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書籍介紹

電腦的發展故事,是複雜而迷人的。誰也想不到,從人工計算的時代,可以一路發展到令人驚訝的網路紀元,而這一齣極富張力的科技大戲,至今仍然高潮迭起,未見停歇。本書從早期的計算工作談起,以電腦的發展歷程為主軸,記錄下電腦演進過程的曲折與驚奇,細細描述這段改變人類生活的大革命。書中精采的情節不勝枚舉:

@第一位程式設計師是詩人拜倫的女兒?
@電腦成功預測美國總統大選結果,但無人相信?
@飛行模擬器促成即時系統的產生?
@每件商品上都有的條碼如何誕生?
@電腦遊戲促成軟體友善介面的設計?
@WWW的發展和美國國防部息息相關?
@叱吒當今資訊界的企業(如IBM, 微軟、蘋果等)是如何興起的?

不論是軟硬體的發展、趨勢的演進、企業的競爭、科學的研發,本書以電腦發展為軸,一路娓娓道來,不僅引人入勝,更讓我們深深領會:身處資訊時代的我們,向後回顧的經驗竟是如此豐富與美妙。

序言 
 
第一部 電腦誕生之前

第一章 人就是計算機
一八二○年代時,
辦公室機器不比科幻小說真實多少,
而打字機也還沒有發明。

第二章 機械化辦公室
現在是由過去所塑造出來的,
再也沒有其他機器發展史上的例子
更能比打字機證明這點了。

第三章 巴比奇的夢想成真
艾達對電腦發展的貢獻程度被過分誇大了。
她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個程式設計師,
甚至有一種程式語言以她的名字命名

第二部 電腦的誕生

第四章 電腦的發明
在這些科學發明成果的背後,
其實隱藏著豐富內涵,正如同綴錦一般,
是由經緯萬端的線頭交織而成。

第五章 電腦的商業化
大家都以為在電腦競賽展開之初,
IBM仍處於深深的睡眠狀態;
可是事實卻不如想像中簡單!

第六章 大型主機的成熟:IBM的興與衰
「新產品線」可說是有史以來,
規模最為龐大的民間研發計畫,
記者稱之為「五十億美元的豪賭」!

第三部 創新與擴張

第七章 即時系統:旋風計畫的收割
即時系統已經逐漸出現在人們四周,
不過一般民眾幾乎看不到它的存在,
少數的例外大概就是隨處可見的產品條碼了。

第八章 軟體
在所有構成計算科技的成員之中,
軟體不但是爭議最多的一項, 
而且也是最為變幻莫測的一項。

第九章 計算新模式
實地操作電腦的經驗,
在學生、技工及工程師之間,
培養出極為迷人的電腦族文化。

第四部 邁向個人電腦之路

第十章 個人電腦
當人們在討論個人電腦軟體的早期發展時,
電腦遊戲往往遭到忽略,
但它的確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第十一章 軟體的崛起
一九九○年代初期是軟體的戰國時代;
微軟、蘋果以及IBM三家相互競爭,
爭取作業系統市場的龍頭地位。

第十二章 從全球智庫到全球資訊網
要在網路上尋找有用的資訊,
就如同要從數以噸計的垃圾當中,
找出榖粒般大小的金塊一樣困難。

延伸閱讀

坎貝爾凱利 

一九八三年元月,《時代》(Time﹚雜誌選擇了個人電腦(PC﹚做為當年的風雲人物。從此,公眾對電腦的興趣與日俱增。不過一九八三年並不是電腦紀元的開始,《時代》雜誌也不是在這一年才把電腦放上封面。比這早三十三年,即一九五○年元月,它就讓電腦戴上海軍艦長的軍帽,擬人化地出現在封面上,以吸引讀者注意該期的特別報導:哈佛大學為海軍建造了一台計算機。比這再早六十年,一八九○年八月,另一份美國暢銷雜誌《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在封面登了一台機器的蒙太奇形象。這台機器是為了處理美國人口普查資料而造的,它使用打孔卡片列表系統(punch-card tabulating system)。這些雜誌的封面說明了,電腦具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而這正是本書想要告訴讀者的。

