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在《善意與信任》一書中,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賈米爾.薩奇揭示,當代社會因詐騙、假新聞與社群謾罵而加劇「憤世嫉俗」,人際信任大幅下滑,導致孤立與疏離。而這本書的出現這是希望能鼓勵以理性樂觀重建善意連結,並證明信任能激發正向社會變化,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
你是否曾經接過詐騙電話?或是一不小心掉進詐騙集團設下的陷阱?又或者,即使從未真正遭遇過詐騙,卻因為聽聞太多相關新聞、親友經歷,讓你開始對社會感到失望、對人性產生動搖?懷疑別人是否別有所圖,對於陌生人的善意也有所保留。再加上,網路上假新聞橫行、社群媒體充斥謾罵與惡意評論,是否也讓你覺得世界正變得冷漠、自私,甚至令人感到害怕?
這樣的你,其實並不孤單。研究顯示,1972 年,有半數美國人相信「大多數人值得信任」;但到了 2018 年,這個比例降到三分之一。這不只是數據上的下降,更代表一種集體心態的轉變:「憤世嫉俗」(cynicism)正在蔓延,它成為人們用來保護自己的心理防衛機制,雖然看似能讓我們感到安全,實際上卻是一把雙刃劍,可能封閉我們與他人與世界的連結,讓人陷入更加孤立與疏離的狀態。
在最新出版的《善意與信任》一書中,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賈米爾.薩奇(Jamil Zaki)精準切中當前的社會困局與氛圍,深入剖析「憤世嫉俗」如何侵蝕個人心理健康,破壞職場與家庭文化,甚至動搖民主與社會共識的根基。想像一下,在職場中,當同事間彼此防備、互相猜忌,這樣的環境如何孕育創新與合作?又或者,當家人之間互不信任、懷疑彼此,又如何能夠建立親密與歸屬感?
薩奇的研究帶來一線曙光!他用科學證據證明:人們遠比我們想像中更具善意、慷慨與開明!當我們選擇不信任,世界就真的變得冷漠;但當我們選擇相信善意,它也會被喚醒。這就像是一場信任的連鎖反應:一個小小的信念或善意,或許就能點燃另一個人的信心,進而觸發社會一連串的正向改變。
重建人際信任與善意,才能化解當代社會及個人困局!
這不是天真的樂觀主義,而是一場「選擇信任」的人性革命。
這本書不是要你盲目樂觀,而是邀請你培養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抱持希望的懷疑主義,這是一種批判性思考,讓你既能看見人性與社會的問題,同時尊重與激發我們的優點。這是更準確理解他人的方式,能幫助我們重新平衡對人性的看法,並一同打造出我們真正渴望的世界。
在這個看似支離破碎的時代,選擇相信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讓我們一起找回對人、對世界、對自己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