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沉》隨書附贈CD說明
|
|
這是一部罕見的,具有「神啓感」的,魔幻現實主義中國文學作品。
小說以黑色幽默筆調,描述愚昧眾生陷於食人罪孽,終致整省沉陷為湖。
故事的主軸發生在實體與虛構交織的「廣希省」,大山中那些愚昧荒蠻,又極富象徵意味的村落。時間則回到文化大革命,「廣希省」的文攻武鬥如火如荼;革命大業如此熱火朝天,不僅殺人淪爲等閒之事,甚至吃人也成了家常便飯,甚至成爲全民狂歡的盛事。人性原始的飢渴欲望,老中國的進補迷信,新中國的政治狂熱全都混爲一談。吃人不但要吃得狠,還要吃得巧,看看小説羅列的菜單或標題,像「紅酒腳筋」、「嫩薑脆心」、「心花怒放」、「人民肉鬆」、「人民骨酒」……,可以思之過半。小說呈現各種可驚可笑的怪現狀,以萬衆歡騰的吃人盛典為高潮,但樂極終於生悲,地動山搖,一場大水淹滅了一切。這是救贖不義的洪流,也是同歸於盡的惡水,作者的義憤盡在其中。
《沉》的作者曹冠龍在去鄉離國之前,就以充滿怪誕色彩和批判激情的傷痕文學受到矚目,也同時受到壓抑,但上海文評家對他所創造的「新的話語時代」一直記憶猶存,未料到與大陸文壇漸行漸遠的多年之後,在遙遠的北美,他將故國那段黯然失聲的文化和歷史的交響,寫成了一部驚心動魄的小說。
王德威教授在導讀中表示:「就算吃人是中國文明古已有之的黑暗潛流,大規模的吃人多半和飢荒和戰禍有關。但發生在文革期間的人吃人事件卻有堂皇的意識形態作爲前提。吃人不再只是人倫防綫的違逆,反而是革命大道理的實踐。以理殺人,莫此爲甚。圖騰與禁忌、野蠻與文明在此顯現了最弔詭的共謀。六十年一場社會主義革命大夢,千百萬的生靈怎能就這樣沉入歷史記憶的深淵?正如《沉》的主要象徵「廣希湖」表面一潭死水,底下的怨毒淒厲之氣卻無從散去。紅色暴行,黑色幽默,《沉》骨子裏其實是本悼亡之書。」
如果用中國老說法「三十年為一世」的歷史尺規去丈量,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 ,一九七九年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 ,今年,二○○九年──整整兩個世代過去了。曾經在魔咒下茍延殘喘的文學家,比一般人有著更多體悟:人類因原諒而偉大,因遺忘而愚蠢。造成三千萬中國人死亡的「革命」,寫出不該被遺望的人物及故事的原型,正是小說家要寫這部作品的理由。
作者曹冠龍說: 「遭磨難而哭泣是常情,受痛苦而嬉笑是瘋癲,而文學家的神經系統往往線路搭錯。」但作者顯然並非瘋癲,而是要用文學、用音樂、用藝術來表達他物傷其類的巨大沉痛。他不只寫了小說,還為這部文學作曲、吟唱,並有「招魂舞」、「犧牲者的圖騰」等…雕塑。小說中如詩般的文字段落,他也為讀者親自朗讀。這使得《沉》已經不只是一部好看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一部視像感和音樂感交融滲透的極度特殊之作。
序
紅色暴行,黑色幽默──曹冠龍的《沉》 王德威
導讀
曹冠龍的《沉》和中國人的輕 李劼
導讀
Genuine & Authentic——評曹冠龍的「《沉》的組曲」 梁雷
廣希湖
省界石碑
貓娃
地主葛倉滿
新人村
中國爬行隊
豆腐花
梁記吸漿管
老鴉村
阿堵的腳
婆娘洞
黃巢
假幣
雪道寺
唐玄宗和楊貴妃
兒化音
沒湯囖和舂磨寨
阿七揀到了一隻鞋
過場插曲——命運詠歎調
孫老頭教唆阿七
刑場前奏
女廣播員
上弦月和下弦月
嘛嘛絲的胳膊
紅酒腳筋,嫩薑脆心,心花怒放
皆大歡喜
一顆螺絲釘
少年書法比賽
人民肉鬆廠
肉鬆的生産工藝
小埋
人民骨酒
茉莉村小學
瑪瑙般的眼睛
縣委書記的獨白
弟弟救我
全人宴
好一朵茉莉花
噴紅大典
繃式單杠
一律不滿二十歲
八個瞎眼阿婆
客棧夜話
國慶大典
巨大的蝙蝠
地裂了
小景和貓娃們的末日
省界斷裂
北部灣
一句大白話
雕塑 犧牲者的圖騰
後記
王德威
