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為何現代人總把別人當壞人?朱家安在《善意與信任》推薦序中指出我們因「負面偏誤」與社群媒體操弄,誤以為世界充滿壞人,導致政治極化、信任崩解。書中也倡導唯有重建善意與信任,才能打破憤世疾俗的循環,才能打造更幸福的社會。
在美國芝加哥有個女人,人稱「福利女王」,他用幾十組姓名、地址和電話號碼,捏造好幾個退伍軍人遺孀身分,騙取各種社會補助,累積到手數十萬美元。
在 1970 年代,美國共和黨總統雷根時常提起這個「福利女王」故事,用來攻擊社會福利政策。雷根的故事效果很好,畢竟,還有什麼事情,能比誠實納稅人的錢被騙子拿去享樂更可怕呢?在 1978 年,芝加哥所在的伊利諾州,有 84% 的選民認為,該洲最迫切的問題就是福利詐欺,當許多人想像社會福利的獲益者,腦中浮現的不是貧困的老實人,而是喝香檳的騙子。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 70 到 80 年代,美國進行越來越大規模的福利詐欺調查,卻沒有找到想像中淹腳目的福利騙子。「福利女王」確有其人,但領取社會補助的人絕大多數也都真的需要幫助。可惜的是,雷根的故事依然成功污名化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並且讓美國人不再信任社會福利。在美國,社會福利預算數十年來穩定減少,貧窮家庭數量則逐漸增加。
上述討論出自《善意與信任》第九章,然而,這本書的主軸並不是左右鬥爭,正好相反。《善意與信任》的作者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薩奇(Jamil Zaki),他認為不論是左派或右派,都對對方以及普遍的人類缺乏信任、認為別人是壞人、政治立場不同者都別有所圖。照薩奇的說法,這種心態瀰漫現代社會,讓社會成本增加,讓人們更不快樂。
▍憤世疾俗的現代人
古希臘的犬儒主義(Cynicism)強調實現美好人生的方式就是清心寡欲過簡單日子,現代人的憤世疾俗心態(cynicism)則讓我們用更負面的方式看待社會。在台灣,我們也時常聽到「現在犯罪猖獗」、「經濟景氣一年不如一年」的說法,即使事實往往相反:依照內政部警政署資料庫,近十年來台灣犯罪率,從 2005 年的 55 萬起刑事案件,到 2023 年的 28 萬起,大致上是穩定逐年下降;而 GDP 自然也是逐年上升。
現代人容易把環境和其他人看得比實際上還要負面,薩奇把這種情況稱為「負面偏誤」。「負面偏誤」的背後涉及許多重要且有趣的心理和社會現象。例如:
● 遭遇環境變遷的八卦本能和道德情感:做為社會性動物,人本能的對八卦感興趣,並對道德瑕疵有情感反應,畢竟,如果你生活的兩百人小村落裡有人有些問題,那你最好了解一下,並且適時展現態度,讓其他人知道你跟他們一樣是有正義感的善良百姓。在動輒數千萬人共同組成的現代國家,我們當然不可能了解每個人的動態,然而,我們的八卦本能和道德情感可能來不及改變,就已經遭到媒體和政治人物利用。
● 利益衝突的社群時代:這樣的情況在網路上更嚴重,擅長使用心理學手段操弄使用者的社群平台,早就知道在各種情感當中,憤怒可以帶來最長的使用時間和最多的互動。當然,憤怒帶來的互動不會很愉快,但畢竟承受這些痛苦的是你,又不是祖克柏。
● 從眾效應和集體錯覺:當負面消息跑得最快、得到最多討論,不但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這些負面消息上,從而引發可得性偏誤,而且我們對社會的知識外包也會引發從眾效應,讓你覺得「既然大家都在討論這事情,那這事情應該不但是真的,而且還真的很重要吧!」
