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勵志

上班族勇闖上海
優惠價
$200

上班族勇闖上海

$200

書籍介紹

身為白領上班族的你,無論正旅居上海,或即將赴任上海,或想在上海冒險,你不能不具備「勇闖」之道:

到底上海員工該如何管理?工作中該如何抗壓又避免因汰舊換新而被迫失業?為了培養工作實力,如何在職進修?若想成功開業該如何尋找典範?在上海生活該如何有效投資、理財?若要在上海買房子,該如何具備購屋知識?怎樣選擇保母來理家?生病怎麼辦,要如何適應上海醫療體系?全球化媒體的浪潮席捲上海,該如何閱聽?獨居異鄉雖寂寞,但怕戀愛受傷害該怎麼辦?不可少的休閒娛樂要如何選擇最in地點?

具備資深媒體工作者與企業管理諮詢公司資深經理雙重身份的作者,曾深入採訪超過五十家企業、上百位產業精英,目前正旅居上海,他以個人身為上班族的經歷,寫下了22則前往上海必備的資訊與知識,是上海工作者的完全手冊,讓你前進上海工作或生活均四通八達。

自序 做一個新上海人 季欣麟

第一部 上班族 工作通
◆ 管理:只要懂方法,上海員工不難管
◆ 減壓:工作要抗壓,彈性、專業不可少
◆ 精進:擺開失業焦慮,增進跨國能力
◆ 進修:把握在職進修機會,豐富視野
◆ 開店:西式餐飲業的成功開店經驗

第二部 上班族 生活通
◆ 理財:學習存錢與投資
◆ 購屋:重地段與品質、看準回收率
◆ 交通:打迪、地鐵、公交車,通勤通
◆ 醫療:打探名醫,選科看病
◆ 理家:家家需要有保母
◆ 飲食:小吃與大餐,選擇多多
◆ 購物:買東西像尋寶,驚喜無限
◆ 血拼:到襄陽市場一定要殺價

第三部 上班族 觀念通
◆ 戀愛:小心,漂亮危險的上海女人
◆ 情緒:別讓寂寞籠罩你
◆ 知足:幸福是一種能力
◆ 閱聽:新上海人的必備功課

第四部 上班族 娛樂通
◆ 坐地鐵:旅居更豐富
◆ 跟流行:最in的所在
◆ 逛故居:遇見名人,了解歷史
◆ 看表演:處處有戲看
◆ 夜生活:百聞不如一見

後記 堆積上海情感

自序 做一個新上海人

季欣麟

嚮往到上海工作,是三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因為工作的原因去大陸採訪題目,專門採訪當時最流行的網路公司。九八年,大陸熱已經漫天延燒,蕃薯藤網路公司在上海投資設立3C大賣場。聽說那家賣場在上海最熱鬧的淮海中路,緊鄰台灣人投資的太平洋百貨。

在上海採訪,一天「打迪」﹝搭計程車﹞跑三四個地方,雖然住的新錦江飯店也靠近淮海路的某一段,卻一直沒機會,找到那家大賣場,目睹它的時髦樣子。於是,在心裡面,一直存在著一隅想像空間,總覺得,遺漏了上海最繁華的一個象徵符號。最戲劇化的是,總記得搭計程車時經過3C賣場附近的香港連卡佛商場的一幢儷影,因為其現代感真的比起香港商場,毫不遜色。

似乎是命中巧合,二○○一年四月二號晚上,我搭乘東方航空596號班機,降落上海虹橋機場,隔天準備上班的地方,就是連卡佛商場樓上的辦公樓。

一九八年,第一次到上海,也是搭東方航空的飛機。記得飛機在虹橋機場停機坪上,多停了四十分鐘,有一名小孩不斷哭叫著要下飛機,父母向空中小姐詢問抱怨,空姐回以白眼,說這不是他們的錯,是機場的錯,典型的官僚反應;然而隔了三年搭飛機,好像不是同一家航空公司,空姐笑容可掬,機上環境變得乾淨清爽,飛機餐點心也多了好幾樣,聽說是外國航空公司入股東航的關係,令人驚嘆市場經濟的力量。

而上海,就將隨著這股每年超過七%經濟成長的力量,重新成為東方最繁華的紐約。許多「外地人」,包含台灣人,都因緣際會,來到這座奇妙的城市,一起見證上海重現百年風華。他們給了這些人一個名號,叫做「新上海人」。這裡面包含世界各地來此定居工作置產的外國人、港澳台胞,也包含大陸各省份來此打工創業的中堅份子。

