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籬上的小黑點
優惠價
79
$253

圍籬上的小黑點

$320

書籍介紹

★臺北市推動兒童深耕閱讀工作計畫 104 年–107 年四年計畫
105 年度「兒童閱讀優良媒材」

緣起於大學時的繪本課程
五度修改、歷時四年的堅持與創作
科學的精細描繪‧文學的敘述筆調
帶你一窺小螞蟻的大世界

螞蟻是我們生活周遭很常見的小昆蟲,不論是在家中、公園或是山上,都可以見到不同種類的螞蟻忙碌的搬運著食物。這本描繪黑棘蟻自然生態的科學繪本,從黑棘蟻的食物、敵人、行為、特色、到蟻巢內部、婚飛,簡單明確的介紹了黑棘蟻的生命循環,書末還另外補充了關於黑棘蟻更詳細的知識說明,讓讀者更進一步認識黑棘蟻的特殊行為,以及蟻后和雄蟻生殖階級和工蟻的不同等等。

作者以生動的文學筆調描述,近距離的特寫構圖呈現,用科學圖鑑般的寫實筆觸,細細勾勒出圍籬的金屬質感、昆蟲的觸鬚和翅膀、植物的脈絡,以及蟻巢內部的質地等,帶領讀者一窺小螞蟻的大世界。

這兩位作者一位從小喜歡觀察自然生態,一位則是愛看書和自然生態影片,兩人在大學時都選擇與自然相關的科系,在一堂選修的繪本課程中,他們踏進了繪本的世界,進而投入創作。這本書是他們兩人一起合作的成果,一起畫、一起討論故事,以在校園圍籬上觀察到的黑棘蟻為主角,精細描繪出黑棘蟻的生態,希望小朋友看了這本書之後,能夠瞭解小小螞蟻的生命形態,並且開始去認識大自然、愛上大自然,進而尊重大自然裡的每個小生命。


這本書是給住在城市或鄉村裡、喜歡生物和不喜歡生物的所有小朋友的。
 
也許你喜歡觀察自然,抓過蜥蜴和青蛙,養過蚱蜢、金龜子,盯著從蟻巢進進出出的小螞蟻怎麼看也看不膩,一有機會就跑到附近的野地東翻西找。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螞蟻是怎麼決定要把巢築在哪裡的呢?還有,牠們這麼小,為什麼都不會迷路?又是什麼決定了牠們負責的工作呢?你知道嗎?這些好玩的問題,其實連科學家都還不完全了解呢!
 
也許你已經從書上看過蚜蟲、螞蟻和瓢蟲的故事,還知道哪些昆蟲會化蛹、哪些不會,對於動物如何找食物、築巢和搬家等習性也早就聽過了。但是,你是否曾經到野地裡探望那些居住在我們身邊的小生物,看看螞蟻是不是真的和書裡讀到的一樣,會搬運其他昆蟲,也彼此搬運對方呢?你家旁邊有沒有園丁整修花圃,或是圍起了施工的布條,新的大樓正要興建?原先存在那裡的小動物們搬家了嗎?還是有什麼厲害的招數,讓牠們可以繼續安然的生活呢?
 
對昆蟲感到有些害怕、覺得大部分的樹都長得好像的小朋友,我尤其想和你們分享藏在都市和野地裡各式各樣小生物的故事。我想邀請你們在公園或校園中探索一番:看看苦楝是不是開了滿樹淡紫色的花?五色鳥是不是正在挖著樹洞築巢呢?還有你們相信嗎?成熟的天竺葵種子長著天使般的銀白色睫毛,這讓它們能在空中飛舞;而在我們身邊小小的野地和圍籬的一角,就有好多小生物以它們獨特的方式過日子。我好高興曾經有人帶我去發現。自然是陪伴我們一輩子的寶藏,希望你們看了這本書之後,開始去認識它、也喜歡上它。
--王凌軒〈作者〉

