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風格.藝術設計

誠:董陽孜移動中的雕塑
優惠價
$990
優惠價
75
$743
書籍介紹

「誠」是藝術創作,也是人生。

董陽孜的書法木雕作品「誠」字雕塑,複合媒材,以紅豆杉與肖楠木打造書法「誠」字,盤根錯節的木質紋理,卻同樣能透出書法的蒼勁力與美。打破傳統書法藝術的平面限制,將文字立體化,為漢字藝術圈的第一人。

其主題「誠」字於近年臺灣社會所具的時代意義,更像給予社會的深刻忠告,它不僅是藝術作品,也是董陽孜認為臺灣能和世界分享的一個價值。為了發揚「誠」的機神,讓更多人都看到,董陽孜甚至帶著此雕塑遶境全臺,遠至離島金門、馬祖,至今已巡迴展覽十站。

本書從與董陽孜合作「誠」字雕塑展覽的多位設計師、建築師出發,透過一段段引言與思索,介紹這件「移動的雕塑」,展現誠字蘊含的力量。

推薦:腦力激盪的震撼   潘冀
導讀:文字與書法--談「誠」作為移動的雕塑   石守謙
導讀:從心發想 孫寶年
出版者的話:她總在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王力行

「誠」字緣起   郭瑋克
「誠」字,動起來   齊怡
一個字的力量--「誠」 齊怡
董陽孜和她的年輕朋友們 齊怡

第01站 臺中烏日‧一字箴言
開場
專文 不誠無物 歐晉德
空間裝置者的話 董陽孜

第02站 臺中‧「誠」於中
開場
專文 當書法走出書房,與現代人一起呼吸 黃才郎
空間裝置者的話 姜樂靜/楊偉林

第03站 臺北‧啟「誠」
開場
專文 金石為開--「誠」的解釋 白先勇
空間裝置者的話 洪怡姍

第04站 新北市‧推「誠」布新
開場
專文 誠字在臺灣 簡靜惠
空間裝置者的話  郭瑋克

第05站 臺南‧「誠」家立業
開場
專文 「誠」字行腳,守護臺灣 陳郁秀
空間裝置者的話 劉國滄

第06站 高雄‧至誠高捷
開場
專文 說誠 余光中
空間裝置者的話 黃宜清

第07站 馬祖‧馬到「誠」功
開場
專文 馬祖去來 余範英
空間裝置者的話 黃宜清

第08站 宜蘭‧誠
開場
專文 被「誠」電一下 黃春明
空間裝置者的話 呂秉承

第09站 臺東‧和光同塵
開場
專文 臺灣美好的價值散播在最後的淨土 張基義
空間裝置者的話 范赫鑠

第10站 金門‧毋忘在「誠」
開場
專文 「毋忘在誠」的懷想 柯慶明
空間裝置者的話 許正平

文創VS.誠

感謝名單

文字與書法——談「誠」作為移動的雕塑

石守謙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教授 

董陽孜不願被歸為「書法家」。她的藝術來自文字,來自對文字結構與意涵的呈現,但已跨越書寫文字的界限,積極尋求文字呈現形式的創新突破。她的「誠」字雕塑,因此可視為文字的當代呈現,以一種非傳統的,三維空間式的元素結構關係,反思文字原有的規則,甚至反思現代藝術中的雕塑本身。

文字的傳統呈現,不論是在紙絹、金石或摩崖,皆是平面性的書寫。或許稍有不同,在各種書寫過程中,容有一些前後、上下、左右的考慮,基本上沒有繪畫或雕塑所需面對的三維空間問題,甚至,連字的結構本身也是平面的。因此,當書家嘗試在書寫上追求美感的表現時,不論是經由使筆的運動,或者是結組的變化呼應,皆不離此二維性。這可說是文字書寫的本性。不僅漢字書寫如此,其他文字如英文之拼音文字者亦皆然。但是,文字的呈現就永遠要受到這個二維平面的約束嗎?大多數的書法家可能認為這個問題毫無意義。離開書寫,書法何以存在?不過,對喜於挑戰傳統的現代藝術工作者而言,那卻是個吸引人的議題。

