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芭芭拉.金索夫在住了25年的亞利桑那後,深感多年來在超級市場買到的食物都是從遠地運來的,為了保持食物的新鮮和賣相,少不了添加各種化學物,運費也使食物的價格偏高,於是2004年舉家遷回雨水充沛、作物茂盛的肯塔基。
在一年的實驗生活中,金索夫一家只吃自己種出來的蔬果和飼養的雞,不足部分則向一小時車程範圍內的鄰居購買,徹底實踐「食物里程」這個當紅的概念。改變飲食習慣和種菜養雞固然辛苦,然而當每一天的餐桌上都擺滿自製的新鮮美味食物(包括自製乳酪)時,一切付出都得到報償。
書末,這位知名小說家營造出本書的最高潮:他們從小養大的母火雞終於懂得和同類交配(先前「她」看上的是男主人史帝文)、懂得孵蛋,也終於奇蹟似的孵出了十隻小火雞,讓這一家的實驗生活劃下成功的句點。
1. 搬到那個能餵養我們的地方
2. 等待蘆筍
3. 躍向春天
4. 跟蹤一棵單年蔬菜樹
5. 採羊肚菌
6. 莉莉的養雞事業
7. 感恩
8. 栽培信任
9. 六件不可能的事
10. 好好吃鄰居的飯
11. 慢食國家
12. 義大利瓜之賊
13. 滅頂於美味番茄之海
14. 收成那天你逃不了
15. 那裡的魚戴著皇冠
16. 打碎南瓜
17. 慶祝的日子
18. 一月吃什麼?
19. 餓月
20. 「我們有小寶寶了!」
林碧霞
台大園藝系博士、永昇圃農業生物科技總經理
主婦聯盟合作社顧問
在《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這本書裡,芭芭拉.金索夫記載了一家人如何自力務農,並與鄰居互助互動,互通有無,有耕種、有飼養、有烹調、有加工製罐,更有一段敘述到「動物的收成」,當然,那也是產生(生產)食物的一個過程。整本書貫穿著作者的精闢陳述──食物的來源與本土經濟的密切相關,食物產生的過程與家庭核心價值的建構,最重要的是,明白提醒我們應該反省,若生活中儘是仰賴「食品」(非食物),讓大企業掌控我們的口腹,會讓健康的人生飽遭偷竊。也許,我們並不容易做到自耕,但是一定可以學著自食(自己買回新鮮食物、自己烹煮)。從這本書裡,學習一些作物與家禽的生產過程的知識,能幫助我們開始關心食物的來源,更進一步關愛種植食物的農友與土地。
友善本地小農,認真學習吃本地食物
台灣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本土產的新鮮農產品,實在是我們天大的福氣,但是我們可曾真正認識與珍惜?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常須在農村行走,並與農友互動,三十多年下來,深刻感受到的是,城鄉相距何其大?台灣人愛鄉愛土之情又何其薄?在台灣,普遍是小農,生產競爭力薄弱,農產品價格極不穩,中國大陸這幾年談論的三農問題:農民苦,農村窮,農業真危險;在台灣,如果農家(村)的經濟完全依賴農業收入,其狀況也絕對好不了多少,許多農家需靠打零工或是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提供部分家用,家中若需較大筆支出時,則常以賣一塊地來支應之。
台灣農村人力普遍老化,年邁的耕作者彷彿是風中燭,生涯裡滿是蒼涼與無奈,極少農友以務農為榮,更是滿心希望自己的後代離農謀生。農業,面臨如此光景,不也是很危險?尤其是台灣加入WTO之後,台灣的農民被推上無情的競爭舞台,進口的農產品是商品,有包裝,有行銷策略,吸引廣大的注目與購買力,國產的農產品還是樸拙的農產品,香蕉不敵奇異果;柳丁沒人要;椪柑上市了,既便宜又好吃,許多消費者卻仍被日本進口的溫州蜜柑所吸引;國產甘藍菜已經崩盤了,超市裡仍有高價位的(美國)進口甘藍陳列著,業者津津樂道,賣得還不錯!許多稻田被政府勸導休耕,全球麵粉價格猛漲之際,台灣人還是不多吃台灣米,想想若嘉南平原終於不再有綠油油的水稻田,台灣還是美麗之島嗎?
