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孤獨與追尋
優惠價
$380

孤獨與追尋

地質學大師許靖華的成長故事

書籍介紹

曾榮獲地質學界相當於諾貝爾獎的烏拉斯坦勳章的許靖華,在走遍群山、深探古海後,以年屆七十之齡,探索了自己的生命根源。

他的人生三分之一在中國、三分之一在美國、三分之一在瑞士,許靖華結合科學專業、文學素養與廣闊閱歷,以小說手法鋪陳,寫下自己的故事。在許靖華孤傲的身影下,滿是豐富曲折的經歷,以及他成為地質學大師的源頭活水。

出版者的話 為歷史留下紀錄
——出版文集、傳記、回憶錄的用心 高希均
作者序 追尋 許靖華
譯者序 撫心插柳柳成蔭 唐清蓉

第一部 中國(一九二九——一九四八)
第一章 烹愛妾、殺童僕,以餉軍人。
第二章 販夫之妾及其子女
第三章 「馬扣子呀!將來不要念書,念不出頭來,苦死了!」
第四章 「告訴母親和先生:我做錯了,對不起!」
第五章 「二姑娘呀!天亮了,要起來啦!」
第六章 「妳給嗣詩二十塊錢了沒有?」
第七章 「如果又是個女兒,我們就得送她回娘家」
第八章 「我明天去找你」
第九章 和平與戰爭
第十章 「他像瘋狗一樣亂咬人」
第十一章 「鐵門在我們身後拉上,我感覺自己又要坐牢了」
第十二章 「第二天我向母親宣布:我已經看完八百三十七頁了」
第十三章 「房子被擊中了嗎?我聞到燒焦味」
第十四章 「吾媽,我要到南開去」
第十五章 少年情史
第十六章 「如果你現在轉系,就不可能成為最年輕的畢業生了」
第十七章 「J‧R‧有朋友了」

第二部 美國(一九四八——一九六四)
第十八章 「唯獨徐州西南一帶仍有共匪餘黨流竄」
第十九章 更有大志,也是小人
第二十章 「我們沒有合適的職位可以雇用您」
第二十一章 打在巨蟲身上的爛蘋果
第二十二章 數著沙粒的日子
第二十三章 「我們在此地工作已達三千年之久」
第二十四章 「少年維特」的信
第二十五章 「今晚到休士頓的班機已經沒有機位了」
第二十六章 「我們一定要找機會再見面」
第二十七章 「你一定要來瑞士看看」
第二十八章 「我好高興你還在這裡」
第二十九章 「小姐,妳懂不懂衛生啊?」
第三十章 「新年到我們家來過吧!」
第三十一章 「他要到中學去教書了」
第三十二章 「三年之後我們再回來,因為我實在太喜歡這裡了」
第三十三章 晴天霹靂

附錄一 許靖華家族簡表
附錄二 千山獨行的地質大師——許靖華 楊孟瑜
附錄三 許靖華大事年表

作者序 追尋

許靖華

《遠見》雜誌社的楊孟瑜小姐曾經在《遠見》雜誌上為我寫了一篇短篇傳記,執筆的她非常客氣,而身為故事主角的我卻靦腆難安。那是一篇「傑出華人系列報導」中的成功故事,儼然把我刻畫成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讀完之後,我打了一通電話給楊小姐,告訴她故事中遺漏了我生命裡一些可悲和可笑的片段。

楊小姐回答我:可悲的故事我最好還是自己保留,至於可笑的片段如果由她來寫似乎對我有失尊重。當然,她的話不無道理。不久之後,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社長高希均先生便下了一帖「挑戰書」給我,要我動手自己寫自傳。

熬過一波波磨難

幾乎所有成功的小說都是自傳小說,但是真正的自傳卻又鮮少能成為傑出的文學作品,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在寫自傳的時候都容易傾陷於自我炫耀與自我辯解的情境中;不過,美國物理學家費曼博士倒是別樹一幟地在他的自傳中穿插了一些半真半假的故事,來達到自我嘲諷的效果,結果讓他的自傳登上了暢銷書的排行榜。於是乎,我也想依樣畫葫蘆,在我的自傳首章<烹愛妾、殺童僕,以餉軍人>裡以諷刺的筆法寫下過去的歷史故事。然而,就在我依序切入正題,開始寫起自己的故事時,不知不覺便失去了原有的距離。我們中國人對於自己總是太過認真、太過嚴肅,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對於自己過去種種愚蠢的行徑,一點也幽默不起來的緣故了。

