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勵志

自己打造金湯匙
優惠價
85
$221

自己打造金湯匙

$260

書籍介紹

如果你出生時沒有含著金湯匙
就自己打造一根吧!

吳若權認為,這根金湯匙的構造有三部份:「品德」是握點,也是關鍵點,它決定了正確的方向,以及何時該取,何時該予;「知識」是匙柄,也是力量,越堅實的知識,可以撐起越遠大的夢想,並得到越多的實質報償;「財富」則是湯匙底部的盛納空間,積儲你努力所換得的成果,不但可以增添生命珍貴的價值,也可以將美好的價值分享出去。
真正的美好人生,應該是從先懂得認識自己、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進而具備良好的品德,然後學習一些可以幫助別人創造價值的技能,接著自然而然賺錢、終於累積財富。
更上能層樓的境界則是,當我們擁有了財富,因為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於是主動地分享自己所擁有的,積極行善,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編輯室報告  教養,從自己開始
自序    自己打造金湯匙

【品德篇】擁有品德,才能真正快樂
預約人生成功的入場券
品德是一切的基礎
搶救品德低落的危機
品德管理要從家庭做起
品德也會遺傳
學會負責,從教養開始

【知識篇】獲得知識,要從教養開始
「陪」而不「絆」的親子學習
抗壓性高,學習效果好
學識要靠自己栽培
感情,也是必須學習的知識
性愛,從小就要開始教育
教養孩子,男人不能缺席

【理財篇】創造財富,學會分享幸福
從「小」開始學理財
賺跟自己很像的錢
理性和財富成正比
貪小便宜難致富
賺大錢的三個秘訣
做個真正的有錢人

自己打造金湯匙!

知識,可以強化實現夢想的能力;金錢,可以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
但是,只有品德可以讓學識和金錢都用在正確而良善的地方。

朋友的小孩就讀私立小學五年級,是人人稱羨的五星級貴族學校。學費貴得令人咋舌,靠做點小生意維生的他卻甘之如飴。「為了孩子的前途,接受好一點的教育是值得的。」他說。
但是最近他為了協助孩子處理一題數學題目,氣憤地跑去學校和老師理論。題目的大意是:發生山難,登山者A君獲救,碰到B君及C君。B君拿出4條土司麵包,C君拿出5條,肚子餓了,三個人平分這些土司麵包。A君從身上掏出600元, B君和C君應該跟他要多少錢?
數學題的正解是:B君應得200元,C君得400元。因為B君自己吃了3條,只拿出1條給A君,而C君自己也吃了3條,拿出2條給A君。B君和C君拿出的比例是1:2,所以600元應按照1:2的比例,分配給B君200元、給C君400元。
從數學的觀點,命題邏輯嚴密而完整,推理精準、解答正確。儘管台灣因為推展新的教育制度而讓小學生家長聽到「數學」而色變,深怕「建構式」的教學方法,把孩子教笨了,但是看到這樣的題目被公平合理而清楚地解答出來,應該還是可以聊以自慰吧!沒想到,我這位不惜千金萬金也要讓子女受高級教育的朋友,看完題目的解答之後,非常傷心。
「怎麼會這樣呢?什麼題目不好出,竟然教小孩要向發生山難的人收麵包錢?」他難過地說。
「對啊!而且哪一家的土司麵包,竟然這麼貴啊?」他的太太也開始抱怨了。
他和校方約好時間,針對這個題目給出自己比較接近「人道精神」的答案:「應該不用收錢。」校方非常客氣地接待他,並說明教材不是學校老師所編,以後會請老師多注意等等。但他心裡很明白,這一切只不過是形式上的交代,他的孩子正在被這個教育環境及制度,雕塑成一個他無法想像的樣子。
感覺有點無能為力的他,並不灰心。「學校教育只是一部分,幸好我們還有家庭教育可以補救。以後,要花更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跟孩子一起生活……」他說。
我很佩服他的教養態度。樂觀,是父母可以留給孩子最寶貴的一項資產。如果,自己都對下一代的前途發展感覺悲觀 ,怎麼有可能教會孩子樂觀呢?
更重要的是,他沒有推諉一個為人父母者該有的責任,當他發現學校偏重知識教育,忽略掉品德的部份,他很有警覺性地提醒自己,還是要靠家庭教育來打基礎,不能全部仰賴學校。畢竟,人生的成就,不是單靠知識就能打造。知識,只是其中的一環而已。