曹冠龍的《沉》延續了這一脈絡。他筆下的廣希省和廣希湖一片窮山惡水,物種退化,人不如禽獸遠矣。而這也是個死亡嘉年華會的所在,老中青三輩無不各盡所能,為吃人大業作出貢獻。嚴格來説,《沉》的前半部寫得枝蔓瑣碎,要到了中段以後,曹冠龍才釋放出他的能量,呈現各種可驚可笑的怪現狀。小説以萬衆歡騰的吃人盛典為高潮,但樂極終於生悲,地動山搖,一場大水淹滅了一切。這是救贖不義的洪流,也是同歸於盡的惡水,曹的義憤盡在其中。
由《沉》回顧曹冠龍的《閣樓上下》,我們看得出他的心路歷程。兩者都投射了社會主義治下中國主體——與身體——的絕對困境。如果《閣樓上下》寫出了不可言説的痛,《沉》則是痛定思痛,反而傳來陣陣陰森冷笑。而以這樣的姿態面對中國人吃人的行徑,曹冠龍難道沒有物傷其類的感慨?如此,他讓我們想起的不只是魯迅的狂人,更是是散文〈墓碣銘〉中那個自嚙其身的游魂:「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劇烈,本味何能知?」
六十年一場社會主義革命大夢,千百萬的生靈怎能就這樣沉入歷史記憶的深淵?正如《沉》的主要象徵廣希湖表面一潭死水,底下的怨毒淒厲之氣卻無從散去。紅色暴行,黑色幽默,《沉》骨子裏其實是本悼亡之書。魂兮歸來,嗚呼哀哉!
二00九年九月四日
摘自《沉》導讀
作家、文藝評論家、當代思想文化學者 李劼
曹冠龍的《沉》使我聯想起他在波士頓藝術學院裡完成的的一尊雕塑:《柬埔寨招魂舞》。一雙嫵媚而猙獰的手,吳哥窟蛇神似地扭著一束極度夸張的纖指,以一個消魂蕩魄的舞姿,召喚和引誘著那些在黑暗中漂泊的亡靈。如果柬埔寨那些波爾布特的冤魂們時時需要這麼一雙玉手的安撫,那麼廣希湖那些毛澤東的犧牲者便會夜夜聆聽《沉》為他們唱的悼亡之曲。
導讀如同導游,在進入一個崎嶇山路前,有責任提醒旅客們繫好安全帶,準備一場心理上的衝擊和顛簸:曹冠龍的《沉》裡有心曠神怡的青峰銀瀑,但也有觸目驚心的惡山黑水。一路讀去,《沉》會不時地讓你捧腹大笑,但行至尾頁,掩卷靜坐,你又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揮之不去的憤懣和壓抑……
在當今的華語小說中,已很少見到如此雄健宏偉,想像奇特,銀幕感和音樂感交融滲透的文學語言。一幅幅充滿質感的歷史畫面,有如魯本斯無拘無束的放浪筆觸,潑灑著達利式的奇思異想。
小說之於歷史這種逼真的變形,與馬奎斯的《百年孤寂》相比,氣質上更加豪放,敍事上更加從容。這部小說所展示的芸芸衆生,對於華語讀者,當然更比那遠離千年漢文化的拉美《百年孤寂》要親近許多。就作者個性而言,也有別於馬奎斯與卡斯楚稱兄道弟的俗不可耐,曹冠龍乃是與生俱來的獨立不羈。《沉》的敍事者,頗像一個豪放的魯智深:坦蕩的詼諧之中,充滿著悲憫的情懷。正是這樣的坦蕩如砥,才使曹冠龍將《沉》寫得如此大氣磅礴。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音樂系教授 梁雷
感動我的藝術作品,無論是小說詩歌,還是雕塑繪畫,或是庭園建築,必然內含獨特的音樂性。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有一種音樂感。中國的文學自古就很講究樂感。在曹冠龍的文學中我就能體會到一種古老又充滿當代體驗的音樂感。現在我又直接聽到了他的音樂。
曹冠龍的音樂很特別,就像他的文學作品一樣,既沸騰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又凝聚著精致細膩的筆觸。文學家能作曲演唱的,古時候不少,現在幾乎滅絕了。但曹冠龍忽然復古,或返古。但仔細一想,這對他來說卻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他的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強烈的音樂感,有一種天然的韻味與律動。他是我所知道的,唯一的,寫長篇小說推敲平仄的。我想,直接用歌聲來表達感情也許是曹冠龍的一種本能的衝動吧。
摘自《沉》推薦序
2009/11/27
BLC056
天下文化
平裝
15x21cm
黑白
9789862164495
369
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