民以食為天,一般人與土地的連結,主賴農作物。都會裡的人們,享受著餐桌上的食物時,同時獲得來自土地的營養元素,鄉土之情也因而產生。農民掌理農事,順應天地之力,為我們生產食物,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與健康身軀之所需。如果我們深切體會天地孕育之恩,農民餵養之情,對於農產品的態度,就不會全然以自由經濟的觀點看待之,不要讓我們的肚子掌握在少數企業的手裡,任它極致的發展,人們對於土地會更無感情。
絕對的自由經濟屬性的農業,只會不斷搾取土地的生產力,土地的污染與環境的惡化將更不可收拾,當農產品只是絕對的商品時,食物的安全與健康必然空洞化,不健康的土地,不健康的食物,人們又何以奢求健康的人生?更何況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之際,鼓勵在地消費以減省運輸耗能,實也是現代世界公民之責。
支持本土有機農業,回復土地生機
相對於大多數農友的茫然與缺乏自信,台灣漸有一群有機農友,帶著一股令人激賞的熱情與自信力,開始默默的耕耘。他們捨棄方便又高效的農藥與化肥,改採有機方式生產,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物給消費者,而有機的消費者也多願意用較高(合理)的價格購買外貌可能不揚的農產品,雙方均深深感謝互有彼此,常常互訪,互視如親,成為真正的生命共同體。
我在主婦聯盟的合作社與「里仁」的事業體,以及一些辛苦經營的有機商店裡,看到些許曙光。讀了《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體會農民的可能所得,認真看待有機食物生產的可能成本,我們一定會改變和農民斤斤計較價格的習慣。是呀!為何一瓶沒什麼的礦泉水要三十元不嫌貴,一把有機蔬菜只要四十元,卻被許多人拒絕?
重新建構「家」的核心價值
你多久沒掌廚了?有媽媽味道的家常菜,才是家人一輩子難忘的味道,家也才是家。趕緊讓廚房的功能重新展現,重新取回掌握食物的權利吧!讀完這本書,我相信你一定會希望(願意)好好再起爐灶,用最新鮮的本地(有機)食材,烹煮好食物給家人享用,我相信這是天職,而我更相信,讓家人愛吃的食物有個過程,家庭生活才能真正生動且鮮活!
摘自《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
作家、南村落總監 韓良露
「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是一本讓人一看就愛不釋手的書,作者以兼顧知性的口吻和感性的語氣敘述他們一家人的農場生活實驗,整本書不僅爬梳了美國工業文明對土地的傷害,探討食品生產和石化能源的關連,同時描述如何在早春四月摘取剛冒頭的性感的蘆筍,如何自己播下馬鈴薯、胡蘿蔔和碗豆的種子,這本書既是研究自然農法的論文,也是歌頌大地生活的散文。
在作者一年的實驗生活中,一家四口只吃一小時里程範圍內生產的有機食物,這是用縮短食物里程來節能減碳的身體力行,在經歷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資訊文明快速發展的今日,文明的失根現象最能反映在人類食物和土地的關係之中,食物不再靠土地力成長,而是依賴石化原料轉化成的農藥及肥料,而這些不健康的食物不僅破壞了土地,也摧殘了人類的身體。
對於土地和食物倫理的重新省思,將是當今文明最重要的救贖,中國人說的古老諺語「民以食為天」,意義恐怕不只是有吃才能活,而是食道即天道,食物的生產及消費違反天命;地球及人類生命的危機即在眼前。
食道不只是解決飢餓、滿足口腹,食道是追溯食物和天地人之間的神聖關係,古人只能用最潔淨的食物祭天,而祭我們身體殿堂五臟廟的食物怎能不潔淨呢?
南村落在過去一年中,和溪底遙學習農園、合樸農學市集以及回留茶藝,一起合作辦了幾次活動推廣自然農法,這只是開始,對食物的反思將從現在起成為生活革命的焦點,我們吃什麼就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改善人類和生態、地球的關係,只有從食物下手。
摘自《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
摘自《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
林碧霞博士 主婦聯盟合作社顧問
你多久沒掌廚了?有媽媽味道的家常菜,才是家人一輩子難忘的味道,家也才是家。趕緊讓廚房的功能重新展現,重新取回掌握食物的權利吧!讀完這本書,我相信你一定會希望(願意)好好再起爐灶,用最新鮮的本地(有機)食材,烹煮好食物給家人享用,我相信這是天職,而我更相信,讓家人愛吃的食物有個過程,家庭生活才能真正生動且鮮活!