◎真正的美好人生,從具備良好的品德開始

過去,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但是,現代人相信金錢的影響力大於知識的力量。「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新座右銘。也許,有些聰明人想到了:擁有知識,再加上金錢,更能夠擁有「雙效合一」的力量。沒錯,我同意。但是「知識」+「金錢」=「雙效合一的影響力」這條公式,必須立基於良好的「品德」之上,否則會變成毀滅的力量。
就拿最近幾年熱門話題最多的醫生這個行業來說吧,能夠當醫生,知識和金錢都不缺,應該擁有很崇高的地位了,但是從日本暢銷多年的小說「白色巨塔」、本地作家侯文詠也寫了一本「白色巨塔」,探討的都是擁有高學歷的醫生,角逐金錢與權位的故事。有人以為:小說的描寫,也許多少有點誇張;但真實的案例,也相距不遠。
記憶猶新,報上曾經登載一位受虐女童被當成人球,輾轉到距離很遠的醫院去急救,案發之後各界對失職的醫生,大加撻伐。醫院以病床不夠為由,拒收急診病患的弊端,由來已久。這個案件對因為太過封閉自大而被描述成「白色巨塔」的醫界來說,是一次改革的契機,但是,整個教育體系該檢討的疏失,也不容忽視。
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現代人太強調「功成名就」的價值觀,讓大家都很單一地將「賺錢的能力」視為最重要的目標,而忽略了品德的重要,也因而喪失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精神。
但是,這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因果關係,真正的美好人生,應該是從先懂得認識自己、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進而具備良好的品德,然後學習一些可以幫助別人創造價值的技能,接著自然而然賺錢、終於累積財富。更上能層樓的境界則是,當我們擁有了財富,更因為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於是主動地分享自己所擁有的,積極行善,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根據報導,中國大陸浙江有位大學二年級男生,看到星座書上的解析:「有商業頭腦,適合做生意,不適合做學問。」同時也從學歷不高但很會賺錢的父親身上,印證「不需求學、也能成功」的道理,於是向學校提出休學的申請,被校方斥為無稽之談,通知家長,並以「需要加強輔導」結案。
輕率的用星座書籍的論點,當做人生重大決策的參考,固然有錯,但是另一個有關做學問的觀點,卻是不可抹滅的事實──大學教育所傳授的知識,絕對不等同於賺錢的能力,不要對大學教育有錯誤的期待。
大學傳授的學識,應該是幫助同學們建構一套有系統的方法,獲取專業知識,而不是像職業學校那樣直接傳授就業所需的技術。學識的範圍,比技術還要廣一些;學識的層次,也比技術還要再深一些。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技術的確比學識立即而實用。但是,若要真正培養賺錢的能力,光靠技術或學識,都是不夠的。

