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很少有知名作家,能比哲學家、認知科學家丹尼特,更擅長發問「會擾亂你的反射作用」的問題。在這本「科學大師系列」的第七號中,丹尼特提出了首要的形而上的問題:何謂心靈?誰又具有心靈? 結合了哲學﹑人工智慧以及神經生物學,丹尼特引領讀者進入一次醉人的探索之旅,探究這些引人好奇的問題:誰能知道別人的心裡正在想些什麼?人類的心靈與動物的心靈有何不同(特別是具有複雜行為能力的動物)?如果機器人被賦與如人類一般的、能帶來經驗的感覺系統,這系統是否也能提供它思考的能力呢? 丹尼特認為這些問題的答案,著落在「演化」的歷史視野之中:自生命的開端DNA、RNA起始,歷經達爾文天擇演化的導引,逐步演化出對環境具有反應能力的生命、具有感知能力的動物、以及會感覺疼痛與痛苦的人類。 丹尼特探索了這一連串演化歷程上的小改變,具體傳達出人類能夠湧現思維的原因。(CS107)
總序 激發出「半」個愛因斯坦 高希均 楔 子 哲學家的思維 丹尼特 第一章 心事知多少 --當你盯著寇格時,它也會冷冷地注視你, 令不知情的人「暫時停止心跳」, 但事實上寇格根本不是一個「人」。 第二章 意向策略 --羅馬政治家布魯特斯意圖謀殺凱撒。 他認為凱撒只是凡人,所以只要拿把刀刺他的心臟, 便可以置他於死地。 他果然付諸行動,凱撒因此一命嗚呼。 第三章 身心一體 --在心臟移植手術中,你要當接受者, 但在腦部移植手術中,你只想當捐腦者, 因為你與腦部是一體的,而不是與你的身體一體。 第四章 展現意向 --小鴨剛出生以後, 會將牠們第一眼看到的大型移動物體看作媽媽, 從此以後便緊跟不捨。 第五章 思維的創造 --瞪羚只想告訴掠奪者﹕ 「別再追了。去追我的表弟吧!你看我跑的飛快, 還可以浪費時間與體力做這些愚蠢的跳躍動作, 但我還是跑的比你快。」 第六章 此心與彼心 --假設有種神奇藥物, 可以暫時把所有疼痛與痛苦經驗儲存起來, 然後在每年最後一個星期全數釋放出來, 讓你一次大痛一個禮拜, 有如到地獄繞了一圈回來一樣。 附 錄 名詞注釋 延伸閱讀
哲學家的思維 你知道別人心裡在想什麼嗎?女人了解身為男人的滋味嗎?小寶寶在分娩過程中感受到什麼?胎兒在母親子宮裡究竟有沒有感覺?人類以外的生物也有心靈嗎?馬在想些什麼?禿鷹吃著腐敗的動物屍體時,為什麼不覺得噁心?魚兒上鉤時,嘴巴是否會感到疼痛(試想一枝鉤子穿過你的嘴唇時,你會有什麼感覺)?蜘蛛會思考嗎?難道牠們只是忙著編織優美蜘蛛網的小小機器人? 談到機器人,為什麼機器人沒有意識?有些機器人行走自如,操控能力幾乎如蜘蛛般精湛;那麼設計得更先進的機器人是否會感覺疼痛?是否也能像人類一樣憂心未來?難道說真有這麼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將機器人、蜘蛛、昆蟲及其他「靈巧」但沒有心靈的生物,與具有心靈的動物隔了開來?除了人類以外,他動物難道都是不具心靈的機器人?法國哲學家笛卡兒,在十七世紀就曾大膽地主張此一說法。他有可能全盤皆錯嗎?所有動物(甚至植物或細菌)都可能擁有心靈嗎? 或者從另一個極端角度來看,我們真的如此確定所有人類都具有心靈嗎?又或許宇宙中只有你才具有心靈,其他一切(包括我這位活生生的作者)都是無心靈的機器而已。我從小就有這種奇怪的想法,各位讀者或許也曾經這麼想過吧!我的學生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表示,他們小時候也會不斷思考這個自我創造的問題,直到後來才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哲學假說,而且竟然還有一個專有名詞來形容它,即「唯我論」(solipsism),這名詞衍生自拉丁文,意指「我是唯一存在的個體」。環視當下,沒有人會對「唯我論」堅信不移,但此一理論的確引出一個重要的挑戰--假設我們知道「唯我論」很荒謬,假設我們知道世上還有其他心靈,但我們憑什麼如此認為?
元培醫事技術專科學校放射科畢業,東吳大學英文系學士,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碩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語料庫翻譯學博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兼任講師。已問世譯作包括《生而為人》、《萬種心靈》、《位元城市》、《愛因斯坦》(下)、《魔鬼盤據的世界》、《蓋茲的野蠻兵團》、《微軟的創新推手》、《B2B》、《看漫畫,學環保》等書(皆為天下文化出版)。現旅居美國加州,擔任母校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暨語言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閒暇之餘仍從事口筆譯工作,並著手建立英漢口筆譯語料庫,做為翻譯及口譯之研究及教學資源。
1997/09/10
BCS107
天下文化
平裝
14.8cm x
957-621-392-4
224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