化腐朽為神奇

換一個角度說,董陽孜在風化奇木結構中尋找、發現「誠」字的過程是她「無為」之下的「有為」創作。「誠」字作為她追尋的對象,不止是個「形體」而已,更要者在於它「真而不偽」的內涵。這本是人類文明之中普受尊崇的價值,偏偏在現代社會裡的人卻最擅長使用各種手段來矇蔽這個價值。「誠」的「言」字偏旁尤其提醒人們言詞與行為,內心與外表相互矛盾的謬誤,隨時都在你我身邊發生。「誠」不能只是宣傳用的抽象教條,它因此也更需要一個能落實其價值意涵的實體。董陽孜訴諸文字的藝術創作,向來重於尋求觀眾的共鳴; 她在這件「誠」字雕塑中選擇風化古木作為素材,應該也是以其樸質無華、自然而無造作的本質作為激發共鳴的觸媒吧?

摘自《董陽孜移動中的雕塑:誠》導讀

腦力激盪的震撼

潘冀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負責人 

對於中華文化精髓的文章、文字、書法,重新引起社會大眾重視的呼籲,陽孜念茲在茲,有高度的熱誠與使命感。憑藉一己之力,策劃出不計其數的書法藝術跨界展與出版品,規模之大、次數之多及每次皆有不同的創新嘗試,我們從旁看來,都覺得瞠目結舌、不可思議。但她之所以拚了命這樣做,從我們對她的瞭解,並非是為了個人表現、野心或利益,她心中所一再牽掛的,是中華文字與書法藝術的式微,學校不教、不要求寫毛筆字,年輕人也日漸不了解不關心這極為寶貴的文化資產,因此她要大聲疾呼,引起社會的關注;同時她也藉每次不同展出的內容、場所的挑戰,找不同的年輕設計者一起激發創意,鼓勵及培植他(她)們呈現不同的效果,讓社會大眾領略此文化無限的可能,讓年輕人重新啟發興趣,並擁抱這千百年流傳不朽的文化寶藏。

近聞大陸中小學重新要求學生寫毛筆字,日本、韓國也都仍重視毛筆字的價值,甚或主張為其國家原有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呢?我們「去中國化」的結果,是像英文諺語所說:「將嬰兒與洗澡水一起倒掉」嗎?

中國書法立體化呈現,可成為雕塑,可長久於室內外展示,可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如同西方千百年來呈現於廣場、紀念空間或甚至普通市集的雕塑藝術品,「誠」字之領頭成果,希望成為未來國內各藝術院校可參考的方向,也為中華文字及書法藝術的發展帶來全新的契機。

摘自《董陽孜移動中的雕塑:誠》推薦

董陽孜 作者

董陽孜女士,1942年出生於上海,八歲開始學習書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師大美術系的畢業後赴美深造,獲麻州大學藝術碩士的學位,回台灣後,全心投入書法藝術的創作,至今已三十餘年。

董陽孜用現代的觀念舉辦過多次書法展,地點遍及紐約、華盛頓、舊金山、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韓國與香港。在台灣,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等有規模的美術館,甚至跨出美術館領域的國家音樂廳與戲劇院,她的書法展覽都沒有缺席。 欣賞董陽孜的書法,多數人認為是欣賞純粹的藝術──她幾乎是用字表達了最強的繪畫效果,令人目不暇給。但她對書法「被普遍使用」卻有極大的使命感,所以在坊間,經常可以看到她的字,像「雲門舞集」、「金石堂書店」、公視的電視劇《孽子》以及天下文化的「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都出自她的手筆。

她最期望的是保留中國文字所具有的時代意義,她希望年輕人看到她用一隻毛筆,就可以呈現出讓他們能認同的視覺藝術,因而喜歡了、感動了,然後書法的生命才能世世代代地流傳下去。

策畫《字在自在-三十位學者書法.空間》這本書,也是因為這樣的期許。

文字不一定等於書法,
寫字可能只是想傳達意思,
文字用線條架構出來的結構,
不一定能引起視覺上美的感動,
也就是說
一部分完全是實用的功能。
可是如果我們看一個人寫的信,
讀完知道意思後,還會忍不住再讀,
等多讀幾次,開始覺得線條好漂亮,
這時才叫書法。
在看線條的美跟捺之間的美時,
書法的藝術性才出來。


2015/02/09

BCC016

天下文化

硬殼精裝

19×26cm

彩色

9789863206705

312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