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本書以簡明扼要、可行性高的筆法,帶領人們去欣賞週末出遊、假期探險或商務旅行,使它變得更充實、更豐富。在旅遊書中,本書是第一本從這種角度探索旅行的書籍。
作者用旅行專家的智慧,把旅行轉化為勇敢探險、熱情迸發與靈感洋溢的歷程。從一個消磨在附近小鎮的午後,到遙遠異國的一整個月假期;無論我們是想要出發、已經上路、已然踏上歸途,還是煩躁不安地等待著下次旅行的出現,作者的省思都能滋養我們的旅行夢,陪伴我們越過旅行的無垠風景。
作者序 活出旅行的力量
第一章 衝勁
我們需要去行動,去探索,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也需要行動和旅行帶來的刺激與啟發。
第二章 回應
旅行能釋放心中累積、幽閉的能量,我們曉得,一旦真的離開,心裡會覺得多麼舒服。
第三章 出發
熟悉事物的重擔變輕了,沈重的感覺枯竭了,我們開始飛升,一種新的輕盈姿態開始成形。
第四章 自由
我們奔向欲望,奔向自己的真實面貌。我們作起了新的夢,夢到尚未遭逢的人與事。
第五章 發現
零星的洞察雖不足以徹底照亮眼前的路,但足以引導自己,一步又一步,一瞥再一瞥。
第六章 萍水相逢
在稍縱即逝的瞬間,我們直率地交換意見,沒有拘束,坦白率真,洩漏心曲,信賴對方。
第七章 喜悅
沒有目的地漫遊,穿過小小的村落。睡在沙灘上,自在而輕鬆。一個下午,我們什麼也不做。
第八章 挑戰
我們挑逗機會、命運、機緣和運道,越過 安全與熟悉的界限,大膽冒險,賭上旅程的下一步。
第九章 洞察力
失去了家中的舒適與熟悉,我們發現生活中的自由抉擇,發現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第十章 成長
在新觀點與無限可能性的激勵下,我們以不曾有過的角度看事情,火花、閃電、靈光乍現。
第十一章 體會力量
旅行的教訓引導我們穿越生命,永恆不朽。我們讚美自己的勇敢,自己的無畏,自己的旅程。
第十二章 更多的力量
在追求卓越的追尋中,旅行是鼓勵的源頭。我們頌揚旅行,讚美那永恆的修補,無盡的開創。
結語 送給旅人的禱告
作者序 活出旅行的力量
史蒂夫.齊克曼
時光短暫。有太多的事要做,時間卻是這麼少。──泰瑞莎修女,一九八八年,孟買機場
我從喜馬拉雅山的小國不丹啟程回家時,在途中遇見了泰瑞莎修女。不只碰見一次,而是見到她兩次。
午後時分,友人洛麗與我從派羅(Paro)飛到加爾各答。我們在這個號稱「歡喜城」(City of Joy)的都市有一天的時間,然後她就要飛往曼谷,我則會搭機經過新德里、孟買與倫敦,返回加拿大。
吃午餐時,我們開玩笑地談到去看看泰瑞莎修女的孤兒院。坐計程車走了幾小時,我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感動。四十或五十個幼小的孩子,在一個小小的院子裡玩耍。有一半的孩子奔跑著,身上連一件衣服也沒有。其他的孩子穿著藍白條紋的衣裳。我們準備離去時,一位修女告訴我們,泰瑞莎修女就在修女房,距離這裡只有幾條街。
與泰瑞莎修女的相遇
幾分鐘後,我們站在一扇相當簡陋的門前,門上掛了一個大大的十字架。門的左邊有一個小而簡單的牌子,上面謙虛地寫著白色的字體「泰瑞莎修女」。修女問我們想見誰時,我們說:「泰瑞莎修女。」這位修女領我們進屋裡去。不久,她便帶來了答覆:「泰瑞莎修女會見你們。」
我們坐在一張普通的長椅上,緊張地等待,努力想出等下要說什麼。突然間,從兩扇搖晃的門中間,我們看到一個穿著藍白印度服的身影,還有穿著涼鞋兩隻老皺的腳。我們敬畏地看著,看著泰瑞莎修女輕快地走過來。她坐在洛麗旁邊,握住她的手,立刻切入主題。
她問我們從哪裡來,是不是義工,然後描述最近去蒙特婁的事。她告訴我們,她現在很忙,明天又要出國。說完了,她就站起身來,消失在一片紗窗的隔板之後。然後她又走出來,手裡拿著兩張卡片,上面有她的照片,還有一段短短的禱告辭。她在兩張卡上簽名,寫上「上帝祝福你。泰瑞莎修女。」然後她就走了。我們兩人雖不是信徒,卻像被冰凍住一般,在那裡坐了許久,陷入一種敬畏崇敬的心情。
