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小說

擲地無聲書
優惠價
$200

擲地無聲書

$200

書籍介紹

本詩集是羅智成同名舊作《擲地無聲書》的重新出版品,書中可看出作者該階段的寫作企圖與歷史觀,原書出版至今已十一年,重新出版極具代表意義。

本詩集除了重新編排、重新撰寫序言並增補年表外,同時也邀請名作家陳大為先生為其中的〈說書人柳敬亭〉一詩作注,為本書增色不少。

二○○○年修訂版序    詩是生命的刻度
原版序    
諸子篇
齊天大聖
耶律阿保機
山賊之歌
說書人柳敬亭
(注)說柳敬亭    陳大為
荀子
墨翟
莊子
李賀
哥舒歌
徐霞客

擲地無聲篇
春天
光年三章
美學
自然
夢羅湖畔
魔鬼湖畔靜坐
二十七日,冱寒。
從父親的墓園望去
清晨
我的靈感
信中最後一段
唐吉訶德像——致W
隨筆
鷹1
鷹2

搖籃練習
近午
暑假最後一個晚霞
87年夏日寫下
情詩

索引
創作年表

二○○○年修訂版序 詩,是生命的刻度

羅智成

在這些年若即若離的創作與觀察裡,我隱約理出某種不十分確切但相當「羅記」的心得——詩其實有兩種意義(雖然它們幾乎分不開來):一是在文學傳統裡被理解的文學工具,被絕大多數詩人真誠書寫而不加質疑的;另一種我還沒想到確定、簡單的說法——事實上,它反而有點像是抗拒所有被確定的書寫方式的思考方式——相對於那些有意無意已經認定「詩」就是自我表達最完美的工具的詩人們,這極少數的創作者偶爾會覺得:在你那篇作品還沒有被成功地完成與理解之前,根本不曾有什麼最完美的形式——詩只是對所有那些被探索、被期待、被修改、被「找不到」的某種完美的可能的代名詞罷了!

這些大部分時間被稱為「我」的創作者心目中的文學創作事業,是遠比文學傳統所呈現、所定義大得多的,猶如一種「生活方式」。

而詩,是生活中永遠不會被找到的解答的替代品。

詩因此更像是,某種生活情境的追求。「筆補造化天無功」,現實世界的素材與內心理想世界的規格之無止境的對話、轉換,讓我們對生活有了不同的對應方式與態度。而文字是其中我們最常用、最熟悉的工具。從這個觀點來看,文字創作出來的詩,如果缺乏了對詩的某種體認的話,其實是和詩完全不相干的(此刻,我所接觸到的許多詩作,正給我這樣的感覺)。這不是很奇妙嗎?我們即使依照詩的形式、語法、遊戲規則寫出一首詩,而它卻可能不算詩。

所以,理所當然地寫詩的人,和恐懼自己不能再寫詩的人,雖然大部分時候是重疊的,其實有很不一樣的地方。前者極力斟酌、修辭,後者極力思索、反省,且認知到:

「詩」不是一種發表(或創作出來)後才有作用、有價值的事物。它更根本、更早於文字、大於文字——這樣的創作者寫詩時,不是基於對文字功能的樂觀信仰,不是基於對詩的「美感基因」的信賴,而是帶著對文字的單薄、受限、無力與無謂的焦慮與無奈,帶著對既有詩作、詩傳統的不滿與不耐。詩的豐盛往往是文字(或其他媒體)難以勝任、承載的,寫詩之所以令人著迷,是在工具的有限與生活的無限之間,我們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某種恆久的暗示或關聯,並讓它們彼此「存在」、「顯現」。

而這暗示或象徵又使我們為自己找到比暗示或象徵(理應)更堅實、具體的存在位階。

不論是一個詞句衝撞在我們大腦的行星地殼上,激起一些可以被辨識的「存在」灰塵、深鏤一個可以被辨識的「存在」凹痕,或是一首詩,詩的感動,衝擊在我們淤積著麻痺的生活沼澤,改變了一個神經元或一、兩次舒暢的呼吸,詩都——也應該都為我們的生命注入新的可能、新的元素。

一九七九年出版的《光之書》和一九八九年出版的《擲地無聲書》都不曾遠離我上述的信念,雖然在題材與風格上有較大的轉變,但是書寫的動力、創作的機制仍是一樣的:對現實生活、既有文明與書寫方式感到不足與不滿,渴望用別人可以解讀、辨識的,自己的方式來記錄知感經驗與理想——同時促進自我心靈的新陳代謝——這大概就是生命形態的展現吧?

詩,是生命的刻度。

我的有限時間的,刻度。

它不只在丈量那些已存在的事物。

它在呈現、創造、彰顯某種生活。在那樣的生活裡,困厄的、不滿足的靈魂力圖透過想像、憧憬、反省等心智活動,來超越自己的平凡、脆弱、短暫與渺小。

那是迄今我見識過人類為了珍惜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最優美的儀式。

透過想像、憧憬與反省,詩擴大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較美好的性格、較深切的情誼、較真摯的理想,以及較美麗的世界都有了在現實立足的空間。

羅智成 作者
一九五五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系學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陌地生校區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班肄業。 詩人,作家,也是多面向的媒體怪獸。曾任中時晚報總編輯、樺舍文化事業總經理、台北女性生活電台台長,現任媒體事業負責人。參與過許多傑出媒體的創辦,其中包括極盛一時的《TO'GO旅遊雜誌》。 作品有詩集《畫冊》、《光之書》、《傾斜之書》、《擲地無聲書》、《寶寶之書》、《黑色鑲金》,散文及評論《M湖書簡》、《亞熱帶習作》、《文明初啟》、《南方朝廷備忘錄》、《泥炭紀》等。文字風格獨特,深邃幽微,語法神秘迷人。本書則是他為了探索當代台灣旅行文學新語言,一反原本風格所作的嘗試。

2000/06/08

BLH033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693-1

192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