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經典

觀眾心理學
優惠價
85
$255

觀眾心理學

$300

書籍介紹

余秋雨認真鑽研了以德國為基礎的接受美學和藝術心理學,融會貫通後,由此編成一部教材,並把長期被濫捧或狂貶所歪曲的中國藝術,做為與接受美學碰撞的重要素材。為了避免過於抽象,舉了古今中外藝術家的實踐來證明。

做為學科,它們是新的,但做為學科所傳達的審美心理範疇,卻從人類擁有藝術以來就一直在發揮作用。因此,它們與藝術實踐的遇合,將會兩相滋養:既讓藝術獲得全新的思維高度,又讓學術獲得悠久的感性支援。

余秋雨編寫這部教材的主旨在於:為藝術表現尋找觀眾的心理依據。這個主旨的衍生成果,必然是為藝術表現找到美學自覺。


出版緣起 井水與汪洋——企業界與文化界的匯流 陳怡蓁
導讀 余秋雨《觀眾心理學》 張爵

新版前言

第一章 學理基礎
 一 心理研究是一種思維升級
 二 接受美學與心理學相遇
 三 接受美學的基本思路
 四 期待視域

第二章 綜合的心理需要
 一 心理需要的第一度對象化
 二 心理需要的第二度對象化
 三 心理定勢

第三章 反饋流程
 一 反饋的意義
 二 集體心理體驗
 三 劇場內的多角反饋
 四 劇場內外的反饋

第四章 觀眾的感知
 一 特殊的強度
 二 變異
 三 感知真實
 四 感知力度

第五章 觀眾的注意力
 一 注意力的引起
 二 注意力的持續
 三 注意力的分配
 四 注意力與故事結構

第六章 觀眾情感的捲入
 一 戲劇情感的特點
 二 觀眾情感的捲入過程
 三 負面情感和複雜情感
 四 共鳴

第七章 觀眾的理解和想像
 一 觀眾渴求理解
 二 理解的層次
 三 想像

第八章 心理厭倦
 一 適應與厭倦
 二 對比性心理程序
 三 保留劇目

新版前言

世間的「藝術原理」千條萬條,但到二十世紀接受美學問世,都一一蒙上了問號。

例如,你可以把喜劇的原理講得連篇累牘、雲遮霧罩,接受美學只投來了一個疑問:怎麼讓觀眾笑?

其實,社會上其他問題也是同樣,須從接受效果上來看意圖的實現程度。董事長準備了三天的講稿是否有效,不是看主題的深刻、資料的完整、語句的華美,而是看那天是否能調動多數聽眾的心理程式,一步步産生預期的心理反應。聽眾心理,是演講優劣的最終依據。

二十年前,我目睹文化藝術領域難以計數的偽論、空論,懶得一一批駁,覺得當務之急是要帶領學生去尋找藝術創造的最終依據。我當時為戲劇學和藝術學找到的最終依據之一就是觀眾的審美心理。那些極左的宣傳高調,那些燥熱的評獎操作,那些陳腐的「國粹」、「省粹」痴迷,可以偽裝成文化主流,卻無法通過廣大讀者和觀眾的審美心理。因此,僅僅憑藉著觀眾心理,就足以把那些偽論、空論排除在當代話語系統之外。

顯然,這是一個無奈的「兜底行為」,沒有想到,正恰與國際學術潮流完全吻合。我認認真真地鑽研了以德國為基地的接受美學和藝術心理學,豁然開朗,卻又覺得過於抽象,必須用古今中外藝術家的實踐來證明。做為學科,它們是新的,但做為學科所傳達的審美心理範疇,卻從人類擁有藝術以來就一直在發揮作用。因此,它們與藝術實踐的遇合,將會兩相滋養:既讓藝術獲得全新的思維高度,又讓學術獲得悠久的感性支援。

我決定由此編成一部教材,並把長期被濫捧或狂貶所歪曲的中國藝術,做為與接受美學碰撞的重要素材。這部教材的主旨在於:為藝術表現尋找觀眾的心理依據。這個主旨的衍生成果,必然是為藝術表現找到美學自覺。

與實驗心理學的方法相比,本書的最大「實驗」是廣泛調查了中外藝術實踐家留下的文書檔案中有關觀眾心理的思維紀錄。我想,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現代心理學的相關實驗,才有價值,才能揭示觀眾心理學在學科産生前的多方淵源。

本書曾獲一九八五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一算,正好二十年了。

如果要對今天的青年讀者做一個自我推薦,那麼我會說:此書的理論架構尚可斟酌,此書的藝術感覺頗可信賴。

理論架構的可斟酌處,是相對於我現在的認識來說的。如果這本書由我今天來寫,我一定會以更大的篇幅說明,觀眾的集體心理是一種人性的聚集,而要點醒和度化人性,一半要靠人性本身,一半則要靠神性。

歷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就是在神祕而至高的神性領域與廣大觀眾對晤的,觀眾心理學無法清晰地解析這種對晤,因此也無法終極的闡述藝術。

我不贊成「觀眾就是上帝」的說法,只認為觀眾靈魂深處有上天埋下的珍寶,藝術家正是要千方百計地去挖出這些珍寶,放在一起共同閃耀,使得人類的精神不墮落,不潰散。

余秋雨 作者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

在中國大陸的文革災難時期,以戲劇為起點,針對當時的文化極端主義,建立了《世界戲劇學》的宏大構架,于文革後出版,至今三十餘年仍是這一領域唯一的權威教材,獲中國大陸「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同時,又以文化人類學的高度完成《中國戲劇史》,以美學的高度完成了中國首部《觀眾心理學》,並創建了自成體系的《藝術創造學》,皆獲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並出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之後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裡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現場抵達的人文學者。

在考察過程中寫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書籍,開創「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獲得兩岸三地諸多文學大獎,並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列。

近十年來,他憑藉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誌等機構讚譽不斷,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於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OO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座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

二OO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2006/01/20

BCT006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5x21cm

黑白

986-417-631-5

270

436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