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領導影響力學院公益講座【李淑珍教授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於今日(5/19)下午高希均講堂舉辦。
現場貴賓雲集,包含中正大學戰略所江宜樺教授、監察院前副院長孫大川先生、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管中閔教授、長風文教基金會葉匡時董事、內政部前部長陳威仁先生、《上報》王健壯董事長、聯經出版林載爵發行人、行政院農委會前主委陳保基先生、內政部警政署前署長王卓鈞先生共同到場支持,期盼藉此場講座同新書《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為台灣青春民主時代留下紀錄。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高希均教授與王力行發行人更特別準備余秋雨先生「難得遠見」字畫,致贈給李淑珍教授,獻上最誠摯的祝福。
以下分享今日精彩重點與照片:
↑高教授於開場表示《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可總結成「感動」二字,應當讓更多人閱讀,特別是年輕世代,因當中隱含許多智慧、經驗、期待及失望。最後提到當前世界是一個硬實力的霸氣時代,我們更該重視軟實力養成,共同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作者李淑珍教授分享,本書既是為時代、也為江院長而寫,更期盼自己身為政治人物配偶,同為歷史學者與大學教授,能肩負起知識份子的責任,看見台灣社會持續進步。也透過書中一張張照片,分享一段又一段的珍貴故事,每段故事都將成為刻痕,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痕跡。
↑監察院前副院長孫大川先生提及新書《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有別於一般歷史記錄,是李教授在細膩的時間縫隙中,以自我經驗賦予溫度,近身看見時代變化。更提到民主無所謂青春年老,相較於制度,活出民主內涵、落實生活更為重要。
活動尾聲,特別邀請臺大財務金融系管中閔教授、長風文教基金會葉匡時董事、聯經出版林載爵發行人對新書與講座給予回應。
↑管教授表示歷史要記載才能傳遞,而李教授以一種似近時遠的眼光,從多重角色下為時代留下見證是為可貴。
↑葉董事提到,以書信記錄歷史是嶄新的史著寫法,在發展快速的網路世代,將書信集結成冊,對傳承時代歷史來說,是更為重要的開創新方向。
↑林發行人認為1980年代是台灣青春民主的時代,可惜並未看見其持續成長茁壯。
↑最後,江宜樺院長特別分享,書中的卷二雖不及卷一來得吸引讀者,仍非常具有意義,除記載驚濤駭浪的大場景外,還有很多心靈層面部分。在離開內閣後,發現自己失去自由及尊嚴,只能不斷自我對話、調適,最後並感性回應:「感謝淑珍願意將這一切寫下來,為我發聲的同時,也替台灣民主留下寶貴紀錄。」
期盼李淑珍教授《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這本好書,與讀者一同看見時代篇章,記下寫給下一個世紀的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