「負面偏誤」在民主環境帶來其他傷害。當人將人看得更加負面,激烈的政治環境就變得更加仇恨,我們會高估政治意識形態不同者想法極端的程度,把對方想像成惡魔。
▍負面偏誤與政治極化
根據已故政治學家朱雲漢 2009 至 2012 年進行的「選舉與民主化調查」,泛綠民眾和泛藍民眾都把對方想得比事實上更加極端。在統獨議題上,有將近30%的泛藍民眾認為民進黨採取的是「盡快獨立」立場,然而在民進黨支持者裡,支持此極端立場的只有25%;有將近 40% 的泛綠民眾認為國民黨採取的是「盡快統一」立場,然而在國民黨支持者裡,支持者極端立場的人不到 10%。當然,在 2012 年,台灣和中國的關係並不像現在這麼緊張,但反過來想,上述心態和偏誤,在當前備戰狀態,應該只會更強。
把立場不同者極端化,這情況不是台灣的專利,而是廣泛發生在所有民主國家,並且威脅民主溝通。依照《善意與信任》裡提到的美國數據,民主黨支持者估計只有 35% 的共和黨人認為「美國應該從過去的錯誤學到教訓」,但其實這樣想的共和黨人超過 90%;共和黨支持者估計只有 40% 的民主黨人認為「憲法應該受到維護和尊重」,但其實這樣想的民主黨人高達 80%。在 2022 年的研究裡,喬瑟夫(Joseph)等政治學者發現,雖然民主黨和共和黨裡願意「使用暴力來推動訴求」的人都不到 10%,但他們都認為對方陣營裡有超過 30% 的人願意這樣做。
▍和平與信任的未來
不信任和將人極端化非常危險,1980 年代,蘇聯國家安全局懷疑美國將開戰,因此時刻注意美國開戰的徵兆,結果是當你手上拿著鐵鎚,看什麼都像釘子,而他們蒐集到的線索,反過來強化了他們的懷疑,差點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不信任和負面偏誤都可能自我實現,有些心理學實驗顯示,要是你不信任合作對象,認為他可能欺騙你,那麼合作對象欺騙你的機率真的會增加。憤世疾俗的態度,恰好會把其他人往你擔憂的方向推。這也意味著,當你發現自己因為不信任人而避開了雷,這並不代表:假若你當初信任對方,就會踩到雷。說不定剛好相反:當你信任人,對方也會變得更值得信任,帶來先前無法想像的雙贏結果。
要改變社會當中多數人的心態,相當困難,然而當多數人都憤世疾俗,又會造成惡性循環、每況愈下。在這裡,我想邀請你想像兩個社會:
● 善意與信任的社會:社會上多數人相信其他多數人是好人;每個人政治立場不見得相同,但他們也相信立場不同者只是對美好人生或合作方式有不同看法,而不是要把自己趕盡殺絕。這些心態,讓這個社會有更多合作和信任,人們更加快樂,造成循環。
● 憤世疾俗的社會:社會上多數人相信四周有許多壞人,並且把政治立場不同者看成邪惡的壞蛋。這些心態減少了社會合作,人們懷抱猜忌,緊張過活,造成循環。
我相信我們的社會沒有「善意與信任的社會」這麼好,也沒有「憤世疾俗的社會」這麼糟,而是位於期間。但重要的是,包含你在內,越多人相信我們比較接近哪個社會,那麼,我們接下來,就會真的往那個社會靠近一些。
《善意與信任》討論人的觀念如何影響價值和事實,並讓我們過得更好或更差。若你對「一群人如何一起搞錯事情」這類偏誤探討感興趣,可以參考心理學家羅斯(Todd Rose)的《集體錯覺》。若你擔憂網路社群時代對人類心理的影響,可以參考認知科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的《失控的焦慮世代》。最後,若你對書裡關於良善人性的樂觀看法頗有共鳴,可以進一步閱讀作家布雷格曼( Rutger Bregman)在《人慈》裡關於人類互信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