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4月底、5月初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演兩輪六場以來,至今年7月在蘇州演出濃縮版一場,一共十六輪五十場,巡迴兩岸四地,大江南北,主要城市台北、香港、蘇州、杭州、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澳門各地走遍,五十場幾乎場場爆滿,觀眾共達七萬人次,而且百分之七十左右為年輕人,創下近年來崑曲演出史的紀錄。 本書收錄演出時的精采劇照,搭配優美而淺白的曲詞,以影像述說流傳數百年的愛情故事。打開書本,彷彿通過時光隧道,走入明朝時空,與美麗的杜麗娘、瀟灑的柳夢梅,同歷一段「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相戀。
目 錄 【出版緣起】 井水與汪洋 陳怡蓁 【總策畫序】 曲終人不散 白先勇 【攝影者序】 拍在眼裡,動容在心裡 許培鴻 上本 〈訓女〉看來古今賢淑,多曉詩書。他日嫁一人家,不枉了談吐相稱。喚女兒出來一同賞春。 〈閨塾〉如今女學生以讀書為事,須要早起。 〈驚夢〉裊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 〈言懷〉想我柳夢梅,在廣州學裡,也是個數一數二的才子。 〈尋夢〉尋來尋去,都不見了,那牡丹亭,芍藥欄,怎生這般淒涼冷落…… 〈虜諜〉金主完顏亮欲揮兵南下,先令賊寇李垐招兵買馬,騷擾淮陽地方,以為前導。 〈寫真〉若不趁此時自行描畫,留在人間,一旦無常,誰知西蜀杜麗娘有如此之美貌乎! 〈道覡〉今朝杜府小姐得了怪毛病,杜夫人要我去祈禳。那咱就走一遭吧。 〈離魂〉但願那月落重生燈再紅,但願那月落重生燈再紅。 中本 〈冥判〉天臺有路難逢俺,地獄無欲恨誰。 〈旅寄〉我柳夢梅,離船過嶺,早是暮冬,一天風雪,望見南安。好苦也! 〈憶女〉在天涯老命難存,割斷的肝腸寸寸。 〈拾畫〉咦!看這美人,半枝青梅在手,卻似提掇小生一般。這可是俺夢中的美人哩? 〈魂遊〉咱一似斷腸人和夢醉初醒。這影隨形,風沈露,雲暗斗,月勾星,都是我魂遊境也。 〈幽媾〉牡丹亭,嬌恰恰;湖山畔,羞答答;讀書窗,淅喇喇。良夜省陪茶,清風明月知無價。 〈淮警〉未封王號時,俺是個怕老婆的強盜;這封王之後麼,也要做怕老婆的王。 〈冥誓〉作夫妻,生同室,死同穴。口不心齊,壽隨香滅。 〈回生〉土地公公,今日開山,專為請起杜麗娘。不要你死的,要個活的。 下本 〈婚走〉三生一夢,人世兩和諧。承合巹,送金杯。比墓田春酒這新醅,才醱轉人面桃腮。 〈移鎮〉天意秋初,金風微度,城闕外畫橋煙樹。浪花飛吐,點點白鷗飛近渡。 〈如杭〉喜的一宵恩愛,被功名二字驚開。好開懷這御酒三杯,放著四嬋娟人月在。 〈折寇〉胡旋兒打一車,花門折一花,把一個所睃啜老那顏風勢煞。 〈遇母〉腸斷三年,怎墜海明珠去復旋? 〈懷泊〉咱功名事未酬,冷落我斷腸閨秀。堪回首?算江南江北有十分愁。 〈索元〉柳夢梅也天,柳夢梅也天。 〈硬拷〉前日有個棍徒,假充門婿。今日不免取來細審一番。 〈圓駕〉從今後把牡丹亭夢影雙描畫,則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誰似咱!
