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小說

救贖
優惠價
85
$281

救贖

Puhdistus
書籍介紹

榮獲歐洲書獎、法國費米娜獎、法雅客小說獎
囊括北歐文學大獎:北歐理事會文學獎、芬蘭國家文學獎、魯內貝格獎、芬蘭讀書俱樂部獎、米卡.沃爾塔利獎、卡勒維.安提獎……等
版權售出四十多國‧即將改拍電影

謊言赤地,愛情依然走過!

絕望的土地開不出善良的花,因為埋藏了最赤裸的人性。
她因恐懼而做出抉擇,成為時代的倖存者,也種下多年後贖罪的契機。
如果命運之神再次降下考驗,她該選擇犧牲自己,還是帶著愧疚活下去?

一九九二年,蘇聯政權垮臺,愛沙尼亞人民歡慶俄國人離開,但年邁的愛莉德選擇窩居僻鄉,深居簡出。某日,一個年輕女孩突然闖入愛莉德的院子,她衣衫不整,渾身爛泥,像隻被丟棄的小動物。女孩那驚懼的眼神、緊繃的肌肉,喚起愛莉德過往的記憶:唯有瀕臨死亡威脅,才能塑造出這種身體。她想知道,這女孩到底經歷了什麼?

五十多年前,少女愛莉德與姊姊英格住在愛沙尼亞。愛莉德遇見愛國青年漢斯,頓時墜入愛河。然而,他的目光只停留在姊姊身上,痛苦的愛莉德強壓心中妒忌,等待命運對她伸出援手。到了一九四○年代,蘇維埃紅軍勢力進入愛沙尼亞,漢斯成為被剷除的目標,愛莉德決心要保護漢斯,就算必須背上羞辱,也在所不惜……

《救贖》描寫在環境壓迫下,兩代女性為了生存必須面臨的挑戰。奧克莎儂以二十世紀紛亂的愛沙尼亞為背景,用舞臺劇換幕的方式,將兩個女人的過往今昔交錯層疊,拼湊出一段令人顫慄、感嘆又無奈的家族故事。儘管時間流逝,政權更替,但歷史終將在人的記憶裡留下永恆的痕跡。

《救贖》講的是時間的故事。我們通常以為時間是線性的,「昨天」在我們的後面,而「明天」在前方。但是,於某些人,「昨天」會在「明天」出現。例如《救贖》的女主人翁愛莉德。
那個不堪回首的「昨天」,忽然再度出現在自己的生命裡,可以有兩種選擇:設法繼續掩蓋,或者,看出這件事的機會。「昨日重現」,或有可能不是來報仇或揭發的,只是給我們一個重新做選擇,以及彌補的機會。
愛莉德便是如此,她修正了昨日,因而得到了救贖。

──袁瓊瓊(作家)


一位年輕女子的闖入揭開故事的序幕,在戰火摧殘及時代巨變中的這一頁故事開始倒敘。隨著故事往下讀,心中的謎團一一解開。戰火無情,敘事時代巨輪下個人價值渺小,人人顛沛流離,該如何生存或繼續下去? 你需要一個信仰!
為了心中的信仰──愛情,女主角愛莉德‧楚飽受試煉,最終仍選擇背叛手足,出賣自己的靈魂。然而,命運的安排,讓愛莉德‧楚在餘生靈魂備受灼燒痛苦的情況下撞見這名年輕女子。當下,她回首人生或許無法重來,卻有機會獲得救贖,讓因信仰而背叛手足的罪,因而獲得赦免與重生。

──黃素娟(誠品信義店副店長)


對於權威與恐怖的抵抗背後,使人頓生勇氣的,或許不是正義、國家等大詞彙,而僅僅是愛的飢渴。所以,那或許不是勇氣,而是一種瘋狂──這是命運的巧合,還是狡猾?當姊妹同時愛上同一個男人,嫉妒使人燃燒也使人堅硬,使人在高壓之下仍能想出偷渡人生的方法,也使姊妹同時失去了她們的愛人。然而,良善也許像是晚醒的種子,當愛與政治的夢幻都被洗淨了以後,才可能試探地,遲疑地,伸展它自己。

──楊佳嫻(作家)


我們一生都在為愛哀樂,為愛造業,終也將為愛贖罪。贖罪贖出了人性嫉妒之火的糾葛,女人為愛足以犧牲對手(即使是親姊姊)的悲劇。
餘生倖存者老了,愛的往事隨風飄逝,這時命運給了她另一個流浪的女孩,她收留這個陌生女孩,女孩也開啟了她的贖罪旅程,揭開滿是痛苦的記憶黑箱。
這本小說倒映出每個女人心中對愛的原型與纏繞的欲望。

──鍾文音(作家)


