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說話是藝術,雖然每個人都會說話,但說得好、說不好差別很大。在犯罪心理學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即問話的方式可以導致他想要的答案。
圖片來源:pexels
說話是藝術,雖然每個人都會說話,但說得好、說不好差別很大。在犯罪心理學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即問話的方式可以導致他想要的答案。
比如問:「他很高嗎?」這句話是中性的,可以回答是或不是,不帶任何暗示;但是問「他很矮嗎?」這句話就有負面的含義,意指這個人很矮。所以法庭上不允許提出引導答案性的問句(leading question),它會入人於罪,這一點要非常小心。
問話的技巧即使在家中也很重要。有個媽媽喜歡問孩子:「今天在學校,肚子有沒有痛?」孩子本來不痛,媽媽問多了,便覺得應該要痛,後來碰到考試或不想上體育課,就用肚子痛當藉口。
老師一直到家庭訪問時,才知道這孩子早產,小時候夜裡常因肚子脹氣痛得哭起來,所以媽媽就養成了每天問他肚子痛不痛的習慣。在大腦發展上,聽的機制比說的機制早熟,即大腦中主管語言理解的威尼基區(Wernicke's area)比控制舌頭嘴唇發音的布羅卡區(Broca's area)早熟,所以孩子常常是聽得懂,卻說不出口。
成熟是緩慢的,它需要時間,孩子每天都在長大,加上進了幼兒園,有跟別人溝通的需要時,語言能力便會突飛猛進,在孩子小的時候,前後一個月的差別是很大的。
很多大人看到孩子伶牙俐齒,就以為他什麼都懂,其實大人如果用了他們不曾聽過的字或句法,他們還是很疑惑,只是不會問。我從來不曾聽過孩子說:「我不懂,請你再講一遍。」都是假裝懂,揣摩大人的意思來回答。
孩子不會問,是因為母語的學習是trial and error,從嘗試中學習。聽到不會的,大腦便去猜它可能是什麼,在腦海中形成幾個假設,然後逐漸把不對的假設剔除,所以他們不會想到去問、或請別人再說一次,因為這不是他們學習的方式。
如果選對了,他就學會了這個字的意義;如果不對,他會在第二次聽到這個字時,猜另一個可能的意思,直到對了為止。這是一個非常powerful的學習方式,也是為什麼母語使用者都是會說,卻講不出它的文法規則,因為母語的學習不是像第二語言那樣從文法著手的。
所以,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像Bubu老師一樣,換一個方式來問,而不是重複同樣的句子。要知道,孩子不是聽不見,而是聽不懂。很多父母分不清這個區別,大聲地把問句再重說一次,這反而會使孩子害怕(怕被罵「怎麼這麼笨,聽不懂?」)下次當孩子面露疑惑時,請記住,母語的學習是靠摸索的,他在摸索,所以請給他時間,耐心地等待他學會。