◎學歷,並不完全等同於賺錢的能力

看到新聞報導說,有位二十來歲的學生在網路上拍賣,每月賺進比父親薪水高出四倍的金錢,決定要先辦理休學,好好專攻網路拍賣,賺一筆錢再說。
媒體的片面報導,不能完全推斷這位年輕人「休學」和「創業」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係,表面上看起來,他是因為想賺錢而休學,但也有可能是太過於忙著賺錢,忽略了課業,所以被迫休學。但是,對於年輕一代的新人類來說,「休學」和「創業」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不重要,絕大多數的他們,早已經很務實地確認「金錢」的重要性,將賺錢擺在求學之前,是很他們在做人生規劃時很普遍的優先順序。
不久之前,台灣有家直銷公司,大力鼓吹年輕人加入,導致許多大專同學休學拼業績,引起很多議論。
「學歷,並不等於賺錢的能力!」這句話是一個事實,但隨著年代的不同,也有完全不同的解讀角度。老一輩最常舉的實例,是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先生,他學歷不高,但經營事業很成功。新一代的台灣首富鴻海集團的董事長郭台銘先生,也沒有顯赫的學歷,但財力卻領先群倫。從這個角度來解釋「學歷,並不等於賺錢的能力!」有其正面的意義,表示縱使學歷不高,也可以有很大的成就。不過,也不要擴大解釋,畢竟這是很少數的例子。
死讀書,不能活用知識,則又是另一個角度可以解讀「學歷,並不等於賺錢的能力!」這句話,有其警惕的意義。但是,最好不要曲解為「學歷無用論」,以免誤導很多年輕人的價值觀。在「滿街都是大學生」的現代,「大專文憑」,已經是基本學歷的要求了。沒有完成大專學歷,就急著投入市場賺錢,也許剛開始的時候,會有獲利的機會,但是當企業營運到需要成長的階段,就可能碰到經營的瓶頸。這時候,必須仰賴有學識及經驗的專家組成團隊來協助,或靠自己繼續進修。像「EMBA」課程,就提供了這樣讓「學歷」和「財力」可以同時升級的管道。
我詢問過很多年輕人,他們將賺錢擺在求學之前,但都不否定學歷的重要性,他們認為賺錢的機會稍縱即逝,但求學卻可以在賺了錢之後再補修回來。這樣的說法,乍聽之下彷彿言之成理。但最大的問題是,很多人一旦坐慣了賺錢的位置,就怎麼樣也下不來,捨不得放下手邊賺錢的機會,回頭進修。所以慢慢變成腦滿腸肥、沒有氣質的生意人,或淪落為曾經興盛一時但難以突破經營瓶頸的失意人。
學歷,的確不等於賺錢的能力。但空有財力、沒有學歷、再加上缺德,很重的銅臭味就消之不去。
做大事業、賺大錢的人,都有良好的人脈、準確的判斷、獨特的眼光,懂得情緒管理,生活十分自律,而且非常善解人意……這些,才是真正會賺錢的本事。然而,更重要的是開始賺錢之前,內心追求成功的動機、以及能夠賺錢以後,想要達成的人生目的。

◎打造一根金湯匙,自己受用無窮,分享幸福給別人

我想,大部分的人最開始賺錢的動機,都是為了改善生活,讓自己溫飽、?家人過得更好。但是,當財富累積到一個程度之後,必須有更遠大的理想,才能不被物慾所役使,繼續做金錢的主人,並且維持對生活的熱情。
大家所熟知的比爾蓋茲,是個典型的例子。他從學生時代就很有興趣鑽研軟體,歷經波折,締造微軟王國之後,成為全球首富。連續幾年穩坐「全球首富」這個寶座,他沒有浪得虛名,因為他在另一個排行榜上面,也同時得到冠軍,就是捐輸善款從事公益慈善事業,幫助弱勢的族群。
曾經在微軟公司服務多年的我,深知比爾蓋茲的行事風格,他對工作要求嚴格,自己恪守紀律,生活簡單並不奢華。這幾年來,微軟的組織日漸龐大,團隊運作成熟,他漸漸授權給專業經理人,把部分時間挪去關注需要幫助的人,足跡遠及非洲貧窮地區。
講到幫助非洲,在台灣也有個大家熟知的人物,連家恩。在他有機會正式成為很會賺錢的醫生之前,利用服替代役的期間,到非洲幫助當地的人民,並在網路發起捐助的活動,引起全球善心人士的迴響,救濟物資不斷湧入。這段人生經驗豐富了他自己,也成為現代的典範。
比爾蓋茲和連家恩,不同領域的兩個專業人士,卻有些共同點。他並非出身權貴之家的子弟,絕不能算是「啣著金湯匙」長大的人,但是他們卻靠後天的努力打造了一根金湯匙,不但自己受用無窮,同時也把幸福分享給大眾。
這根金湯匙,結構很簡單,包括三個部份:「品德」「知識」「財富」。而其中,「品德」是握點,決定正確的方向;「知識」是匙柄,運用槓桿原理,讓有限的力量可以撐起無限的夢想;「理財」是湯匙底部的盛儲空間,可以增添生命珍貴的價值、也可以將美好的價值分享出去。
知識,可以強化實現夢想的能力;財富,可以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但是,只有品德可以讓學識和金錢,都用在正確而良善的地方,並且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不要怪老天沒能讓你從富貴的家庭裡出身,也別怨嘆自己時運不濟、懷才不遇,沒有辦法盡享榮華富貴。即使是首富之家,也有「富不過三代」的隱憂。與其巴望著「啣著金湯匙出生」的好命,不如踏實付出努力,用對方法,為自己打造一根金湯匙,不但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更為富足、活得有意義,行有餘力,還可以分享幸福給別人!