一九七○年代,當學者開始研究電腦的歷史時,他們被一種大型電腦吸引住了。那是二十五年前建造的、現在人們有時戲稱為「恐龍」的大傢伙。它們是第一代電腦,在各個方面都與現在的電腦相似:按預定的程序進行計算,以電子學創造的光速來工作。其中大多數用在科學研究和軍事項目之中,完全發揮它們在數字運算方面的強大能力。當追溯電腦更早期的歷史時,學者注意到一系列桌上計算機(desk calculator)。它們的原型是由十七世紀的巴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法國哲學家、數學及物理學家﹚和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 1646-1716,德國數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物理學家,發明微積分)建造的,發展到十九世紀末葉成為一種產業而達到頂峰。根據這些歷史學家的看法,隨桌上計算機接踵而來的,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發展出來的類比計算機(analog computer)和電動機械計算機(electromechanical calculator)。它們是為了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特殊用途而設計製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提高這些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而直接導致現代電腦的發明。

這個說法大體上是正確的,但並不全面。今天,科學研究工作者和原子武器設計者仍廣泛使用著電腦。但是大多數電腦已用在其他領域,如文字處理和商業記錄保存等。這種轉變是怎麼發生的?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把電腦的歷史做為資訊機器的歷史來研究。

這個歷史始於十九世紀初期。那時西方進入工業革命時代,人口增加並開始都市化,商業和政府機構的規模都在擴大,相對地,資訊的蒐集、處理與溝通的規模,也在增長。政府在普查人口時遇到麻煩,電訊公司跟不上通訊需求的步伐,保險公司也處理不了大量工人的保險業務。

為了解決資訊增長所帶來的問題,許多新奇而有效的系統遂應運而生。英國保德信人壽保險公司(Prudential Company﹚就創立了一套高效率的系統,以工業化的方法來處理保險業務。他們為這個目的建造了一座專門的建築物,使處理過程合理化,並做必要的勞動分工。不過,在十九世紀末葉的二十幾年間,大的公司加速轉向技術方面尋求解決資訊處理之道。隨著美國第一批大公司而來的,是專門提供大公司打字機、檔案系統、複寫和會計設備的商用機器工業。

桌上計算機是商用機器產業發展的一部分。在先前的兩百年間,它只不過是手工製作、供富人玩賞的奇珍異寶而已。一直到十九世紀末,它們才被大量生產,並成為辦公室的標準設備,開始時是一些大公司採用,後來逐漸普及到小公司和零售業中。類似地,原先設計是為了幫美國政府處理一八九○年人口普查資料的打孔卡片列表系統,也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獲得了廣泛的商業用途。事實上,它是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電腦的前身。

類比計算機(analog computing)的發展則是獨立於桌上計算機之外。它也始於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二、三○年代臻於成熟。工程師針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建立簡化的物理模型,本來必須經由計算才能得到的答案,就可以經由測量而獲得。類比計算機在電力網路、水壩和飛機的設計中,獲得廣泛而有效的應用。

一九三○年代,計算技術在商業和科學研究中雖然運用得很好,但它卻無法滿足二次大戰中軍事上的需要,諸如破解密碼,為新的槍械製作射擊表以及設計原子武器等。老的計算技術有三大缺點:速度太慢、要人為干預計算過程、許多最先進的計算系統是為特殊用途而設,而不是普遍適用的。

由於戰爭的迫切需要,軍方願意不惜任何代價開發他們所企求的計算機。花費了數百萬美元之後,終於研製出第一代電子的、儲存程式的計算機──電腦。諷刺的是,它們之中沒有一台是在戰爭期間完成的,因而也未能在戰爭中派上用場。不過這些電腦在軍事和科學研究上的價值是彌足珍貴的。在韓戰之前,已經有少量電腦在軍事部門、原子能實驗室、飛機製造廠和大學研究所裡建成並投入運行。

儘管電腦的發展一直圍繞著數字計算這個目的,但是有幾群人早已認識到它做為資訊處理和財務會計機器的潛力。戰時電腦最重要的發展是ENIAC。它的研製者脫離大學的庇蔭,創設電腦公司,為科學研究和商業市場生產電腦。其他的電器製造廠和商用機器公司,包括IBM,也都轉到了這個行業。電腦製造者發現了一個已經存在的市場,那就是各政府機構、保險公司以及大型廠商。

電腦的基本功能規格早在聯邦政府一九四五年的一份報告中,就已做了規定。直到今天,人們基本上還是遵循這個規範。而四十年來電腦連續不斷和超乎尋常的快速發展和創新,則一直追求著最初的理念。這些創新包括兩方面:一是元件的改善,這導致更快的處理速度、更大的資訊儲存容量、更佳的性能價格比,更為可靠的品質、也更不需要維修。今日的電腦幾乎在各個方面都比第一代的電腦要好上數百萬倍。這方面的創新主要是電腦製造商的貢獻。

