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在時代之上.與世界對話
優惠價
79
$474

在時代之上.與世界對話

臺大工學院追求卓越80年

書籍介紹

從人們日常生活到國家重大建設
從支撐傳統民生工業到助力台灣AI永續未來

臺大工學院以80年時光

深耕教育與學術研究,傳授知識、建立創新思維、培養優秀專業人才
為台灣工程領域打下扎實基礎,並因應台灣每個階段的挑戰
積極回應時代的需求,引領產業脈動,與世界對話

臺大工學院從1945年起設立至今,不斷創造歷史,例如:建構台灣第一座拖航水槽、第一次由學生執行探空火箭試射計畫、參與第一座由國人獨力設計與建造的大型拱壩、催生台灣第一台迷你電腦等。

同時,臺大工學院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教育品質,發展至今成為涵蓋各工程領域的全方位工學院,共有6個學系暨研究所、5個獨立研究所、11個系所同時設有碩士班與博士班、3個博士學位學程、1個全英語學士學位學程及12個院級研究中心,在國內工學教育領域位居領頭羊地位。

工程是國家建設的基石、社會進步的動能。本書書寫了臺大工學院80年發展歷程中,於土木工程、機械與電機工程、水利工程、環境工程、材料工程、醫學工程等領域,持續提升教學品質與研究成果;培育出的專業人才,在台灣各階段皆扮演關鍵角色,對產業發展貢獻卓越。臺大工學院不僅回應產業需求,更引領技術升級,與社會脈動緊密相連,見證且引領世代的變遷。

與世界共同成長,為國家培育人才  陳文章
迎向全球挑戰,開創工學新局  江茂雄

寫下紀錄的故事

「天字第一號」畢業證書
百年工學的起點
別具匠心的化工一館
台灣第一座拖航水槽
土木系第一位外籍生
《建築法》裡的關鍵字
新五四女廁運動
最早發射火箭的學生們
引擎聲裡揮灑青春
校園裡的戰鬥機
以刊物引動思潮
產學合作先鋒

回應時代的教育

1943年~1969年 在困頓中點亮學術的光
1970年~1989年 轉型年代的奠基工程
1990年~2003年 多元教研,拉大知識光譜
2004年迄今 在智慧經濟時代碰撞創新

與世界對話的力量

陸志鴻院長 推動台灣工業教育的先行者
地震科學研究 從工程補強到AI預警驚豔國際
翡翠水庫 台灣水利工程指標之作
浮式風電 邁向亞太能源新標竿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提升轉換效率,擺脫鋰電風險
推動都市改革與居住正義 迎向更公平永續的未來
搶救寶藏巖、蟾蜍山 守護公共歷史的庶民生活經驗
駐極體材料應用 深入社會民生的學術研究
次奈米材料 拓寬台灣半導體產業實力

奔赴世界一流

成為具全球影響力的學術品牌


臺大工學院大事紀

迎向全球挑戰,開創工學新局

江茂雄.臺大工學院院長

臺大工學院80年了,工學院的發展史,不僅是一段工程教育的演進史,更是一部台灣科技與產業成長的縮影。

80年,是一段足以見證歷史變遷與學術脈動的時光,也足以驗證工學院始終站在國家發展與科技創新的關鍵位置,見證並參與台灣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化、現代化,直至今日知識經濟與數位轉型的深刻歷程。

回顧這段歷史,從戰後重建、十大建設等國家重大建設,味精、水泥等民生工業發展,到電子、半導體等科技產業崛起,再到近年面對淨零轉型、智慧製造、人工智慧科技、空間治理與災害韌性、國際鏈結等全球議題和挑戰,每個關鍵時刻,都有工學院師生與校友的身影。

隨著時代進步,我們持續加強在國際化、跨域創新及永續發展上的布局,致力吸引國際優秀學生與學者,讓世界進入校園、讓台灣與世界對話,從強化全英語授課環境,到積極促進國際研究網絡、深化跨院系整合到鏈結產業需求,積極與世界頂尖學府建立實質合作關係,也擴大雙聯學位與交換計畫的深度與廣度,使得每一位工學院學生,不僅是工程專才,更是具備國際視野與社會關懷的世界菁英。

