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因為父親是外交官,吳敏蘭老師從小便有著與一般人不同的成長經驗,遊走於大洋洲、亞洲、歐洲,時時接受不同環境、文化與語言的刺激。小時候在泰國住了三年、韓國六年,回到台灣唸國中,又到瑞典唸高中,然後回台灣唸大學,之後到美國哈佛大學唸跨文化雙語教育碩士。
吳敏蘭從小就立志當幼稚園老師,夢想有一所自己的幼稚園,自美返台後,先在台北英國學校任職四年,然後便全力投入幼稚教育工作,也建立起自己理想中的跨文化雙語幼稚園。在自己的幼稚園中,吳敏蘭老師看到太多父母對於幼兒語言學習是如此的急切,卻又不得其法時,因此她希望將自己學習外語、教授英語的豐富經驗與大家分享,並解答父母的種種疑問,讓每一位孩子都能自然而然學語言,快樂開口說雙語。
序 撥雲見日 彭鏡禧
序 雙語跨文化──育兒新方向 張湘君
序 雙語這玩意兒 黃迺毓
序 學習語言要趁早 吳敏嘉
代序 我的成長與夢想 吳敏蘭
1.選對幼稚園
幼稚園裡,不只學英語
雙語?全美語?
維持孩子的中文競爭力
讓孩子體驗不同的文化
外籍老師一定好嗎?
孩子有能力同時學兩種語言嗎?
孩子有必要提早就讀嗎?
2.幼兒學習,爸媽可以做什麼?
陪孩子學習,別心急
孩子都是有樣學樣
別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
來組個Playgroup吧!
少一分緊張,多一分快樂
永遠買不完的教具教材
「媽媽,大象會走路耶!」
有機會,就帶孩子出國去!
老二一定比老大學得快嗎?
3.學英語別心急
學習語言有「四不」
唱歌學英語
看電視學英語
只要語言,不要文化?
該說「借過」還是「Excuse me」?
單字要背嗎?
在家製造學習英語的情境
別擔心對牛彈琴
幼兒是否適合參加全民英檢?
4.英文繪本的神奇魅力
我的英文故事班
貓咪繪本的神奇魔力
輕鬆聽故事,快樂學英語
看書、做書、玩創意
看《瑪德琳》,體會多元文化
閱讀,讓孩子與世界接軌
閱讀,讓語言學習更深刻
坐在媽媽懷裡聽故事的幸福
走入雙語教學領域
我的求學過程一直在轉換語言、轉換學制,讓我對雙語、甚至多語的學習環境很有興趣。大學畢業後,我先在系上擔任兩年助教,1996秋天,我獲得哈佛大學雙語教學學程的入學許可,前往波士頓就學。
在哈佛讀書的時候,我和其他同學分別到學校所在劍橋地區附近的雙語學校做研究,當實習老師。大家再回到課堂上,進行討論與分享。
我在馬丁路德小學的中英文雙語學程,看到許多我家姊妹童年翻版的移民小朋友,他們因為父母工作或求學,被迫來到不熟悉的學習環境,生活不適應,沒有朋友,看了心有悽悽焉。
另一方面,我曾經在台灣的美語補習班教過小朋友,那時的傳統教學方式是用力跟他們玩遊戲,重複語言練習。我常會問自己,就這樣嗎?我還可以做點別的嗎?還有別種方法嗎?在哈佛時,我第一次接觸全語言(Whole Language)的教學環境,看到老師如何利用英文繪本,讓小朋友享受故事的趣味,進行語文學習。全語言教學著重讓孩子了解語言在生活上的意義和情境,不像傳統教學一直重複單字句型教學,例如,要介紹貓(Cat)這個單字,老師就會利用講故事,讓孩子跟著老師閱讀有關貓的繪本故事,之後,做貓的勞作,了解貓的習性,讓孩子從多方面知道貓的種種。
在哈佛的日子,讓我對雙語教學的理解和實務經驗,躍進一大步。
畢業前夕,大家談起未來的志願,我說我希望可以有一家自己的幼稚園。同學們很貼心地送我一張祝福的海報「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以後該知道的、該學會的人生道理,我們在幼稚園就學了)。我把這張海報放大輸出,貼在我的辦公室牆上,每次看到,我就會想起同學們的祝福。
本來我差一點想留在美國工作,但是爸爸計劃屆齡退休返台定居,姐姐們也都在台灣工作、成家,難得大家分開了這麼多年,終於有機會團聚,我也想多陪陪爸媽,就毅然地返台了。
回到台灣後,因為參與研究計劃,有機會實地觀察台灣全美語幼稚園的現象,如全美語幼稚園孩子的文化認同與母語學習、幼稚教育各個領域的課程因為用英語授課而受到限制、雙語學程的課程規劃及英語課程時間安排、外籍師資難掌握等等。看得越多,我心裡頭越焦慮。
像是園方和家長往往只在乎是不是外國人教美語,卻不細究外國老師有沒有教學資格。
有一次,聽到這樣的對話。
「你們怎麼用台灣人老師教英文?」家長抱怨說。
「不是啦,她是ABC,你放心,她一句中文也不會說。」園長拍胸脯保證。
當時站在旁邊的我心中百感交集,難道父母不希望孩子成為一個「雙語」人嗎?老師若是有雙語能力,不是更好嗎?