另一方面的創新是電腦的操作模式。這方面的改變主要發生在學術研究機構,而政府則提供財力方面的支援。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唯有電腦廠商將這些創新進一步精確化並融入標準產品中,它們才能成為電腦技術標準的一部分。這方面有五個突出的例子:高階程式語言,即時運算,分時,網路,圖形導向的人機介面。

儘管電腦的基本結構維持不變,這些新的元件和操作模式,卻革命性地改變了人們使用電腦的經驗。今天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東西,例如在自己的桌上擺著一台裝有滑鼠、螢幕、磁碟機等配備的電腦,直到七○年代都還是不可想像的呢!那時候,大多數電腦價值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美元,體積大到要裝滿一整間大房子。使用者極少能摸到甚至於看到它。通常他們要帶一大捆代表程式的打孔卡片,交給有權操作電腦的人。然後必須等待數小時或者數天,才能取得打印出來的結果。後來當大型主機(mainframe)改進後,打孔卡片由遠程控制的終端機所代替,電腦回應的時間也幾乎是瞬時的,但是仍然只有少數有特權的人才能接觸到電腦。由於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Internet)的興起,這一切全都改變了。大型主機並沒有像許多人所預言的被淘汰,但是大眾卻都可以使用電腦了。

本書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電腦發明前人們處理計算問題的方法。第二、三部分描述大型主機時代,大約從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八○年間,其中包括電腦的發明及其演變。最後則討論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這個新興電腦環境的緣起。

論述早期計算歷史的第一部分,分為三章。第一章討論人工資訊處理及其早期技術。人們常誤以為資訊處理是二十世紀才有的事,其實不然。透過這一章,讀者可以看到,複雜的資訊處理可以經由手工來完成,不是非用機器不可,雖然速度比較慢,但可以做得一樣好。第二章則討論了辦公室設備和商用機器製造業的興起。要了解現代電腦工業,就必須了解這些在十九世紀最後十年裡成立,後來各領風騷的商用機器製造商,其中包括IBM。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它們是主要的革新發明者。第三章描述巴比奇(Charles Babbage, 1792-1871,英國數學家﹚企圖在一八三○年建造計算機,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哈佛大學和IBM卻在一個世紀後讓夢想成真。

第二部分描述了電腦的開發,時間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電腦的發明,到一九六○年代中期,IBM確立它做為大型主機電腦製造商的霸主地位為止。第四章包括了二戰期間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的ENIAC及其後繼者EDVAC,這幾乎是後來所有電腦的藍本。第五章討論了早期電腦工業的發展,電腦從此由處理數學運算的科學研究設備,轉變成處理商業資訊的機器。第六章則檢視大型主機的產業發展,尤其是IBM三六○系統(System/360)這一級別的電腦。這個系統創立了第一種穩定的工業標準,並奠定了IBM在這個領域的主導地位。

第三部分涵蓋的時間則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電腦的發明,到第一代個人電腦開發成功的二十五年間,焦點則放在電腦發展史上一些關鍵的創新時刻。第七章是即時運算這個關鍵計算技術的發明。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來探討這個課題,例如航空公司的訂位和超級市場的條碼(Bar Code﹚。第八章討論軟體技術的開發和軟體產業的迫切需要。第九章涵蓋了六○年代末,一些計算環境主要特色的改變,例如:分時,迷你電腦(minicomputer)以及微電子學。這一章的部分目的是要修正一般讀者的觀念,電腦的發展並非從大型主機就一躍過渡到個人電腦的。

本書的最後部分則著墨在最近二十年的發展,描述電腦如何來到大多數人的桌子上。第十章敘述微電腦為何從七○年代中期業餘愛好者的產物,變成七○年代末期大家所熟悉的個人電腦。第十一章集中在八○年代個人電腦的工作環境上。這時個人電腦的緊迫問題不再是硬體,而是軟體,特別是易學易用的軟體。而微軟(Microsoft﹚和其他個人電腦軟體公司的異軍突起,無疑是這十年間最大的時代特徵了。本書最後一章則以網際網路做結,重點放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這項資訊科技的歷史發展上。