拍在眼裡,動容在心裡 一齣牡丹亭的演出,牽引出多少人內心深情的吶喊,在現代都會生活裡,人們的情感過度修飾隱藏,一分真愛也許就沉封在內心深處。然而青春版《牡丹亭》瓦解這一切心防。這一年多來,我記錄著「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峽兩岸各地的演出,親眼目睹了二十一世紀的觀眾,在這齣千古愛情傳奇面前難掩的熱情與感動。 從事影像創作十幾年的我,青春版《牡丹亭》的拍攝對我而言,是最具挑戰、也最吸引我的一次,讓我得以將內心強大的創作欲發揮至極。有些人可能以為:牡丹亭的男女主角長得好,拍得好應該很容易吧?其實這是錯誤而且危險的想法。攝影者如果有了這種想法,工作上容易掉以輕心;因為美的事物最怕有瑕疵,精緻的作品最怕俗艷。 這一齣戲一拍就是將近兩年七百多個日子,每次演出拍攝期至少五天,一場演出需近三小時,上、中、下本三天方能看完二十七折的戲。連我自己都一再自問:「到底是什麼因素吸引我?拍這麼多回合居然百拍不膩,每次拍攝都有新的作品與新的視覺?」答案只有一個:「戲好!」 手指輕按快門的剎那間,與戲裡男女主角的一舞、一袖的互動,及演員們生動的演出,吸引著正在拍戲的我。每當唱到〈離魂〉這一折,女主角杜麗娘帶著病弱的軀體與母親細語悽愴話別離,每每女主角沈豐英唱到此處,眼泛淚光,淒楚動人;藏身在側舞台的我,拍在眼裡,動容在心裡。拍戲、看戲,進而入戲,這種當下的感動,是支持我拍了這麼多回合也不厭倦的理由 。 演出中的拍攝與劇照的拍攝,手法上是相當不同,困難度更是不同。劇照的拍攝,可以充分表現攝影者的個人風格與美學發揮,男女主角的眼神、姿態、光線、構圖應畫面需要,而隨時改變拍攝手法。舞台上的演出拍攝可就大不同,傳統的戲曲演出或折子戲的舞台燈光大都以大白燈的手法居多,光線雖明亮平均,卻不具立體感。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燈光手法,隨著不同的單元有著不同的燈光變化,視覺上是生動的,在演出中處於微弱光線的變化,對拍攝者而言,要捕捉身段、表情是極大的挑戰。尤其對於明亮度的調整控制與色調變化的判準,焦距的準確性與演員臉部表情的確切掌握,以及構圖橫式或直式的思考、人物的遠近裁切比例等等判斷,都是在當下零點一秒內就必須決定一切。所以舞台上演出的即時性拍攝,有可能當下一個錯誤觀察,拍出了失敗的作品;但也有可能剎那間監捕捉到演員一生就那麼一次的、最好的身段與表情。 一齣好戲背後有多少的幕後功臣與專業的心血堆積,方能呈現這齣崑曲經典。自許終身為崑曲義工的白先勇先生與樊曼儂女士,在兩位的推波助瀾下,感召了各藝術界、學術界、戲曲界、科技界等眾多人士的參與。王童先生與夫人曾詠霓的精緻戲服設計,點亮了劇中人物各角色的靈魂,服飾上的繡花圖案精細典雅而不浮炫,配色淡雅的戲服在舞台上既不失色,更襯托出男女主角在舞台演出的視覺美感與平衡。 白先勇先生是整齣戲幕後精神上的靈魂人物,他對文化傳承的重視、美學的堅持、專業的尊重,方能造就這一切演出盛事與圓滿。從西元二○○四年四月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演,再出發到香港、北京、上海、澳門及其它各省,累積四、五十場的演出,除了場場滿座的盛況,觀眾在曲終人未散的流連忘返,似乎戲裡的愛意濃情依然徘徊在內心之中。這證明了白先勇的美學主張,汪世瑜、張繼青老師承先啟後的傳承胸襟。 文化傳承工程的擘畫,是需要大眾的傳播與努力。青春版《牡丹亭》不僅感動了觀眾,也將年輕的觀眾群帶進了崑曲世界,而我,正是其中的一份子!
白先勇(1937~ ) 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曾用過鬱金、白黎、蕭雷…等筆名。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1944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1949年遷居香港,1952年來台與父母團聚。1963年赴美留學、定居,1965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1994年退休。大學時以小說〈金大奶奶〉、〈入院〉(後更名為〈我們看菊花去〉)受夏濟安賞識,刊登於其主辦的《文學雜誌》。 1960年與王文興、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引介西方文學與文藝理論,亦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與現代文學評論有所貢獻,更重為許多作家創作的園地,引領現代主義文學風潮,對臺灣當代文壇影響深遠。1971年《台北人》系列14個短篇結集出版,奠定白先勇的文壇地位。內容描寫1949年前後隨國府撤退來臺的外省族群生活,呈現其離鄉背井的愁苦與思鄉思人之情。〈永遠的尹雪豔〉、〈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花橋榮記〉為當中的名篇。歐陽子在《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人》的研析與索隱》中指出「今昔之比」、「靈肉之爭」、「生死之謎」為《台北人》一貫的主題。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歲》收錄早期小說〈金大奶奶〉、〈玉卿嫂〉、〈月夢〉、〈青春〉、〈寂寞的十七歲〉、以及以海外華人為主角的「紐約客」系列〈謫仙記〉、〈謫仙怨〉等18篇作品 ,被夏志清譽為「當代短篇小說家中少見的奇才」。 唯一的長篇小說《孽子》於1983年出版,描寫1970年代台灣同性戀族群被家國拒斥的邊緣處境,反映其外在身體的流放與內在心理的壓抑,為臺灣男同志小說經典之作。另有以文革為背景的〈骨灰〉、〈夜曲〉、〈等〉和涉及愛滋題材的短篇小說〈Danny boy〉、〈Tea for Two〉,兩者皆屬「紐約客」系列,2007年結集出版。 白先勇善於刻畫時代變革、新舊價值交替與中西文化衝擊下的人物心理,富有歷史興衰與人世滄桑之感。在文化懷鄉之餘,亦對臺灣風土人情著墨甚多,不僅有現代主義的技巧,亦有寫實主義的精神,關懷弱勢,筆下悲憫有情,貼近臺灣與華人世界的脈動。融合中國傳統文學的語言質素與西方當代的文學技法,創造獨樹一格的文字藝術,也形塑了古今融合的美學典範。 散文代表作〈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追憶與三姐先明及摯愛王國祥的深刻情感。另撰述多篇文學評論。〈玉卿嫂〉、〈花橋榮記〉、〈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謫仙記〉、〈孤戀花〉、《孽子》等作曾改編為舞台劇、電視劇、電影上演。1997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目前正在撰寫父親白崇禧的傳記。 關於白先勇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2005/12/01
BCT001
天下文化
平裝
18.3*22㎝
黑白
986-417-591-2
281
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