,是因為美國人一般仍對銀行有錯誤的認識,他們相信銀行不會佔他們便宜,他們認為一定是自己有能力還錢,銀行才肯借錢,殊不知銀行根本不希望你把錢還清,只希望你的利息無止無盡地付下去。
史庫洛克也在書中描述了一個因債而出現的生態圈,內中問題重重。例如理財作家、理債專家紛紛出現,一方面似乎對無助的欠債人提供一些指引,卻也同時傳達了許多錯誤觀念,例如債務分「好債」(如房貸)與「壞債」(如卡債),應該用好債去還壞債,卻不知這兩種債的高利率重擔並無差別(見第一章)。又如信用積分公司評估消費者的信用,不是看收入高低,而是借過愈多錢、還愈多錢,信用積分愈高(見第七章)。還有討債公司運用「羞恥心」對債務人施加壓力,一旦認定要不到錢,即把債權轉賣給更窮凶惡極的討債人,繼續接手施加更大的壓力(見第六章)。
美國已債台高築
說到底,美國這個國家已經是債台高築,美國國債在二○○八年二月已超過九兆美元,政府卻試圖粉飾太平,辯解「只要赤字維持在國民生產毛額某個百分比以下,就不成問題」(見「解決之道」),甚至說國家欠債是好事,因為可以提醒政府別再無限制擴張下去(見第十一章)。同時間,美國政府鼓勵人民繼續消費,因為「美國的國民生產毛額主要來自於消費,而不是製造……只要美國成為愈來愈大的消費者,經濟不靠儲蓄也可以成長。」(第八章)。
布希總統曾經提出「擁有者的社會」(Ownership Society)的口號,他所宣示的理想美國,是人人擁有自己的房子、擁有自己的醫療保險與退休帳戶,生活無虞。但投資大師巴菲特卻指出一個殘酷的事實:美國非但不是一個「擁有者的社會」,更是成了一個「佃農社會」(Sharecropper’s Society),也就是美國人為了還債,每賺一筆錢就要拿出一部份上繳債主(見第十章)。巴菲特同時也指出:「我們就像一個一直入不敷出的家庭,隨著時間經過,會發現我們的工作所得愈來愈多必須交給『金融公司』,留給我們自己的則愈來愈少。」很難相信,這就是經濟強國美國此時此刻的處境。
金融機構與美國政府互相呼應,形成了鼓勵消費的氛圍,而這卻只會將美國經濟帶向一條不歸路。作者在文章結尾處說了一個令人鼻酸的故事。墨西哥移民尤蘭達在舊金山以拾荒為業,與丈夫克勤克儉將兒女拉拔長大,只希望兒女脫離窮困,擠身中產階級。當她的兒女爭氣地進入名校就讀,畢業後找到好工作時,認識尤蘭達的人都以為這是美國夢實現的好典範,她就要苦盡甘來。沒想到她的兒女也染上美國的信用消費習慣,成為徹底的「美國人」,貸款買車、刷卡購物,寅吃卯糧,甚至還要尤蘭達為他們付帳單。尤蘭達傷心透了,但除了看開,別無他法(見第十二章)。
美國那塊土地上發生的種種悲劇,足以讓在台灣的我們深深警惕。
美國導演、製片人與作家。從小就對成功致富懷有高度興趣,史庫洛克從國中開始閱讀《華爾街日報》,也覽遍許多商場人物的傳記。他曾就讀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金融系,在學期間為了效法心目中的商業英雄而創業當老闆,投資多家餐廳,結果卻創業失利,欠下大筆債務,只好從華頓商學院輟學,將父母供應的學費與生活費,以及祖父留下的遺產拿去還債。 離開華頓商學院之後,史庫洛克創辦了一份雜誌《投資餐廳》(Restaurant Investing),並為多家雜誌撰寫文章。隨後他投入電影製片工作,拍攝的第一部影片「風雲父母」(Parents of the Year)贏得多個獎項,並被二十五個以上的影展選為正式播放片子。 曾經也是個債奴的史庫洛克,深深體會美國債務問題之龐大荒謬,因此拍攝了「刷爆信用卡」(Maxed Out)這部紀錄片,上映後獲得熱烈迴響,並曾獲南西南影展(South by Southwest)的評審特別獎(更多相關資訊可參閱電影網站www.maxedoutmovie.com),於是他進一步將拍片過程中遇到的人物情節撰寫成本書故事,並加入更為深刻的分析與反省。
資深文字工作者,譯著包括《數位神經系統》、《六標準差》、《鮑爾風範》、《販賣債務的銀行:揭開美國次級房貸與卡債風暴的內幕》。
2008/02/25
BCB38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2160886
318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