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由於一連串奇特的巧合,我又見到了泰瑞莎修女──三天之後,凌晨三點在孟買機場的頭等艙休息室中。那時我正在轉機,等候延遲的飛機前來。
她坐在一張沙發上,在幽微的燈光下靜默禱告。其他人都睡得很熟。我走過去,對她提起我們前兩天才在加爾各答見過面的事。她那遍布皺紋的面孔往上仰,看到我不知所措的眼神。她說:「上帝用神奇的方式作工。」我笑了。她便邀請我與她同坐。
我們談了一個小時,討論她在做哪些事,以及這些事有多麼急迫。然後她說,請我諒解,她要繼續禱告了。我退到另一張沙發上,仔細看著她的每一個動作,直到聽見工作人員播報我的班機開始登機。我登機時,她也登機了。泰瑞莎修女竟然和我坐的是同一班飛機。
遇見曼德拉
在開普敦,在一個平靜的星期天早晨,我遇見了曼德拉(Nelson Mandela,譯注:南非前總統暨人權領袖)。當時,我才參加了圖圖大主教(Desmond Tutu)主持的宗教儀式。我沿著靜悄悄的街道,往停車的地方走去。這時,我發現一群攝影記者等在一棟小小的殖民時期的樓房前。突然間,大家一哄而散,只有一個人留在原地。我朝他走過去。他料想曼德拉還在屋裡,很快就會出來。我便跟他一起等。
我們逗留了大約半小時。然後門開了,一個高大、威風凜凜的身影出現了。充滿魅力的祖魯族國王古德威爾(King Goodwill)陪在他身邊。在他自豪的臉上,浮現溫暖的笑容。曼德拉微笑著,跟一位驚訝的路人打招呼。然後朝我走過來,跟我握手,詢問我是否認識古德威爾國王。我當然不認識他。我跟國王握手。他說,認識我是他的榮幸。我說,這才是我的榮幸。
曼德拉、這位國王和我聊了一會兒,這時,攝影記者給我拍了張照片,曼德拉便再次與我握手。相機擠成一團。當我站在那裡,與這位偉大的領袖握手,我試著記住這輝煌燦爛的一刻。
在旅行中體驗生命
旅行讓我的生命路程與這兩位傑出的人類交會。事實上,旅行祝福我,給予我無數的機會,讓我去探險、發掘與成長。過去十五年中,我行過全球六大洲,走過五十二個國家,在世界各地探索生命、體驗生命。
對我來說,旅行就是在聖米雪山(Mont St. Michel)上凝望潮水上漲;在幾小時前才認識的人家中,享受一頓家常菜;造訪我祖母出生的東歐小村;在洶湧的三比西河(Zambesi River)上乘木筏順流而下。
旅行是清晨在巴黎的俱樂部裡,傾聽街頭音樂家即興的爵士樂演奏;到了剪羊毛的季節,在紐西蘭的綿羊農場裡剪一回羊毛;在北京買一件京劇戲服;在星期天的下午,開車穿過鄉間田野。
旅行是在克拉考(Krakow,譯注:波蘭南部都市)跟當地人喝酒,從這家喝到那家;在薩伊的晨霧裡尋找山區的大猩猩,下午再健行三十公里,去看剛爆發岩漿的火山。那天晚上,就在當地的教會裡沈沈睡去。
旅行是在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譯注:位於非洲西南部的沙漠)的邊緣,跟十個義大利人一起搭便車,午餐讓他們請客,在他們的吉普車後面,享用義大利麵、麵包與美酒;到優雅地(Graceland)參觀貓王的墳墓;過新年時,在厄瓜多爾的叢林舞廳裡圍成圓圈翩翩起舞;在大飯店的游泳池邊鬆弛身心。
渴望休息,渴望旅行
我總是挪出時間與空間來旅行。一個週末的出走。一星期或兩星期的度假。在夏季的假期裡,到歐洲或亞洲過兩、三個月。事實上,我曾暫時離開加拿大的律師事務所,停止收入頗豐的律師工作,到全球各地旅行了三年。
我向同事與合夥人發出備忘錄,把我的決定告知他們。幾小時後,同事們川流不息地探頭走進我的辦公室,小心地把門關上,拉把椅子坐下來。我的勇敢作為顯然讓他們印象深刻。然後,他們開始對我披露自己的祕密計畫,他們的旅行夢。
有些人已經去旅行過了,而且急切地想回到旅途上。有些人沒有真的出去旅行過,但希望很快上路。有些人私下向我表示,他們只想離開一下,休息一下,到某個地方住上幾天,或是一個禮拜。儘管他們希望我能保密,就像遊牧民族沈默地守住誓言,我還是不明白,我們為何要壓抑這股壓抑不住、渴望去旅行的欲望。
從年輕的時候開始,我們被具有蠱惑力的人群與地方所吸引,有一股想要遷移的動力,想拓展自己的地平線,想認識其他人,迫切地渴望休息一下。這些渴望都是自然的,而且充滿力量。旅行的渴望是強烈的,比以往還要強烈。