本書與其他許多書籍相比,可能更是時間的產物。我們研究的電腦技術,發展神速。在寫作本書的五年間,我們已使用了三代不同的個人電腦產品。本書的最後部分更是冒著在幾年之後就顯得有些過時的風險,因為電腦技術屆時可能已經朝著某些新的方向發展。電腦的歷史研究本身,也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歷史學家已經跨越了一個時期,那時他們把注意力放在桌上計算機和數字計算機上。我們的工作則放在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上,將電腦更廣泛地定義為資訊機器,除了技術因素之外,更強調它在商業和其他相關方面的作用。我們期待今後十年內,新一代歷史學者將會湧現,他們之中能有人寫出更新的電腦歷史書來,使我們對於電腦與消費者,性別,勞動者以及與其他社會或文化議題的關係,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書留下幾處空白沒有討論,這並不是因為缺乏有關的文獻資料。例如我們並不試圖去討論電腦科學和電腦理論,也不涉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問題。我們覺得,前者對一般讀者來說是過於深奧和太「內行」的東西;而後者,雖然還蠻有趣的,但它目前的進展還不足以讓我們能評估它的貢獻、分辨它的虛實,或者是明確地將它融入電腦歷史發展的主流之中。

書末附有我們所引用文獻的目錄,有興趣的讀者應該可以藉此瞭解與電腦歷史有關的主要文獻。


艾斯普瑞 

一九八三年元月,《時代》(Time﹚雜誌選擇了個人電腦(PC﹚做為當年的風雲人物。從此,公眾對電腦的興趣與日俱增。不過一九八三年並不是電腦紀元的開始,《時代》雜誌也不是在這一年才把電腦放上封面。比這早三十三年,即一九五○年元月,它就讓電腦戴上海軍艦長的軍帽,擬人化地出現在封面上,以吸引讀者注意該期的特別報導:哈佛大學為海軍建造了一台計算機。比這再早六十年,一八九○年八月,另一份美國暢銷雜誌《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在封面登了一台機器的蒙太奇形象。這台機器是為了處理美國人口普查資料而造的,它使用打孔卡片列表系統(punch-card tabulating system)。這些雜誌的封面說明了,電腦具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而這正是本書想要告訴讀者的。

一九七○年代,當學者開始研究電腦的歷史時,他們被一種大型電腦吸引住了。那是二十五年前建造的、現在人們有時戲稱為「恐龍」的大傢伙。它們是第一代電腦,在各個方面都與現在的電腦相似:按預定的程序進行計算,以電子學創造的光速來工作。其中大多數用在科學研究和軍事項目之中,完全發揮它們在數字運算方面的強大能力。當追溯電腦更早期的歷史時,學者注意到一系列桌上計算機(desk calculator)。它們的原型是由十七世紀的巴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法國哲學家、數學及物理學家﹚和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 1646-1716,德國數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物理學家,發明微積分)建造的,發展到十九世紀末葉成為一種產業而達到頂峰。根據這些歷史學家的看法,隨桌上計算機接踵而來的,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發展出來的類比計算機(analog computer)和電動機械計算機(electromechanical calculator)。它們是為了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特殊用途而設計製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提高這些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而直接導致現代電腦的發明。

這個說法大體上是正確的,但並不全面。今天,科學研究工作者和原子武器設計者仍廣泛使用著電腦。但是大多數電腦已用在其他領域,如文字處理和商業記錄保存等。這種轉變是怎麼發生的?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把電腦的歷史做為資訊機器的歷史來研究。

這個歷史始於十九世紀初期。那時西方進入工業革命時代,人口增加並開始都市化,商業和政府機構的規模都在擴大,相對地,資訊的蒐集、處理與溝通的規模,也在增長。政府在普查人口時遇到麻煩,電訊公司跟不上通訊需求的步伐,保險公司也處理不了大量工人的保險業務。

為了解決資訊增長所帶來的問題,許多新奇而有效的系統遂應運而生。英國保德信人壽保險公司(Prudential Company﹚就創立了一套高效率的系統,以工業化的方法來處理保險業務。他們為這個目的建造了一座專門的建築物,使處理過程合理化,並做必要的勞動分工。不過,在十九世紀末葉的二十幾年間,大的公司加速轉向技術方面尋求解決資訊處理之道。隨著美國第一批大公司而來的,是專門提供大公司打字機、檔案系統、複寫和會計設備的商用機器工業。