《在時代之上.與世界對話》的出版,爬梳了工學院在不同歷史階段展現出的使命感與前瞻性,讓讀者看見工學院不僅重視基礎學科的培養,也關注工程倫理與社會脈動,認識到工學院不只是研究成果的產出者,更是科技發展的參與者與價值的塑造者。

工程是國家建設的基石、社會進步的動能。80年來,工學院秉持「教學與研究相輔相成」的教育目標,培育無數人才,他們將所學化為社會實踐,在產業、學術與公共領域發光發熱,足跡遍及國內外,不僅體現工學院精神,也彰顯工學院肩負的榮耀與使命。

未來的挑戰不會減少,工學院的貢獻會更顯著。工學院將繼續秉持開放、多元、務實的精神,依循「成為世界一流的工學院」願景,在教學、研究與社會貢獻三方面持續精進,並透過國際合作與創新實踐,為台灣、為世界提供可行且具前瞻性的專業解方。

與世界共同成長,為國家培育人才

陳文章.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臺大工學院成立至今80年,臺大也將在2028年迎接百歲生日。將近一世紀的歷程,我們與台灣一起成長,培育無數人才。

大半世紀前,化工系畢業生為台灣石化產業打下根基,機械系培育的人才推進了台灣從農業轉型到工業社會的腳步;1970年代,十大建設或如翡翠水庫等民生設施,不乏土木系校友的身影;1980年代起,電機系畢業生引領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崛起與前進,成就台灣今日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角色;到了二十一世紀,全台上市櫃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約三分之一來自臺大,有相當比例來自工學院。

校友在學術界也卓有成就,當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與科學院院士的比例,位居全球華人大學之首,甚至在國際頂尖大學發光發亮,例如: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任期最長的校長楊祖佑、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第一位華裔校長田長霖,都畢業自臺大工學院。

人才培育、教學研究,是大學的兩大使命,但臺大身為台灣高等教育龍頭,還有另一個重要使命,就是擔任政府智庫,給予適當的政策建言,並引領社會風潮。面對新的時代,我期許臺大各學院和系所,持續培養具備專業能力、執行力、跨域素養、利他精神和國際視野的領導人才。尤其國際視野的拓展,自我上任校長以來,經常鼓勵學生離開舒適圈,前往不一樣的環境,透過長時間的觀察與互動,認識其他國家的文化歷史和思想背景。

目前臺大全力推動國際交流與國際合作計畫,除了交換生和雙聯學位,並推出較短期的新型態國際學程,時間從兩週到兩個月,今(2025)年參加學生至少有500人,未來會增加為每年500人至1,000人,預期工學院學生會是其中主力。

我們這兩年也不斷深化與國際頂尖大學的合作,包括:與日本九州大學、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簽署合作備忘錄,另與日本筑波大學、法國科諾伯勒阿爾卑斯大學簽署三校聯合中心合作備忘錄,推動共同研究及學術研討,帶動學生擴大國際視野。

面對全球高等教育競爭,臺大致力提升論文引用數,在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新公布的2026世界大學排名,我們位居全球第六十三,創下歷年最佳成績。我們必須強化研究的深度和國際影響力,增加國際合作、投入全球性議題,在2028年朝全球前50名邁進。

對一所大學來說,排名並非終極目標,無論是初度80歲生日的工學院,或即將邁入百年的臺大,都會謹記使命,培育每一個臺大人成為值得尊敬的人,為社會和世界做出更多貢獻。

丁希如 作者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編輯出版專業博士,南華大學出版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日文系學士。長期投身文字、出版工作。


邵冰如 作者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聯合晚報》、《聯合報》、《美國世界日報》。現為自由撰稿人,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系,著有《植夢共好:德威國際口腔醫療體系創新之路》、《為一切人成為一切:聖保祿以醫療傳愛》、《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四季藝術創辦人唐富美的教育創新》等書。


陳育晟 作者

曾任《遠見雜誌》資深撰述、《天下雜誌》資深記者,畢業於臺大新聞研究所、政大外交系,曾經跑過科技、兩岸、外交等路線,現為自由撰稿人。合著有《這樣愛,給世界更多可能》。


2025/08/27

BGB609

天下文化

平裝

17×23×1.9cm

黑白

9786264175029

312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