以前在森林系念書時,老師要我們做一份關於野生動物的報告,我們選擇觀察系館附近的黑棘蟻。那時候,我們觀察的黑棘蟻就住在一道很類似書中畫的鐵絲網圍籬上,經營著幾棵小樹苗,養一群蚜蟲過生活。之所以有樹苗,是因為附近有幾棵大樹,它們結的果實被小鳥吃掉,種子排泄出來,就在圍籬邊發芽長大了。圍籬上有五、六種不同的藤蔓和灌木叢,看起來非常雜亂,但這其實就代表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結構,讓動物躲在裡面。在那片圍籬附近,我們還找到了其他八種不同的螞蟻和許多其他小生物;在本書最早的構想中,我們想把這些生物都放進來,但後來擔心偏離黑棘蟻的主題,於是就沒有讓它們出場,或讓它們躲在書中的小角落。
 
這本書前前後後做了五個版本,大部分我和凌軒都很喜歡,因為是不同風格的嘗試,雖然有些圖畫最後沒有採用,但我們都試著讓它們稍微變化,融在這個最終的版本裡。各位讀者可能有時候忽然好奇:「為什麼會想到在這裡擺這個呢?」那可能就是先前版本裡另一個場景變化後的樣子。
 
因為一邊念書,一邊創作的關係,這本書實在畫了非常久,終於畫完時,原本的圍籬上已經沒有黑棘蟻了,可能是因為環境被清理過,沒有了樹苗和蚜蟲,黑棘蟻只好搬家。但黑棘蟻是堅強的生物,我在學校另一處就發現了另一座黑棘蟻城市,那裡有很多人類的廢棄物,於是黑棘蟻就住在舊雨傘、破花盆、門框、斷裂的水管,以及乾掉的盆栽裡,形成一個繁榮的聚落。或許我們的黑棘蟻也搬家到某個更適合生活的地方,建立另一座小城市了吧!
--黃瀚嶢〈作者〉

蚜蟲、螳螂纖細的觸鬚,準備結婚的黑棘蟻單薄透明的翅膀,朱槿和絲瓜花瓣的脈絡、質地,烏桕木從春天到秋天的變化……以及維繫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都隨著兩位作者敏銳的眼光、熱切關愛的心思透出紙面;讓讀者從昆蟲的微觀角度一起數算,並且感受樸實生命的點點滴滴,從而發現一個遠比外觀還要寬廣深遠的內在世界。
——宋珮(藝術工作者)

兩位具有生物科學背景和繪畫天賦的作者,親身觀察記錄了發生在身邊的生物世界,再用冷靜的陳述、真實的場景描繪。他們不僅為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繪本,也為從事熱愛鄉土、尊重事實的科學傳播立下了好榜樣。
——林雨德(國立臺灣大學生態演化所副教授)

知識的重要,在於結合生活。螞蟻如此小,在地球上可扮演著不能小覷的角色。這本書傳遞科學知識,繪畫技巧寫實,以知識專業配合繪畫的節奏,引導孩子進入一個微細的自然世界。
——凌拂(知名作家、兒童閱讀推動者)


臺北市立動物園的昆蟲館也有展示螞蟻,每次觀察牠們活動,總會對牠們的分工和團隊默契佩服不已。這是本很有意思的繪本,雖然主角是螞蟻,但蘊含故事性的插圖,看完就讓人迫不及待想走出戶外,探索一下住在大自然的鄰居們!
——唐欣潔(臺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館長)

都市裡,除了人,還有很多小動物;圍籬上,除了鐵鏽,還有排隊出去工作的黑棘蟻。夏日午後,喜悅的閱讀這本令人驚豔的繪本,待會兒天氣涼了,一定要出去看看周遭的野生朋友。推薦給你,一起為這兩位年輕的作者BRAVO!
——袁孝維(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系主任)

這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書:和作者一起跟隨校園內「圍籬上的小黑點」行進,然後我們會觀察到這些小黑點生存和傳承的祕密,以及牠們跟其他生物間繁瑣複雜的互動關係;這比唸教科書好玩多了!
——高文媛(國立臺灣大學生態演化所教授兼所長)