桌上計算機是商用機器產業發展的一部分。在先前的兩百年間,它只不過是手工製作、供富人玩賞的奇珍異寶而已。一直到十九世紀末,它們才被大量生產,並成為辦公室的標準設備,開始時是一些大公司採用,後來逐漸普及到小公司和零售業中。類似地,原先設計是為了幫美國政府處理一八九○年人口普查資料的打孔卡片列表系統,也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獲得了廣泛的商業用途。事實上,它是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電腦的前身。

類比計算機(analog computing)的發展則是獨立於桌上計算機之外。它也始於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二、三○年代臻於成熟。工程師針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建立簡化的物理模型,本來必須經由計算才能得到的答案,就可以經由測量而獲得。類比計算機在電力網路、水壩和飛機的設計中,獲得廣泛而有效的應用。

一九三○年代,計算技術在商業和科學研究中雖然運用得很好,但它卻無法滿足二次大戰中軍事上的需要,諸如破解密碼,為新的槍械製作射擊表以及設計原子武器等。老的計算技術有三大缺點:速度太慢、要人為干預計算過程、許多最先進的計算系統是為特殊用途而設,而不是普遍適用的。

由於戰爭的迫切需要,軍方願意不惜任何代價開發他們所企求的計算機。花費了數百萬美元之後,終於研製出第一代電子的、儲存程式的計算機──電腦。諷刺的是,它們之中沒有一台是在戰爭期間完成的,因而也未能在戰爭中派上用場。不過這些電腦在軍事和科學研究上的價值是彌足珍貴的。在韓戰之前,已經有少量電腦在軍事部門、原子能實驗室、飛機製造廠和大學研究所裡建成並投入運行。

儘管電腦的發展一直圍繞著數字計算這個目的,但是有幾群人早已認識到它做為資訊處理和財務會計機器的潛力。戰時電腦最重要的發展是ENIAC。它的研製者脫離大學的庇蔭,創設電腦公司,為科學研究和商業市場生產電腦。其他的電器製造廠和商用機器公司,包括IBM,也都轉到了這個行業。電腦製造者發現了一個已經存在的市場,那就是各政府機構、保險公司以及大型廠商。

電腦的基本功能規格早在聯邦政府一九四五年的一份報告中,就已做了規定。直到今天,人們基本上還是遵循這個規範。而四十年來電腦連續不斷和超乎尋常的快速發展和創新,則一直追求著最初的理念。這些創新包括兩方面:一是元件的改善,這導致更快的處理速度、更大的資訊儲存容量、更佳的性能價格比,更為可靠的品質、也更不需要維修。今日的電腦幾乎在各個方面都比第一代的電腦要好上數百萬倍。這方面的創新主要是電腦製造商的貢獻。

另一方面的創新是電腦的操作模式。這方面的改變主要發生在學術研究機構,而政府則提供財力方面的支援。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唯有電腦廠商將這些創新進一步精確化並融入標準產品中,它們才能成為電腦技術標準的一部分。這方面有五個突出的例子:高階程式語言,即時運算,分時,網路,圖形導向的人機介面。

儘管電腦的基本結構維持不變,這些新的元件和操作模式,卻革命性地改變了人們使用電腦的經驗。今天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東西,例如在自己的桌上擺著一台裝有滑鼠、螢幕、磁碟機等配備的電腦,直到七○年代都還是不可想像的呢!那時候,大多數電腦價值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美元,體積大到要裝滿一整間大房子。使用者極少能摸到甚至於看到它。通常他們要帶一大捆代表程式的打孔卡片,交給有權操作電腦的人。然後必須等待數小時或者數天,才能取得打印出來的結果。後來當大型主機(mainframe)改進後,打孔卡片由遠程控制的終端機所代替,電腦回應的時間也幾乎是瞬時的,但是仍然只有少數有特權的人才能接觸到電腦。由於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Internet)的興起,這一切全都改變了。大型主機並沒有像許多人所預言的被淘汰,但是大眾卻都可以使用電腦了。

本書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電腦發明前人們處理計算問題的方法。第二、三部分描述大型主機時代,大約從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八○年間,其中包括電腦的發明及其演變。最後則討論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這個新興電腦環境的緣起。