韓良露 作家、南村落總監
這是一本讓人一看就愛不釋手的書,作者以兼顧知性的口吻和感性的語氣敘述他們一家人的農場生活實驗,整本書不僅爬梳了美國工業文明對土地的傷害,探討食品生產和石化能源的關連,同時描述如何在早春四月摘取剛冒頭的性感的蘆筍,如何自己播下馬鈴薯、胡蘿蔔和碗豆的種子,這本書既是研究自然農法的論文,也是歌頌大地生活的散文。
《紐約時報》之一
以鄰居的親切口吻娓娓道來的飲食特技表演……芭芭拉.金索夫把自己一家人的故事以戲劇手法描繪出來,十分成功,觀念活脫脫現身眼前,插曲充滿魅力。她還給了全書日月遞嬗季節變遷的自然衝力。
《紐約時報》之二
融回憶錄、環境報導和DIY手冊於一身的引人文字……《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的活潑步調讓人不忍釋手──特別是前三分之二,計畫菜園、建起差不多可以養活一家大小的農場,涉及種種冒險,而金索夫一家人如何快速置身當今飲食政治的前緣,報導詳實,令人如臨其境。
《華盛頓郵報》
對於食物的種植、購買、吃喝發出關切之聲的眾口齊唱,音量愈來愈大,現在又加入了三個嘹亮的歌喉──《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的合著者。其實可說是加進了四個聲音,因為擔任主寫的小說家、散文家、詩人芭芭拉以兩種唱腔發聲。一種充滿魅力、活力、幽默和詩意,另一種則認真、枯燥、像老師一樣愛教訓人。兩個腔調都出自熱血衷腸……這本認真的書籍討論的議題很重要,關切的問題真實而緊急。文字清晰,思考周延,經常出現令人忍俊不禁、熱血沸騰、喜愛不止的段落。你讀了或許會出現嚴重的超級市場罪惡感,買每一個產季外的番茄時,都會想到自己留下的能源足印,不過,你也會發現意外的新知,獲得以資訊作為後盾的選擇能力,可決定自己願意吃什麼、怎麼吃。
《舊金山紀事報》
《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也許能說服讀者回歸泥土,搬去鄉間扎根。可是,不一定要一個農夫新鮮人才能品味這本書。讀完了芭芭拉.金索夫這本回憶錄,你可能會更加意識到自己放了什麼東西在體內,自己到哪裡買東西,在廚房裡怎麼做菜……假如我們吃什麼就變成什麼,那麼我們讀什麼自然也變成什麼,因此可說,這本書提供了靈魂真正的食糧。
《洛杉磯時報》
此書大部分是一場在農場上走過四季的愉悅漫步:野菌、洋蔥、櫻桃、義大利瓜、番茄(裝罐、乾燥、製醬)……芭芭拉.金索夫全家已經渡到彼岸。可是這仍然是本可愛的書。讀者將會衷心期盼在一天結束之際,能跟作者在門廊裡一起坐著剝豆莢。
《芝加哥論壇報》
《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是個雜交的果實──既是回憶錄( 然而想偷窺半點家庭紛擾或緊張關係的讀者,必須另尋門徑)、行動宣言、課堂講義,也是食譜集……對當前呼籲改進的眾聲齊唱,這本書有重要的貢獻。沒錯,我們無法都去下田。但是,收束口腹之慾,支持本地的農家,在自家後院或窗台騰出空間種一排番茄、幾盆香料草葉,我們哪有做不到的藉口?
1955年生於馬里蘭州。從小就愛寫詩、寫故事。大學先是主修音樂,後來改修生物學,之後拿到演化生物學碩士。1980年間從事科學寫作和自由投稿作家的同時,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和詩。金索夫懷孕時得了失眠症,為打發漫漫長夜,她寫出第一本長篇小說《The Bean Trees》。 此書廣受好評,被全美許多中學和大學選為文學教材,並譯成十幾種語言。出版了十一本詩集、散文和小說,包括暢銷小說《The Poisonwood Bible》。 《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是金索夫的第一本敘事性長篇非小說,2007年甫上市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2000年金索夫得到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頒發的最高榮譽:國家人文獎章。
在杜克大學修生物學、解剖學,以及舞蹈。目前教授瑜珈。
艾莫瑞-亨利(Emory and Henry)大學環境科學教授。
臺大外文系畢業,清大語言學碩士。譯有《好農業,是最好的醫生》、《老得好優雅》、《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明星高中Live Show》、《沙漠隱士》等書。
2008/08/31
BGH109
天下文化
平裝
21×14.8cm
黑白
9789862161869
387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