科技使世界變得更小、更流通,更容易發生接觸。如今我們可以在二十四小時內,飛到世界上幾乎是每一個角落。旅行比過去更便宜、更迅速、更輕鬆。過去從沒有如此眾多的國家打開大門,歡迎遊客前往。
當然,每個人對旅行的想法並不一樣。對有些人來說,旅行是在加勒比海搭乘客輪;對另一些人來說,旅行是到僻靜場所休息一星期,在肯亞狩獵一個月,到尼泊爾登山健行六個禮拜,或是帶著背包,環遊世界一年。有時候,旅行只是在附近的小鎮待上幾天,遠離每天的例行事務。
旅行的時候,我們可以靠幾個銅板過上一天,也可以一天就花上幾千美元。我們可以住在泥塑的小屋裡,也可以住進五星級的豪華套房。我們可以獨自旅行,也可以參加套裝行程。無論用什麼方式、以哪裡為目標、準備待上多久,我們都得全盤掌握旅行的無限可能性。
在無數次的流浪路程中,我看到旅行與同路的旅人是如何充實了我的生命,為我的生活注入力量。我見證了旅行的積極力量,它的本質與範疇,豐厚與治療心靈的無窮能力。除了洗滌心靈與重新得力的特性,旅行還有一種無可比擬的力量,能促進發現自我與個人成長,它是一條把我們帶向自己的道路。
旅行不僅充滿了冒險與樂趣,還藉著事實來給予我們直接的教誨,而事實才能讓我們得到獲得驚人的洞察、視野與深度。旅行提供了一個場合,讓我們既能往外觀察,也能往裡反省。它啟發我們的心靈,改變我們的靈魂。
滋養你的旅行夢
我希望本書能成為一座噴泉,為讀者提供方便、簡明、容易理解的鼓勵,讓旅人與即將成為旅人的讀者,得到激勵與肯定。本書旨在藉著蒐集獨特的個人旅行經驗,說明與駕馭廣闊的旅行潛能。在這本來自生活體會的書籍當中,這些反省、沈思與啟示的目的都是:
.激發、滋養與支持你的旅行夢。
.提供一種偉大與深刻的聯結,把你與旅行的廣闊潛力結合在一起。
.陪伴你走過旅行豐厚無盡的風景,享受充實心靈、治癒心靈與個人成長。
無論你打算長期旅行或短期休息,無論你已經上路,還是焦躁地等待旅行開啟新的一章,我都希望這本書能把你帶到你想去的地方。在你的旅途中,我希望它能支撐你,為你的體驗歡聲慶祝。
請你在某一次的旅行中閱讀這本書,或是隨你的心情,閱讀或一再重讀你喜歡的段落。你可以自由地漫遊,按照你的生活行程,品嘗它的風景,在家裡,或是在旅途上。
在你開始閱讀前,我想談談撰寫本書的某些想法。
.你會在往後的扉頁中發現,我總是用「我們」來描述事情。我之所以這麼寫,乃是因為在我們的旅行經驗中,我們並不孤獨。
身為旅人,我們很像來自同一個國度,一個巨大的變動的國家,一個廣大的社群。我們擁有一套類似的經驗,位於人性衝力的最前線,隨著這股衝力奔向邊疆。儘管旅行細節各自不同,我們都分享了旅行力量的共同聯繫。
.書中廣泛選用了許多知名人士說過的話,不過,每句引言的意義不一定與它原來的意思完全相同。我引用的每一句深思的話語,都是在思想靈光乍現的一刻,將它賦予新意,找出不同的意涵。
.每一種反省的用意都是作為一張粗糙的地圖,廣袤而誘人,讓你接觸到獨特的旅行經驗,反芻旅行豐富神奇的滋味。
.本書有許多不同的實例。我們可以把這些熟悉的景象,當作聯想的地點,在不同的地點之間──在扉頁裡,在我們心中,在旅途上,潛藏著旅行的魔力。
.無論旅行是長途還是短程,無論在住所附近旅行,還是走向遠方,我們都可以與旅行的力量合而為一。有時,我看起來好像只是在描述某一種景象,其實不然。旅行的潛力可以超越不同的道路。重要的是,我們應保有一顆開放的心,接納不同的旅行經驗,迎接它逐漸開展的每一項優點。
旅行現在是、以後也會是一種寶貴而充滿力量的禮物。無論是在附近、在國內、或是到國外旅行,我們都要負起責任,接受這份禮物。隨著出國旅行的日益頻繁,我們在體力與文化環境上所承受的壓力也日益沈重。
我們要敬重這個世界,敬重它的人民、它的各個地方、它的動物、它的景色。我們要敬重大自然,敬重彼此的差異。為了自己,為了彼此,為了往後的子孫,我們應該這麼做。
無論正在走向地球最遠的角落,還是去到附近的村落,無論只是出去幾天,還是離開一年,旅行的力量永遠在等待著我們。挪出時間來旅行,挪出空間來旅行,把旅行的力量活出來。
2001/01/10
BBP11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788-1
177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