吳若權

摘自《自己打造金湯匙》自序

教養,從自己開始

真正認識吳若權,是2005年和他合作《其實,我這麼努力——吳若權的精采履歷》結下的緣分。在那本書的製作期間,我們每週見一次面,從他的出身家庭到求學、工作,一路深入訪談,持續了好幾個月,對於他之所以成為現在的吳若權,終於有了一點理解。
吳若權在事業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已經不需多言,更重要的是,他在待人接物上,永遠是那麼應對得體、進退合宜;做事認真用心、對人溫暖體貼,教人幾乎挑不出一點錯處,更會由衷生出望塵莫及之感。
「真是個有教養的人啊!」相信每一個接觸過吳若權的人,都會有這種強烈的印象。然而,這樣的吳若權,其實出身於平凡的家庭,甚至有過困頓的童年,青少年時更經歷了人生的灰暗期,大出一般人的意料之外。這也讓收錄在《其實,我這麼努力》中的〈從前有一個笨小孩〉一文,成為當年度網路流傳最廣的文章之一。
從困頓家庭的笨小孩,到如今的成功典範,吳若權證明了:雖然你出生時嘴裡沒有含著金湯匙,但你絕對可以靠自己打造一支。
於是,我們再度邀請吳若權親自執筆,和讀者分享他脫離貧困,創造成功人生的經驗。正巧,過去這幾年來,他南北奔波,深入全國各地的校園及社區,參與了超過千場講座,近距離接觸了數萬名青少年和家長,對於社會現況與教養問題,都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經驗及見解。除了藉由富邦文教基金會策劃的廣播節目「媒事來哈啦」和聽眾交換意見之外,也希望能透過文字,分享他在親子溝通及自我成長議題上,多年來思考的收穫。於是,《自己打造金湯匙》的企劃,就這麼誕生了。
和《其實,我這麼努力》不同的是,《自己打造金湯匙》把討論的面向集中於「足以成就個人一生幸福的養成教育」上,將分享的對象依照年齡上下延伸至在學的同學、以及家長和祖父母。
吳若權認為,這根人生金湯匙的結構包括三個部份:「品德」、「知識」、「財富」。「品德」是握點,也是關鍵點,它決定了正確的方向,以及何時該取,何時該予;「知識」是匙柄,也是力量,越堅實的知識,可以撐起越遠大的夢想,並得到越多的實質報償;「財富」則是湯匙底部的盛納空間,積儲你努力所換得的成果,不但可以增添生命珍貴的價值,也可以將美好的價值分享出去。
在吳若權七十餘種的作品中,這本《自己打造金湯匙》是唯一以教養議題切入,分享自我成長的著作,風格和內容都非常獨特,提供讀者豐富而深刻的見解,在生活上有實用的作法,在觀念上有很大的啟發。吳若權強調:「知識,可以強化實現夢想的能力;金錢,可以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但是,只有品德可以讓學識和金錢都用在正確而良善的地方。」
如果你也曾經怨嘆過自己的「先天不足」,沒有富爸爸加持庇蔭,何不想想另一種更好的可能:教養自己。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卻遺憾沒能給孩子錦衣玉食,更應該參考書中的建議,以教養的觀點重塑家庭文化。只要你即刻動工,相信你一定可以就此改變命運,創造幸福,打造屬於自己的金湯匙!

丁希如

摘自《自己打造金湯匙》編輯室報告

吳若權 作者

政治大學企管系畢業。曾任職 IBM、HP、Microsoft 等企業。現為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企管顧問、療癒師,也是獲得七張 SCA 咖啡證照的咖啡師,並擁有 AFAA 國際重量訓練教練執照,以斜槓達人之姿,穿越世間不同場景,編織生命波瀾壯闊,最終陪你回到心靈角落,在平淡簡單中體會人性的深邃,展現靈性的豐盈。

以藝文小說《愛一次也好》踏入文壇,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短篇小說集《下雨天裡的松風聲》獲得「中興文藝獎小說類首獎」。創作類型多元,廣及兩性、勵志、心靈、企管,時而寫出人生的豁達、時而寫出對於現世的精闢見解,也毫不隱藏對於與人之間的細膩情懷。製作主持《青春好好 Young 》榮獲第 54 屆廣播金鐘獎「少年節目獎」。累積講座超過兩千場,帶給無數人激勵與療癒的力量。正因為貼近人心,才能釋放不燙傷的溫暖。


2007/11/08

BBP50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2160206

222

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