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直覺鍛鍊
現代文明的批判(紀念版)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皮徹鎮的礦業繁榮最終將小鎮毒害成鬼城,河內老鼠大屠殺也因錯誤誘因讓問題惡化。《達爾文陷阱》寫下這些故事正揭示了人類短視行為帶來的代價,提醒我們必須重新調整價值與制度,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關閉
《巴菲特與蓋茲》前言中提及柏拉圖寫道,這世上有三種人:愛智慧的人、愛榮譽的人、愛利益的人。我們應該問問柏拉圖,一個人難道不能以同樣的心力追求利益、榮譽和智慧嗎?本書要探討的是,這三種屬性中的任何一種,會不會妨礙另外兩種屬性的取得,或者一個人是否有可能否定柏拉圖這句名言,成為三者兼備的典範。
比爾在1996年1至2月出刊的《哈佛商業評論》雜誌中寫道:「華倫與我共享某些價值。我們都為自己能生長在一個我們的技能可以帶來豐厚回報的時代感到慶幸。如果我們出生在另一個不同的時代,我們的技能可能就沒什麼價值。我們不打算花光自己積攢的錢,因此我們可以讓我們的財富造福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在為慈善事業努力。」
1991年7月,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股神巴菲特第一次在華盛頓碰面。在那之前,比爾.蓋茲深陷一場風暴,政府剛展開一場對微軟持續多年的調查;巴菲特則是臨危受命,將瀕臨破產邊緣的「所羅門兄弟」投資銀行拖出險境。沒想到,兩人的一場會面,日後竟成為一段改變世界的友誼,《巴菲特與蓋茲》精彩描述兩人第一次的相遇。
立即報名!郭強生《死亡可以是溫柔的》台北新書分享會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