螞蟻,通常大家對牠們不是視若無睹,就是在看到的時候把牠們吹掉、掃掉,甚至壓死、搓死。可是,螞蟻具有很獨特的行為與生態,在自然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本繪本是我們認識黑棘蟻,進入螞蟻世界的起點。
——張東君(科普作家、青蛙巫婆)

看著這本書從草圖到定稿,由黑白變彩色,能有幸見證本書的誕生,真的是我的榮幸!黑棘蟻是我博士論文的實驗動物,這本書所描繪的黑棘蟻生態畫面,張張都是我的回憶,可以說不僅寫實,更是寫意,有了這本書,一定可以幫助更多讀者瞭解黑棘蟻,認識社會性昆蟲,可以說,比我的黑棘蟻研究有更多的社會影響力,是自然科學與環境教育方面的好書,真心推薦給讀者收藏!
 ——鍾兆晉(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新北市立二重國民中學校長)

王凌軒 作者

1992年生於新竹,大學到臺北念生命科學系,進了生態實驗室才開始學當野孩子。畫畫塑造她觀察和敘述的方式,是她認識人的工具,也讓她加入數個精彩的工作團隊;但在這之前,畫畫對她來說,就是件停不下來的快樂的事。由於自己是先著迷於文字描繪的荒野,才慢慢認識真正的自然,相見恨晚,所以想用故事和美麗的圖畫把小孩都拉來一窺生物的神奇世界。

Ling-Hsuan Wang was born in Hsinchu in 1992, and ventured to Taipei for college to major in Life Science. Upon entering the ecology laboratory, she immediately fell in love with nature.

Painting shaped the way Wang observes and narrates. It has become a tool for her to get to know people, and has enabled her to join several wonderful work teams; but before all this, painting was already something she enjoyed immensely.

Because Wang was fascinated by the wilderness described in literature, she gradually came to know the true nature and wishes she had done so earlier. Wang’s wish is to use stories and beautiful pictures to bring children to the magical world of living creatures.One of her most popular books is Little Black Dots.


黃瀚嶢 作者

兩歲後就住在80後的資訊城市,像螞蟻住在同伴建築的巨大巢穴裡,用無形的化學訊息溝通。小時候喜歡玩螞蟻貯存食物的遊戲, 以致於長大後房間雜亂,堆滿奇怪的收藏品,還常常到戶外蒐集更多,而且幾乎從不丟棄。喜歡觀察自然生態,原以為要到山野中去找尋,但後來意識到城市也是另一種野地。

除了少數常常造訪的地方,幾乎記不住店面的位置或商品價格,常常搞錯捷運站出口,卻逐漸描繪出一張屬於自己的城市地圖,當中有埋在地底的水圳、消失的三合院與菜圃、古城牆、行道樹、曾經繁榮的聚落、老樹、蕨類、鳥巢、白蟻窩、流浪貓。從此生活在那張地圖中,並不斷試著以文字、繪畫與解說,來重新勾勒那些隱形的地標與道路,讓朋友得以共遊。

Han-Yau Huang lived in an information city of the post-80s after the age of two. Life felt like ants living in a huge nest that was built by companions, communicating through invisible chemical messages. When Huang was young, he liked to play the game of ants storing food, so when he grew up, his room was messy, piled with strange collections, often collecting from outdoors, and almost never discarding anything. He likes to observe natural ecology, and had originally thought that he would only find it in the mountains, only to realize later that the city is another kind of wilderness.

Except for a few places that are often visited, Huang can hardly remember the location of a store or the price of goods. He often mistakes MRT exits, but managed to draw a map of his own city with underground mines and disappearing courtyards, cabbage gardens, ancient city walls, street trees, once prosperous settlements, old trees, ferns, nests, termite nests, stray cats. He has since lived in that map and tried to re-describe the invisible landmarks and roads with words, paintings and explanations to allow friends to explore that city together. One of his most popular books is Little Black Dots.


2015/07/27

BKS201

小天下

硬殼精裝

25.5x23.6 cm

彩色

9789863207580

44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