我也曾經在田野觀察時,看到有個小朋友搶別人的玩具,失去玩具的孩子用中文脫口而出「那是我的!」來抗議,理虧的孩子馬上舉手跟老師告狀,「Teacher, he speaks Chinese. 」(老師,他講中文。)不明究理的老師板起臉,「No Chinese. No play time.」(不可以說中文,你不能去玩耍。)」被搶了玩具的孩子一臉委屈。
我擔心孩子長時間在這種「英語至上」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會以為說英語是比較高級的事情,對中文母語有「低人一等」的成見。這並不是幼兒語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嗎?
老天安排認識Gary
研究計劃結束前,我開始在台北英國學校教書。不過,我仍然很掛念全美語幼稚園的種種現象,有機會就熱心的跟別人分享我的觀察,希望改變現況。
一天,朋友說,既然你這麼熱心幼兒語言教育,我剛好認識一位辦幼稚園的朋友,不如介紹你們兩位見個面吧!就這樣,我認識了Gary,他原來在奧美廣告工作,後來接手母親創辦的建國幼稚園。
我們的交往可說是一見鍾情,認識後三個月,就決定互伴終身,在隔年夏天結婚。認識Gary是上天奇妙的安排,我一直以為恐怕只有外國人或是ABC才能了解我不那麼台式的想法和生活習慣。然而Gary雖然在台灣土生土長,卻樂觀而有感染力,心胸開放,非常懂我的想法。我們對於幼兒教育都有相同的堅持和夢想,都願意花時間溝通,創造和諧的人際氣氛。
認識Gary以後,我除了英國學校的工作外,也協助Gary進行建國幼稚園的轉型。Gary幫資深員工進行心理建設,讓他們了解、支持轉型為雙語幼稚園的計劃。而我則協助編寫教案,把生活中議題融合在英語和中文的課程中。在這段過程中,整個團隊都給我許多中肯的意見,他們的實務經驗提高教案的可行性,也幫助我更了解幼兒的學習反應。
我跟Gary經常出國去找教學資源,每次都扛一大堆東西回來。有一次,居然拖了十三箱行李回來,超重費付得我心疼,剛看過湯姆漢克和梅格萊恩主演的「電子情書」的我突然有個念頭,轉頭跟Gary說,「如果我能夠有一家像梅格萊恩那樣小小的街角書店,那就好了。」
Gary很認真地考慮,「如果只是一間小小的書店,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情。」2000年凱斯書店成立了,它是我們的第一個「baby」,Gary特別用我英文名字Catherine的簡稱Cat做為書店的名字,這幾年來我們不論是成立了幼稚園或是英語學校,也都取名為凱斯(Cat’s),因為我們所努力的目標都是為了孩子和老師,Cat’s代表這裡是屬於孩子和老師(Children And Teacher’s)的園地。
「凱斯書店」在幼兒教學資源缺乏的台灣,猶如老師們的綠洲。我們自美國引進最新的教學資源書籍、英文故事書、英文情境布置物、教具、學校設備及手偶,每週六我也固定在書店為小朋友說英文故事,並在全省各地不定時舉辦幼兒英語教師的訓練課程。2004年我們將凱斯書店網路化,成了凱斯資源中心。
在這段期間,我們認識了許多對於教育充滿熱情的老師,有的變成好朋友,有的成為我們的工作夥伴。
實現我們的夢想
打造一所完全符合我們理念的幼稚園,一直是Gary和我的夢,在國外看得越多,累積的想法越多,尋尋覓覓了2年之後,我們終於在劍潭找到理想的房子。還搞不清楚房東是誰,當天回家我們就開始想像平面可以如何配置了。
我們很幸運,房東知道我們的構想後,爽快地答應了,「辦幼稚園很好啊!小孩子最可愛了,給社區多點人氣。歡迎你們。」
2003年6月8日,我們規劃己久的凱斯跨文化幼稚園終於開幕,當我們剪下紅綵帶時,我知道,這個幼稚園將要提供給孩子適當的雙語文化刺激,幫他們多開啟一扇面對世界的窗。
從事幼兒教育以來,每天都會碰到家長提出形形色色的問題。每次去演講,問答時間總是不夠,會後不少家長留下來問我「幼兒要怎樣學英語?」
我在多語轉換中顛簸度過童年,也曾經在傳統美語補習班教書,研究過國外雙語教學的環境,調查過台灣美語教學的各種現象,後來也投入幼兒教學的行列。從我的親身經歷,到我多年的觀察,有很多關於語言學習的迷思和幼兒教育的觀念,希望能與大家分享。
這本書集結整理我一路走來的有感而發,我希望大家不要誤會這是一本幼兒語言學習速成技巧的書。我只希望,它可以給身為家長和老師的您,另一種思考的起點。
臺大外文系、美國哈佛大學雙語教育碩士。受過六國文化洗禮,學過七種語言,現任凱斯教育機構執行長。
2006/07/20
BGF01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0.5cm
黑白
986-417-741-9
184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