的確,我實在無法寫出一本風格輕鬆的自傳。在我這一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著嚴肅的目的,就像我出版這本自傳的目的不是為了自我炫耀或自我辯解,而是希望能幫助別人一樣。我今年已達六十八歲,雖然已經擁有世俗所定義的成功,但是這一路走來絕非平順,因為我曾經不只一次跌落生命的谷底。一度惡劣的健康狀態是一例,讓我恐懼自己在還來不及施展抱負之前,便因肺結核而命歸西天;在奮發向上的過程中頻遭挫折是二例,讓我試圖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並讓那些愛我的人傷悲;在就業的過程中,我也曾經遭到同事們充滿敵意的對待,卻又在家裡得不到諒解,最後導致夫妻間的疏離與婚姻的危機;最後我更經歷了得到所愛又失去所愛的椎心之痛。所幸,對於這一波波的磨難我終究還是熬了過來,多虧家人、朋友以及陌生人的幫助,也感謝來自書中的智慧之言和同情之聲。因此,本著一顆回饋之心,我也希望提供出自己的經驗,讓需要的人從中獲益。

對愛與了解的追尋

這本自傳的起點追溯到許氏家族的始源,至於終點我則決定擺在

我三十五歲的那一年。整本書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一個早熟的孩子以及一個自我中心的青年在與自己格格不入的外在環境中對愛與了解的追尋。」而當青年喪失了自己的愛妻露芙時,這段追尋也就被迫中斷,而這本自傳也因此而畫上了休止符。

著手寫這本自傳的動機是為了要刻畫人際關係之間的複雜,好幫助做家長的人了解他們早熟孩子的人格特質、幫助做妻子的人諒解她們丈夫草率的過失、也幫助做孩子的人原諒他們道德上有欠完美的父母親。至於寫作的態度,我始終堅持誠實無欺。當然,我必須考慮到作品的可讀性和文學價值,同時在陳述事實的時候,我也不像寫小說那樣直言坦率。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對於生命中的正反或美醜兩方面我都同樣披露,不做過多的隱諱。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對於那些愚蠢的作為,只要是不違背良心都是值得被原諒的。因此之故,在自傳中幾乎所有的人物我都採用真實姓名,只有在少數情況下提及一些行為特別卑劣的人時,為了保護他們的子女我才決定使用假名。

集留給史家執筆

原本我計畫將自傳寫成「三部曲」,不過目前仍然無法確定繼這第一部曲《孤獨與追尋》之後,是否真要添上續集。中國的傳統智慧告訴我們;歷史應該由後代史官來執筆,對於我生命中前半段那些已行之久遠的日子,現在的我有足夠的能力可以第三人稱的立場將它們客觀地呈現出來。但是,對於第二以及第三部曲中可能牽涉的人物──包括我自己在內,目前依然是那麼地鮮活清晰,因此我很難居間隔上一定的距離。第二以及第三部曲的標題名稱我暫時定為《虛浮》和《歸結》(依照聖經的定義,生命是人類對上帝所盡的義務,而死亡則是歸結),不過,其中的內容很難不流於自我炫耀或自我辯解。換句話說,那樣的自傳沒有太大的文學價值,也許應該被寫成小說,或者由後代傳記作家來執筆了。

能夠完成這部自傳,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克麗絲汀、我的兒子馬丁以及我的朋友蘇珊和克勞斯‧巴斯琴夫婦,他們為我讀完了這本自傳的英文初稿,並且給與我相當大的鼓勵。另外,我要向我的孩子小麗、馬丁和安德魯道歉──因為書中對於他們已逝母親的描述可能和他們記憶中幾近聖人的母親形象有所出入的話;同時,我也要向我的兒子彼德說聲對不起,因為我沒能做一名優秀的基督徒,就像我和他母親希望他所能成為的那樣。

一九九七年於美國科羅拉多州高登市

許靖華 作者
知名地質學家,一九二九年誕生於南京,十五歲考入中央大學,十九歲獲理學士學位,並以優等生資格獲政府獎學金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深造,得碩士學位。二十五歲時成為美國UCLA理學博士。他在美國生活、求學和工作近二十年,一九七六年移居瑞士至今。 許靖華在地質學中主要研究包括:造山事件、阿爾卑斯構造、推覆構造、大地構造學、碰撞構造學、混雜堆積、印支期造山帶、古特提斯、沈積序列、地質演化、海洋浮游生物、集群滅絕、全球性生物事件、相模式、深海沈積、古海洋學、白雲岩、湖泊、鹽度臨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石油地質、環境學、白堊紀、米新期(Meddinian)和大地構造相。在此領域中的傑出成就,為他帶來了眾多榮譽:古根漢基金會高級研究獎、伊莉莎白女王二世高級研究員職位、一九七九年美國地質學會名譽會員、經濟古生物學家和礦物學家協會名譽會員。此外,更先後成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名譽教授、第三世界科學院協理高級研究員、地中海科學院院士,以及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八四年是他的獎章年,共獲得經濟古生物學家和礦物學家協會授與Twenhofel勳章、倫敦地質學會授之Wollastan勳章,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學授與之Bownocker勳章。
唐清蓉 譯者
政大英語系畢業,美國加州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翻譯學碩士。目前除教學之外,從事專業筆譯工作。譯作有《歲月之梯》、《冰風暴》、《海之禮》、《心靈之眼》、《海濱浪行》等著。

1997/04/15

BGB089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369-X

474

623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