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命故事,不過是百年精彩,但隨著我們的肉體化為原子,有更綿長壯闊的旅程等著我們……

我要說個碳原子的故事—
碳,很特別的元素,它是唯一一個元素,可以和自己結合形成長鏈分子而穩定。地球上的生命就是需要這些長鏈。因此,碳是生命的基本元素。
碳原子回到了二氧化碳,這是一趟必要的旅途。
風吹著,將它帶過亞平寧山脈、亞得里亞海、希臘、愛琴海、賽普勒斯島,到了黎巴嫩,再重複植物之舞。這次它嵌進了杉樹老幹,可要待好久一陣子。它重複了前面說的過程,變成葡萄糖,而嵌進纖維長鏈的一部分,就像念珠鏈中的一粒。二十年以後(1868年),一隻樹蟲對它有興趣。牠在樹幹和樹皮間頑強的挖隧道,邊挖邊長大,隧道也跟著深入。牠吞了它,然後變成蛹。春天到時,一隻灰色醜陋的毛毛蟲,爬出到炫目的陽光下。我們的原子在蟲的千眼之一中,對牠的微弱視野做點貢獻。蟲受孕,下了蛋然後死亡,牠的屍體躺在樹下,體內汁液乾了,但甲殼留了下來,幾乎不朽。雪和太陽的來臨,都沒傷到它。它埋在枯葉、沃土下,變成脫殼,一個「東西」。但原子的「死亡」不像人的,它並不是一去不返。地上到處都是、永不休息、看不見的掘墓者—泥中的微生物不停工作。瞎了眼的屍體逐漸腐爛,最後終於再度飛翔。
我們讓它環球飛三圈直到1960年。雖然人類覺得這時間很長,但我們得說它在空中的時間不長,因為平均來說,二氧化碳在空氣中停留兩百年。每隔兩百年,那些不是陷在穩定物質(如石灰岩、煤、鑽石或塑膠)中的碳原子,會經由光合作用的窄門進出生命一次。
原子的數目極為大量,我們總能找到個原子符合任何一個編造的故事。我可以編出千千萬萬個碳的故事—從花的顏色氣味,到微小的海藻,到小蝦,到魚,再回到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永恆不斷循環,捕食者遭捕食,生命不停輪迴。有的留在古文件發黃的紙上而幾乎「不朽」,有的到了大畫家的畫布上,有的成為花粉化石留給後人鑑賞,有的成了人類遺傳基因,不停進行分裂、複製,繁衍子孫。
摘自《週期表》
數位編輯整理:林柏安,邱千瑜
Photo:Oregon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