論述早期計算歷史的第一部分,分為三章。第一章討論人工資訊處理及其早期技術。人們常誤以為資訊處理是二十世紀才有的事,其實不然。透過這一章,讀者可以看到,複雜的資訊處理可以經由手工來完成,不是非用機器不可,雖然速度比較慢,但可以做得一樣好。第二章則討論了辦公室設備和商用機器製造業的興起。要了解現代電腦工業,就必須了解這些在十九世紀最後十年裡成立,後來各領風騷的商用機器製造商,其中包括IBM。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它們是主要的革新發明者。第三章描述巴比奇(Charles Babbage, 1792-1871,英國數學家﹚企圖在一八三○年建造計算機,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哈佛大學和IBM卻在一個世紀後讓夢想成真。

第二部分描述了電腦的開發,時間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電腦的發明,到一九六○年代中期,IBM確立它做為大型主機電腦製造商的霸主地位為止。第四章包括了二戰期間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的ENIAC及其後繼者EDVAC,這幾乎是後來所有電腦的藍本。第五章討論了早期電腦工業的發展,電腦從此由處理數學運算的科學研究設備,轉變成處理商業資訊的機器。第六章則檢視大型主機的產業發展,尤其是IBM三六○系統(System/360)這一級別的電腦。這個系統創立了第一種穩定的工業標準,並奠定了IBM在這個領域的主導地位。

第三部分涵蓋的時間則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電腦的發明,到第一代個人電腦開發成功的二十五年間,焦點則放在電腦發展史上一些關鍵的創新時刻。第七章是即時運算這個關鍵計算技術的發明。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來探討這個課題,例如航空公司的訂位和超級市場的條碼(Bar Code﹚。第八章討論軟體技術的開發和軟體產業的迫切需要。第九章涵蓋了六○年代末,一些計算環境主要特色的改變,例如:分時,迷你電腦(minicomputer)以及微電子學。這一章的部分目的是要修正一般讀者的觀念,電腦的發展並非從大型主機就一躍過渡到個人電腦的。

本書的最後部分則著墨在最近二十年的發展,描述電腦如何來到大多數人的桌子上。第十章敘述微電腦為何從七○年代中期業餘愛好者的產物,變成七○年代末期大家所熟悉的個人電腦。第十一章集中在八○年代個人電腦的工作環境上。這時個人電腦的緊迫問題不再是硬體,而是軟體,特別是易學易用的軟體。而微軟(Microsoft﹚和其他個人電腦軟體公司的異軍突起,無疑是這十年間最大的時代特徵了。本書最後一章則以網際網路做結,重點放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這項資訊科技的歷史發展上。

本書與其他許多書籍相比,可能更是時間的產物。我們研究的電腦技術,發展神速。在寫作本書的五年間,我們已使用了三代不同的個人電腦產品。本書的最後部分更是冒著在幾年之後就顯得有些過時的風險,因為電腦技術屆時可能已經朝著某些新的方向發展。電腦的歷史研究本身,也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歷史學家已經跨越了一個時期,那時他們把注意力放在桌上計算機和數字計算機上。我們的工作則放在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上,將電腦更廣泛地定義為資訊機器,除了技術因素之外,更強調它在商業和其他相關方面的作用。我們期待今後十年內,新一代歷史學者將會湧現,他們之中能有人寫出更新的電腦歷史書來,使我們對於電腦與消費者,性別,勞動者以及與其他社會或文化議題的關係,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書留下幾處空白沒有討論,這並不是因為缺乏有關的文獻資料。例如我們並不試圖去討論電腦科學和電腦理論,也不涉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問題。我們覺得,前者對一般讀者來說是過於深奧和太「內行」的東西;而後者,雖然還蠻有趣的,但它目前的進展還不足以讓我們能評估它的貢獻、分辨它的虛實,或者是明確地將它融入電腦歷史發展的主流之中。

書末附有我們所引用文獻的目錄,有興趣的讀者應該可以藉此瞭解與電腦歷史有關的主要文獻。

坎貝爾凱利 作者
英國沃里克大學電腦科學講師。
艾斯普瑞 作者
華盛頓電腦研究協會執行長。
胡頂立 譯者
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畢業,美國艾克隆大學(University of Akron)電機碩士。曾任科技雜誌編譯,現任職於新竹科學園區。
梁應權 譯者
廣西大學畢業,密西根州立大學物理碩士、物理化學博士,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曾發表科技論文及譯文二十多篇,譯作有《獅子不必咆哮》(合譯)。

1999/06/30

BIA00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5722

416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