許多人都「意外」的降臨這座城市。我認識的一位台灣朋友Candy,她三十開外,本來在北京工作,也交了一位知心男友,後來追隨男友準備去加拿大定居,然而到了加拿大,感情有變,她又到美國旅遊,認識了一位知名導演的上海老婆,覺得上海商機無限,於是兩人相偕到上海創業,開一家商務諮詢公司。

另一位台灣朋友許小姐,則是與台灣男友分開,到上海療傷。她做的是證券業務,二○○一年年初到上海,上海B股從二十九點漲到不到八十點,後來一路漲到一百五十點,她急嘆,真是來得太晚。

還有一位台籍幹部任先生,幾年前原來在上海錢櫃工作,他說那是當時上海唯一沒有小姐坐檯的KTV,後來回到台灣工作,結果又被後來的一家餐飲公司派到上海工作。他預計未來五到六年都要留在上海發展。

Candy與許小姐都是因為一次上海單週旅遊,嗅到了上海的成長步調,決定把生涯延伸到上海。之前,她們和我一樣,都沒想過會到上海謀生、移居上海。一次到上海最時尚的餐飲區新天地與其中一位聊天,都感嘆真是命運的安排。

接到一位國外朋友的來信,他說發現一個香港網路作家的電子報,值得一看。這個網路作家從靈魂學的角度出發,有此一說,西元一九七○年代在大陸之外出生的年輕人,很可能就是大陸文革時期喪命的知識青年再轉世,這一代的宿命,是要再來改變中國的命運。不知道這可不可以解釋,愈來愈多年輕人包括我周邊的朋友,都在上海匯聚。我這個月初,才在上海遇到一個台灣好久不見的朋友,這星期還接到一封電郵,另一個朋友說他明年準備到上海求職。

只要來過上海的中青年,幾乎九成都想留在這個城市打拼。對台灣人來說,上海相對物價低,發展市場潛力大﹔對外國人來說,這是他們進軍全球最有潛力市場的機會,雖然他們通常是被短期派駐;對大陸外地人來說,上海是他們加入外資企業、學歷能力展現的前兩大舞台(還有北京),薪資水平可能比不上廣州、北京,發展前景卻不遑多讓,甚至有過之。所以這裡雲集了全大陸各地的精英,大陸重點名校畢業、英語水平六級、留學托福考六百分以上的人,比比皆是。這三類人,在上海合作競爭,建立新規則也打造新市場。

在國外企業當過高階主管的上海市長徐匡迪,一九九五年剛上任三天,接受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的訪問時曾睿敏地表示,上海的競爭優勢在人才,他說,海納百川,自古皆然。早期無錫人到上海做紡織業,寧波人經營上海金融業,碼頭工人則是從蘇北、安徽、湖北來的。追溯更早,紹興人到上海當衙門師爺,句容人到上海開剃頭店,寧波人開藥店,山東人則來賣拳腳功夫。大海不辭溪澗水,形塑了上海的都會魅力。

三○年代的上海極盛繁華,在五十年後大陸改革開放,城市復興的魂靈,剎時間甦醒活絡起來。新一波的上海移民,重新湧入。根據統計,上海非常住人口超過三百萬人,占上海總人口一千六百萬人的近五分之一;大上海區有台胞三十萬人,上海市有十五萬人。到虹橋開發區與新興的上海張江高科園區中,台語、台胞蹤跡隨處可聞。台商湯臣集團還準備在浦東興建台灣村高級住宅區,吸引台商入住。事實上,上海的工作環境,在外商眼中,是與台北相提並論,就硬體而言,幾乎與台北並駕齊驅,近年來更有超越之勢,是大陸最國際化的城市。

三個月前,我以上海工作者及《深入中國》作者的身分接受台北之音電台訪問時,我強調「一個半小時經濟圈」的概念。當兩岸三通,台北與上海的飛行時間將縮短到一個半小時,屆時兩個城市的人才資金與市場,將產生切膚般的競合與流通。你可想像:台灣人的下一代大學畢業後,將面臨大陸上海復旦、交大等四大名校畢業生的競爭,上海人會到台灣工作,台灣人才會被派遣到上海擔任市場經理或秘書等工作,就像派遣到高雄一樣稀鬆平常。台灣市場會滿佈聯想、海爾、步步高等大陸品牌;上海市場也充斥台灣資金與品牌。

這樣的景況,會比一般人想像中還早到來。外國人、港澳台與大陸外地人,愈早抓緊上海脈動與資訊,愈能掌握這一個半小時經濟圈的商機與未來前景。

做新上海人,會是近五年來,全球重要的大趨勢。

2002/04/04

BBP13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989-2

192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