百分百的傑作、絕妙好書。我希望全世界的讀者,真正的讀者,都來讀《救贖》。

──南希.休絲頓,《斷線》作者


《救贖》確實是一部驚人的小說,讓人心碎,同時又滿懷希望。經由兩個女子的故事,蘇菲‧奧克莎儂呈現了一個國家被蘇聯、西方,以及歷史本身反覆傷害,但仍試圖站穩腳步的故事。

──拉拉.瓦彭亞 (Lara Vapnyar),《家有猶太人》作者


文字調性令人聯想到伊恩‧麥克尤恩的《贖罪》,這部作品堪稱斯堪地半島最棒的犯罪小說。這件苦澀的珍寶預告了,文采洋溢的奧克莎儂筆下肯定會出現其他傑作。

──美國《科克斯書評》


蘇菲‧奧克莎儂已然成為一個文學現象……《救贖》是一部精采絕倫的作品,緊抓住讀者的想像力。

──英國《泰晤士報》


令人讚嘆的作品……奧克莎儂刻劃出一件有渲染力,同時充滿人道關懷的藝術作品。

──美國《新共和》雜誌,Jacob Silverman


別跟我借《救贖》,我不會跟它分開的。我讀《救贖》讀了兩次。第一次讀的時候,我全神貫注,連女兒對我唱歌也無法讓我停下來……這本書的敘述太吸引人了,讓我第二次讀的時候整個人深陷其中……將會像史迪格‧拉森的作品一樣擄獲讀者的心。

──美國《康科德箴言報》,Megan De Vorsey


權力和失去是《救贖》的主題……它提醒了大家那些我們寧可遺忘的事,那些發生了、卻不被世界正視的事。這個故事包含了數百萬人的人生,他們被迫作出不可能的決定,幸福人生被竊取,……可和瑪琳娜‧路維卡的傑作《烏克蘭拖曳機簡史》和《兩輛拖蓬車》相比。

──《經濟學人》(線上版)


奧克莎儂熟練地處理雙主線和多重觀點,讓人一頁接一頁,最後到達戲劇性的結局。推薦給喜愛托爾斯泰和巴斯特納克等俄國作家,以及以愛欲與背叛為主題的當代作品的讀者。

──美國《圖書館期刊》


假如您今年只能讀一本書,就讀《救贖》吧。

──丹麥《Elle》雜誌


《救贖》一書殘忍、扣人心弦又精巧,迴盪著懸疑氣氛:未說出口的祕密和羞愧之事……像網一樣覆蓋全書,讓讀者一頁頁讀下去……筆觸生動、精確而美麗。

──芬蘭《首都報》


蘇菲‧奧克莎儂是位技巧超群的小說家,漸次開展她這迷人的故事。她能抓住細微而隱晦的戲劇性,呈現扭曲的心理和因愛而自我欺騙的理由。芬蘭能以此閃亮新星為傲。

──丹麥《晨報》

蘇菲.奧克莎儂 作者
近年歐洲最受矚目的文學新星。《救贖》讓她拿下了北歐所有重要文學大獎,包括:芬蘭國家文學獎、魯內貝格獎、芬蘭讀書俱樂部獎、米卡‧沃爾塔利獎、卡勒維‧安提獎等。同時,她還榮獲有「北歐的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北歐理事會文學獎,並成為該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救贖》在全世界賣出超過四十國版權,熱潮從北歐延燒至歐洲大陸,不僅獲得歐洲書獎和法國費米娜獎的肯定,更創下法國法雅客(FNAC)小說獎的先例,成為首位非以法文原創的得獎者。 一九七七年,奧克莎儂出生於芬蘭,母親是愛沙尼亞裔,父親是芬蘭人。她在二○○三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史達林的乳牛》(Stalin’s Cows),內容充滿爭議,受到各界討論,並獲「魯內貝格獎」提名(此為芬蘭最具聲譽的文學獎之一)。兩年後,奧克莎儂順利出版第二部小說《小珍恩》(Baby Jane)。 二○○七年,她創作的劇本「救贖」(Puhdistus)登上芬蘭國家戲劇院,甚至成為芬蘭國家戲劇院的常備劇碼。二○○八年,同名小說《救贖》出版,一炮而紅,久踞芬蘭暢銷排行榜,獲獎無數,並改編為電影及歌劇。芬蘭《首都報》讚譽此書「宏偉、令人顫慄,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想閱讀、書寫,並出版的小說」。奧克莎儂於二○○九年獲愛沙尼亞《信使報》選為「年度風雲人物」,是芬蘭最有潛力的年輕作家。
蔡孟貞 譯者
一九六五年生。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普魯旺斯大學應用外語碩士。喜歡法文,喜歡法國。譯有《往事的力量》、《伊妲莉亞》、《凶眼》、《豹紋少年》、《最後一顆石頭》、《沉淪》、《放手》、《真愛獨白》、《暗夜無盡》、《聖殿指環》等作品。

2012/03/31

BLH099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2168905

366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