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直覺鍛鍊
現代文明的批判(紀念版)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皮徹鎮的礦業繁榮最終將小鎮毒害成鬼城,河內老鼠大屠殺也因錯誤誘因讓問題惡化。《達爾文陷阱》寫下這些故事正揭示了人類短視行為帶來的代價,提醒我們必須重新調整價值與制度,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關閉
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是媽媽也是許多小廚師的老師,喜歡在廚房與小朋友一同工作。Bubu老師的爸爸是化學家,因此她從小就了解廚房是生活科學的實驗所,也是美食與創意的實作地。因為童年的經驗,她努力推廣「從家事中珍惜生活、培養能力」的教育。
媽媽是永遠的老師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十週年紀念版)
旅行私想
旅行私想(親簽版)
廚房之歌(增訂版)
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
漫步生活─我的女權領悟
《漫步生活》特殊扉頁版
《漫步生活》限量作者親簽版
漫步生活
我的工作是母親
廚房之歌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孩子在學生階段所面對的考試,成年後就轉型成責任重大的工作或是特別困難的問題,在多數的情境中,我們都不能停止生活的其他事務只面對一種狀況。
在教養上,斷章取義鼓勵跟三言兩語一樣危險,這帖在教養裡堪稱為「補藥」的作用,也一定程度誤導了我們應該對孩子有的另一種關心──要求;比起鼓勵,合理的要求需要更多的費心。
能由父母帶領去親近祖輩的孩子,特別幸福,因為他們可以汲取的情感根源比較深。
不親近生活瑣事的人,會失去對生活的情感,也會減損體會快樂的能力。
有些人認為創意的指標就是顛覆傳統,只要反對多數人的看法就是創意,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就有創意。
說話是藝術,雖然每個人都會說話,但說得好、說不好差別很大。在犯罪心理學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即問話的方式可以導致他想要的答案。
我經常看到孩子耍賴,如果父母不注意或處理錯誤,他們的功力就會一次強過一次。耍賴是一種經驗,這幾年帶小朋友,我總是很注意分辨孩子們到底是在「耍賴」或是「索愛」。
二十一歲是成人了,我不該說他們是孩子,可是我們心知肚明,所有沒能夠在生活上獨立起來的人,在生命狀態上都停留在充滿依賴的「孩童」階段;如果不稱他們為「孩子」,大家可能還會以更責備的語詞來指稱─我聽過最難聽的,大概是被父母罵為「寄生蟲」。
孩子的自我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記憶中的景物包存了生活過的情感,所以它們就總是呈現出一種讓人忘不掉的清晰,但這種清晰又因為缺少了真正的數字,或依據的只是相對初淺的了解,所以,他們的真切中又同時矛盾的可說是記不起來情與事。
上進的初心,會往「讓自己痛苦的好勝心」或「終身得益的自尊心」分路,父母的態度對這種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
父母從小一開始,就應該好好為孩子講解課本,要夠好奇,只要肯問,一定能從中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我們既了解孩子學習的狀況,而小朋友在互動裡也能感受到被指導的關愛。
個人發展、成就感或經濟需求,讓許多母親從家庭走向職場;而「幸福感」或「無可託付」的焦慮,又把另一些職場母親逼回家裡。我對「進」或「退」的母親都感到敬佩,願天下母親,在不同的型裡有著共同的安心。
什麼是生活,什麼是旅行,那不是截然的分野,也非刻意的交融。
在旅途中閱讀,是工作忙但喜歡閱讀的我的最高享受,旅行中得到的閱讀享受,對我來說總是多重的。
爸爸從很年輕就接觸攝影。在我還未出生的時候,媽媽說台東永樂街的家裡已經有暗房,爸爸會自己沖洗照片。
我想,一定有不少人在中年之後刻意啟程一段返鄉之旅,只為了證實自己的記憶怎麼跟自己過不去、這樣不吻合。
如果決定要同行,大家應該要先討論對預算的看法,要彼此尊重才能找出不委屈的解決之道。
人之所以能完成夢想,不只是能力與毅力的問題,比起父母那一代,我只是很幸運的生活在一個更有資格做夢的時代。祝願天下所有的父親健康快樂!
不管多老,快樂地吃飯就是在訴說生命的歡喜。
料理創造一種驚喜,這種驚喜不只來自食物的美觀與口味,更來自媽媽挖空心思的情意。
有時病了一場也不是壞事,它讓我們領悟出生活中更積極、更該珍惜的每一面。
在廚房辛勤耕耘的人,總在餐桌採收豐美的果實。那些付出會結成親族之情、友誼的芳香與質感的生活,撫平人心,增進情感。
當了母親這二十年,我一直不願意放棄親自照顧孩子的機會,也不願意放棄自己心中小小的夢想。我沒有把時間用來為兩者之間的選擇做掙扎,只是努力思量該如何善用每一分時間。
我以喜悅的心揣想著,當女兒過完高中這三年,把那一百八十個小時的時數都完成時,相信她懷抱孩子的臂膀會更熱情,撫摸老人的手會更溫柔,勞動的肢體會更勤奮,而愛人與接納世事的心也會更開擴,那是期待中我所深深喜愛的孩子。
除了人類之外,似乎沒有其他動物有所謂的三代親情。能由父母帶領去親近祖輩的孩子,特別幸福,因為他們可以汲取的情感根源比較深。
我真的很喜歡當母親, 喜歡每一天都有「給予愛」和「被愛」的感覺。這些生活感想都是細碎的, 記錄的也不過是整個家庭在無數日子中某些情感的停格。不過, 我相信這就是一個母親最真實的生活結構。
對上一代感謝諒解,對下一代盡心盡力,我想這就是愛能代代相傳的唯一理由。
當我持續推動給與孩子的家事教育時,她們也感受到我傳達出的重要訊息——不是只有名列前茅,你才會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對於Abby和Pony來說,這種愛是繁重壓力中的一種紓解。孩子們知道,父母所期待於她們的,是學習做一個身心、能力與生活活動都平衡的健康人,而不是課業資優生。
父母可以出於善意而欺瞞孩子嗎?以愛為名所行的欺騙,或許是更大的殘忍。
孩子犯錯,若只要求道歉,對孩子非但無用,還錯誤鼓勵變成善於道歉的違紀者。
9/14郝旭烈年度實體講座|思維進化 × 決策升級 最後晚鳥機會別錯過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