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精英階層的財富和腐敗或許讓人們更難信任彼此,但我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也可能導致相似的結果。假設一位朋友請你幫個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忙,比如半夜去機場接機,你會期待他日後對你的善意有所回報嗎? 如果他沒有這樣做,你會感到不滿嗎? 如果你的答案為「是」,那麼你的人際交往模式可能傾向於「交換關係」(exchange relationship),會計算彼此的付出與回報;如果你的答案為「否」,那麼你可能傾向於「共享關係」(communal relationship),會為關係本身而主動付出、接受或分享。
「交換關係」最常見於自由市場,我們願意付款,是因為相信之後能拿到商品;我們願意簽約,是因為相信對方會履行承諾,因為這樣做符合對方的利益。正如經濟學家查爾斯.舒爾茨(Charles Schultze)所言:「市場機制的安排⋯⋯降低了人們對同情心、愛國主義、兄弟情誼、文化團結的需求。」舒爾茨的本意是在稱讚市場機制的優點,卻也無意間點出它的缺點:市場交易固然會促進人們展現善意,但難以辨別對方是否發自真誠。當銷售員跟你說:「這件衣服讓你的眼睛更有神!」他的話或許發自內心,但你很難指望他會在不適合時告訴你實情。
市場經濟是由自身利益所驅動,並容易讓我們將一切行為都解釋成追求自利。
我的研究團隊發現,人們往往於認為「為獲得經濟回報而行善的人」(例如為減稅而捐款給慈善機構)比「什麼都不做的人」更自私。交換關係在商業世界中無可厚非,但會讓人無法相信單純的利他行為。
「共享關係」一直是人們逃離交換行為的避風港,在那裡,人們得以停止計較得失,單純的相互支持。若說金錢是「交換關係」中的蜜糖,那麼在「共享關係」中,它則如同毒藥。如果你付錢給約會對象,那就不再是單純的約會,而是伴遊;如果你收費為別人提供建議,那就不再是單純的建議,而是諮詢。
大多數朋友之間都會避免涉及金錢交換,但問題在於:我們已經開始用計算金錢的方式,衡量生活中的一切。你從商店走回家的步數、冥想時間的長度,到最新一則社群發文按讚數,無不被計算、買進和賣出。
精神科醫師安娜.蘭布克(Anna Lembke)指出:「每當我們量化某件事,或賦予它一個數字時,就會增加成癮的風險。」
數字一直在商業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如今,它已經入侵我們的健康、自我認同與人際連結。這種現象被稱為「市場滲透」(marketcreep),不僅會改變我們追求的目標,更悄悄改變我們追求目標的方式,讓我們追逐數字而非實際體驗。量化當然有其優點,但同時會帶來全新的焦慮,尤其是無法達到標準的恐懼。一份來自失眠診所的報告指出,如今人們到診所求助並非因為睡眠問題導致疲倦,而是因為智慧手錶顯示睡眠品質未達標準。
市場化思惟進一步改變我們跟自己的關係,以及我們看待別人的方式。蘿根.藍恩(Logan Lane)是紐約市布魯克林區艾德華莫羅高中(Edward R. Murrow High School)的學生,社群媒體時常讓她感到窒息。藍恩每天搭地鐵上學時,總會遇見幾十名不同年級的同校生。她回憶道:「那裡彷彿是個伸展台⋯⋯ 展示著社群媒體與真實世界之間的碰撞。」
學生們一邊打量其他人,一邊緊盯著手機螢幕,有時滑到的貼文發文者,就離自己不過幾步之遙。
藍恩很早就開始使用社群媒體,她在六年級時拿到第一支手機後,就註冊 Instagram 帳號,不時會在上面分享一些搞笑的自拍照,以及自己的繪畫和編織作品。她打造的網路人設是一個古怪又愛冷嘲熱諷的人,雖然使用社群媒體,但又不把它當一回事。不過,真實世界的藍恩可不是這樣,她經常滑手機滑到睡著,認為「只要拍到一張好看的照片,就一定要發布」,也會密切關注別人對每則貼文的反應。
線上和線下生活之間的衝突多半只是小事一樁,但有些衝突卻會造成真正的傷害。
當人們不斷記錄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任何人都可能變成臥底記者,也可能隨時成為別人的話題焦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分辨什麼是真的變得愈來愈困難,而懷疑別人只是在作秀卻變得愈來愈容易。疫情爆發後,學校改成線上教學,藍恩更將大把時間花在社群媒體上。
一旦覺得自己的形象在別人心目中可能變差,就會貶抑自我價值,她說:「我不斷在社群上看到長得更漂亮、更有藝術天分的人,我也想變成那樣。我為自己不是那個『理想中的我』感到萬分羞愧。」
社群媒體影響人們的生活將要邁向第三個十年。以臉書(Facebook)為例,它在 2004 年於哈佛大學成立,兩年間迅速擴展至數千所大學,並於 2006 年公開上線。近來有研究者檢視臉書進入校園後對大學的影響,發現大學生使用臉書後幾個月內,出現更頻繁的憂鬱、焦慮、疲憊和飲食失調;他們更常求助於心理諮商,也增加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次數。
導致這種情況的罪魁禍首之一是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使用臉書後,學生看到同儕在開派對、度假,彷彿每個人都在享受人生。社群媒體展示出人們生活中的精采片段,使得使用者拿來與自己比較,結果對工作、家庭、人際關係和身體形象感到不滿。不僅如此,許多社群媒體還將人際關係數據化,透過計算按讚數、分享數、轉推數,讓比較和競爭變得無所不在,與他人進行深度交流卻變得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